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小學數學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帶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讓學生能夠真正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文章探討了在問題驅動模式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深度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問題驅動
作者簡介:湯逸茹(1995—),女,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華潤小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教師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教育道路和方向,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作為開啟智慧的鑰匙,在小學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進一步啟發小學生的思維,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帶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進一步挖掘數學的本質和內涵,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的發展,也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困境
(一)授課方式單一,教學質量不夠理想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其中包含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較為枯燥,小學生需要深入理解相應知識才能熟練地運用概念和公式解決數學問題。而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部分數學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導致學生逐漸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難以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時只會依賴教師的講解,嚴重影響了自身學習效率的提高,不利于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優化。同時,如果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沒有充分挖掘深層次的知識,就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浮于表面,嚴重影響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教學氣氛沉悶,與實際脫離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多數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把握著課堂的走向和內容。學生在課堂上少有思考的空間和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習思維被限制在教師講解的內容和課本中,缺乏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只是機械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這會導致數學課堂越來越沉悶。除此之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許多數學教師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發問,只是簡單地將課本中的問題復述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就很難真正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不能真正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也不能有效地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運用問題驅動模式促進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一)數學抽象,邏輯分析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抽象和邏輯分析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但是從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看,他們的數學抽象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不足。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固化的學習習慣。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并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學習能力,大多采用直觀的方法來獲取相關知識,這就影響了他們數學抽象能力的養成,不利于其日后進行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1]。二是部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導致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通過分析獲得不同量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難以形成有效的邏輯分析鍛煉。三是落后的教學模式很難提高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活躍度,也會影響小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的提升。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思維的發展趨勢是從直觀逐漸過渡到抽象的。如果教師在授課時忽視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就會導致小學生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產生更多的問題,在面對未來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時會感到更加吃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以整體思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重視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積極培養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數學問題,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縱向發展,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向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邏輯性。教師應該注重不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由淺入深地向學生提出多個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促使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的表象看到數學知識的本質,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2]。第二,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教育性。教師提出問題,一方面是為了檢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問題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為學生設置更加科學合理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提升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在講解分數的相關知識點時,可以從分數的概念和性質著手,向學生展示不同的分數,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知識闡述分數的相關構成和具體含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圖形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可視化程度,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抽象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個小動物過生日的畫面,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6只小動物應該如何平分一個蛋糕?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白紙上進行切蛋糕的模擬操作。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每只小動物獲得的是幾份中的一份?學生根據自己的模擬操作可以順利回答出是6份。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分數的基本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含義和性質。最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個分數代表了什么?以檢驗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利用圖形引導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隨后讓學生的思維模式轉向具體的分數形式,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分析能力,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二)直觀想象,數學建模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利用學過的知識理論建立正確的數學模型,并發揮數學模型的作用以更好地解決遇到的數學問題。數學建模能力對學生的深度學習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時,應該為學生設置多樣化的主題研究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讓學生在邏輯思維的幫助下樹立起建立數學模型的基本意識。在實際的數學建模中,學生需要運用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進一步完善模型,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會同時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數學能力,這比一般的教育方式更具優勢,也能夠對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3]。
數學想象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在觀察事物直觀表象的同時,通過想象將其與相應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從本質上來講,直觀想象的高階模式就是數學建模,學生對問題進行觀察后獲得相關數學信息,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一定的解題思路,然后運用各種數學知識進一步優化解題方式和數學模型,能實現理論基礎的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因此,直觀想象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講解幾何知識點,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建模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問題驅動法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在進行數學建模教學時,教師要提出具有可行性和統領性的問題。所謂可行性,是指問題應該具備一定的深度,能夠支持學生在學習數學建模的過程中不斷深入探索,讓學生能夠真正從探索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所謂統領性,是指教師能夠通過問題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從而使數學建模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讓學生能夠真正在學習中有所收獲。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建模主題,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進度設置合適的問題[4]。
例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的相關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下主題任務:統計班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及所占比例,完成數學建模活動。學生在看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會形成“需要統計班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并計算不同興趣愛好的人數在總人數中的比例”的基本意識,得出“占比=某興趣人數/班級總人數”的基本數學模型。其次,教師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況,并分析和整理數據。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所建的數學模型進行探究,分析數學模型中的邏輯是否可靠,并將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代入數學模型中進行計算,由此得出結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數學直觀想象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數學建模能力也能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三)數學運算,數據分析
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之一是數學運算能力,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最先掌握和最有優勢的能力之一。但是分析學生的能力均衡情況可以發現,他們的數學運算能力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學生雖然擁有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是并沒有真正掌握運算關系式的本質和內涵,如果遇到復雜的數學運算,就很難第一時間得出正確答案;其次,學生沒有較好的問題處理能力,當教師將數學運算放在一定的解題背景中時,學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處理問題,容易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最后,學生在解題時往往存在單一性的思維方式,很少會拓展多維思考空間,因此在解題時并沒有考慮其他解題方法,也沒有形成逆向解題的意識。數學運算能力與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存在聯系,因此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才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不同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提高數學運算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5]。
數學教師在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時,應該合理地設置數學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運算關系式的理解。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在使用問題驅動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與生活更為貼近的解題情境,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問題驅動的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運算。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運算知識,鍛煉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負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到了冬天,我國北方地區的溫度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某年12月5日,某地溫度下降到零下5℃,該地12月6日的溫度則變為零下4℃,到了12月7日,溫度有所上升,提高了8℃。同學們知道該地12月7日的溫度是多少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問題中所涉及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排除題目中無關的數據,用正確的數據信息建立相應的數學關系式——“-4+8”,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為4℃。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數學運算能力,還能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問題驅動法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并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王武,王巧云.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例研究:以“軸對稱圖形”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34):72-73.
安曉冬.借助問題驅動,促進小學數學深度學習[J].新課程,2021(34):12.
顏景芳.核心問題驅動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課堂探索[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3):220-221.
郭璐潔.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實踐研究[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3):78.
林宗華.通過問題驅動與跟進,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