摘 要: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亟待研究與探索的課題,將傳統文化融入閱讀教學是有效踐行傳統文化主題教育的直觀方法。由于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并不廣泛,繪本成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繪本作為一種常用且有效的閱讀輔助道具,對學生具有重要價值與教育意義,可有效應對閱讀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诖耍疚囊圆烤幇嫘W語文教材為例,詳細論述基于傳統文化主題的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具體實施策略,以期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主題;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組織
作者簡介:張瑾(1979—),女,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
繪本閱讀教學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繪本與教材有相似之處,對學生閱讀教材具有一定的幫助。繪本是集學生的興趣愛好、文字、圖片于一體的閱讀資料,借助小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傳統的寓言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將繪本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踐行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如何利用繪本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將傳統文化貫穿于始末,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內容,接下來筆者率先從繪本閱讀教學及其教育意義進行分析,為課題研究夯實基礎。
一、繪本閱讀教學及其教育意義
繪本閱讀教學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繪本具有豐富的文字、圖片素材,與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一致,得到了廣大小學生的青睞。繪本是拓展學生閱讀路徑的必備利器,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順勢滲透傳統文化,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而言,繪本閱讀教學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幫助學生體驗繪本閱讀的快樂,激起學生對繪本的情感共鳴
立足于傳統文化主題教育視角分析,繪本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要將繪本閱讀教學視為強化學生主體性的一種教學理念[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繪本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加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情感是學生的閱讀脈絡,只有將情感貫穿于文章,才能與文中的材料產生共鳴,而學生對于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與評價正是學生價值觀的具體體現。部分學生在繪本閱讀中經常會將自己代入文中,將自己幻想為文中的主人公,這也是學生對繪本中虛幻世界的一種向往。
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閱讀《逃家小兔》時[2],通常會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兔,小兔對媽媽說:“我要逃跑。”學生將自己代入小兔,就會與小兔產生情感共鳴,借助自己的感受去完善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優化小兔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其中精美的插圖與句式“如果你變成……我就變成……”可以為學生帶來無盡的想象空間,進而為學生帶來閱讀期待。文中的兔媽媽說:“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這一句簡單的話語將母愛之情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可在繪本閱讀中加強對這一種親子之情的體驗,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如孝、忠等。繪本內容對學生而言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場景,學生與繪本中的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可以跨越現實中無法跨越的障礙,使學生的情感在想象的空間中得以釋放。
(二)利用繪本閱讀教學可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繪本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漢字,為學生的順利閱讀夯實基礎;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繪本閱讀教學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學到教材中難以學到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空間。新課程教育理念下,教師應指導學生提早閱讀。提早閱讀是指在學生初步接觸漢字的時候就應該規劃閱讀,盡早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與使用能力,避免學生在接受教育期間基礎薄弱,難以理解教材知識[3]。而閱讀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足夠的漢字積累量,只有認識文中90%以上的漢字,才能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學生的閱讀心理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在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閱讀能力才會逐步提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繪本閱讀教學中也才能獲得有效落實。
教師在進行低年級閱讀教學時,應以繪本識字教學為基礎,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豐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愛上漢字,從繪本中感受到識字的樂趣;在進行高年級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選擇知識范圍較廣的繪本,或文言文形式的繪本,與教材相結合,拓寬閱讀教學渠道。教師可以結合寓言故事進行教育,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傳統文化主題教育中向學生明確閱讀教學對于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基于傳統文化主題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材閱讀教學中融入繪本,應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充分發揮繪本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導向功能[4]。對于小學閱讀教學而言,利用繪本教學的最終目的并非提高教師的教學成效,而是幫助學生學會利用繪本鞏固自己的閱讀能力,進而形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二、基于傳統文化主題教育的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策略
(一)選擇具有教育價值的繪本
繪本是當前兒童教學常用且有效的教學道具,因此市面上為滿足教學需求,通常會拓展繪本引進渠道,此時,教師的選擇與學生的閱讀具有直接的關系。小學生處于教育啟蒙階段,心智未完全發育成熟,繪本閱讀材料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教師在選擇繪本的過程中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引進與學生能力相互協調,與教材教學方向一致的繪本。繪本內容各不相同,教師在選擇過程中必須注重故事層次的深淺,挑選符合學生閱讀興趣的繪本材料,促進班級學生的共性閱讀與個性閱讀。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不懂就要問》時,教師可以借助《十萬個為什么(漫繪本)》進行閱讀教學,這一繪本詳細講述了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將豐富的知識以“為什么”的形式展示給讀者,滿足學生的一切想象[5]。隨即將學生帶入文中,引導學生在繪本教學中學會發問,多在學習與生活中提問為什么,對不懂的知識敢于質疑,敢于提問,在問的過程中滿足內心對知識的渴望,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恫欢鸵獑枴分v述的是孫中山先生在私塾讀書時,對于不同的內容敢于發問,獲得了教師與其他學生的認可,最后成為一代偉人。他的豐功偉績值得我們學習,他留下來的傳統學習文化值得我們借鑒。因此借助繪本進行閱讀教學必須將繪本內容與教材進行關聯,做到課內外知識一致或者互補,這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才有幫助。與此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必須具備相應的選擇權,因此教師在緊扣繪本展開閱讀教學的同時,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6]。學生在選擇過程中,教師可以明確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之間也可以在繪本閱讀中交換知識,推薦優質閱讀資源,進而提升自身的課外閱讀量。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繪本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繪本這一材料對學生全面展開閱讀指導。相較于教材,繪本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繪本上有豐富的圖案、形體各異的文字、豐富的故事,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大部分學生更傾向于繪本閱讀[3]。借助繪本開展閱讀教學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也是豐富課堂的必需品,更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的有利道具。與此同時,班級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比較大,除了基本的教學,教師還應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鞏固學生的閱讀,避免學生在閱讀繪本時受到課堂不良因素的干擾,打斷學生的閱讀思路。采用繪本閱讀教學方式有兩方面的教學目的:一方面是擴充學生的課外知識,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在內容豐富的繪本中引導學生學到教材之外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是借助繪本將學生帶進教材中的閱讀,將閱讀繪本的興趣轉移到教材閱讀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落實教材的教育目標,發揮教材的教育意義。兩方面的教學目標一致,都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學會在繪本與教材中汲取傳統文化,并將其應用在實際行動中,弘揚傳統文化。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時,教師可以借助與寓言故事相關的繪本,加深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如《中國寓言故事(注音美繪本)》。教師利用繪本拓展學生的寓言知識,對書中的寓言故事進行延伸,引導學生在閱讀繪本部分章節的過程中明確寓言故事的教育意義,進而將寓言故事的教化功能帶進教材。閱讀《亡羊補牢》與《揠苗助長》[7],要求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這兩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樣的道理。教師利用學生自主講述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避免枯燥單一的講述教學致使學生失去閱讀興趣。寓言故事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故事背后隱藏著大道理,借助寓言故事教學也是繪本閱讀教學中的主要方式,教師應不斷開發寓言繪本,增加傳統文化主題活動,鞏固學生的傳統認知。
(三)教導學生如何利用圖片理解繪本內容
繪本之所以得到廣大小學生青睞,主要是因為繪本中含有大量的圖片,小學生知識有限,對于難以理解的知識多依賴于圖片,利用圖片探析文本內容。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在拿到新教材的時候,通常會將書中的圖片從頭到尾看一遍,滿足自己對知識的好奇心[7]。但是就部編版教材而言,書中的圖片遠低于繪本中的圖片,加之教材的教育范圍更加廣泛,難以將大量的圖片融入書中,因此大部分學生不喜歡閱讀教材。尤其是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教材沒有拼音,而學生自己的漢字積累有限,面對大量的內容,難以提升閱讀興趣。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有大量的圖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的知識,也能激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借助圖片理解文中的內容,觀察學生學到了什么。
以繪本《三個和尚》為例,文章主要講述三個和尚挑水的故事。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多以看圖片為主,但是學生又難以透過圖片看到更深層的內容,大部分學生觀察繪本中的圖片多停留在表面,文本理解欠佳,失去了圖片的教育意義。例如在大火之后,三個和尚一起挑水的問題等,這些是學生在繪本閱讀中應重點思考的問題,但卻是學生想不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繪本,借助繪本中的圖片素材來理解文字,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繪本閱讀技巧,更好地借助繪本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進而將這一種能力應用于教材中,同時學會借助文中的圖片分析教材知識內涵,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四)鼓勵小學生積極閱讀繪本
基于傳統文化主題教育視角,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打好教育地基,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小學生漢字積累有限,部分學生音準有問題,閱讀的前提就是幫助學生牢牢掌握漢字,但是漢字的掌握又要依附于閱讀[8]。因此在繪本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翻看繪本中的圖片,還要理解其中的漢字,明確其讀音與使用方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班級中大聲朗讀繪本內容,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很清楚自己的漢字發音問題,進而在閱讀中不斷改進與優化,完善漢字發音,學會使用文本中的漢字,積累漢字知識,進而推動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由此可見,漢字與閱讀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應積極鼓勵小學生閱讀繪本,在實踐中提升其閱讀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傳統文化主題的小學繪本閱讀教學目標有二,一是提升學生的繪本閱讀能力,二是提升學生的教材閱讀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充分抓住繪本閱讀教學優勢,并過渡到教材閱讀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譚蓓.在繪本教學中進行幼兒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6(5):204.
清劉.基于傳統文化主題的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組織策略[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 2021,4(4):73.
李之彤.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繪本《三十六個字》教學實踐與反思[J].中國教師,2017(3):35-37.
張曉明.繪本之“力”:從中國原創繪本視覺設計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C]//第十四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經管社科).[出版者不詳],2017:219-222.
黃嫣琳.讀中國故事 潤傳統文化:課內外融通視野下中國原創繪本資源整合策略探尋[J].求知導刊,2021(24):10-11.
萬春華.在圖畫書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桃花源的故事》文本賞析和教學建議[J].小學教學研究,2020(33):12-14.
于飛.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繪本創作教學的改革初探[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中),2019(6):124-125.
姚穎,陳威然.繪本課程教學的傳統思考與現代變革:記第三屆全國小學繪本課程與教學研討會[J].小學教學研究,2020(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