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理學類的學科,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數學作業是檢驗數學學科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數學作業的設計要更加科學合理,要依據學生的差異性更新作業設計的理念、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完善作業設計的內容、豐富作業設計的形式以及優化創新作業的評價。
關鍵詞:“雙減”政策;數學作業;作業設計;差異化
作者簡介:劉敏(1983—),女,甘肅省臨夏市建國小學。
數學作為理學的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不同素質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不同,對數學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而數學作業可以有效反映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因此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進行差異化的數學作業設計至關重要。
一、因材施教,更新作業設計理念
更新作業設計理念是設計差異化數學作業的前提[1]。數學作業的差異化設計必須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理念,因材施教。“雙減”政策所要求的減輕作業負擔并不是只減少作業的數量,更重要的是保證作業設計的質量。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性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無論是在理解知識還是運用知識方面都是參差不齊的,這是正常的現象。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必須更新數學作業設計的理念,設計數學作業不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是要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教學反思,并為學生的學習總結和反思提供參考,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立足于教學實際,對作業進行差異化設計,為自己的教學總結和反思以及學生的學習總結和反思提供準確、有效的參考。
例如,在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差異化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特征,如學生學習自主性不高、好奇心強等,以及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如小學數學教學是整個數學教學中最基礎的階段,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數學知識,設計數學作業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基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數學學科的特點,教師在進行差異化數學作業設計時,要更新作業設計的理念,不再是為了應付檢查而設計作業,而是為了讓小學階段的學生認清自己學習數學的能力,讓教師認清自己教學方法的優劣。因此,要想設計差異化的數學作業,教師必須更新作業設計的理念,因材施教,推動數學作業差異化設計的開展。
二、對癥下藥,明確作業設計目標
數學作業的差異化設計必須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作業設計要實現的目標,對癥下藥。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同,在設計作業時,對他們所要實現的作業目標也應該有所差別。作業設計的目標過高或者過低,都無法滿足學生數學學習的需求,也難以發揮數學作業設計對數學教學的作用。教師要為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差異性決定了作業設計目標的差異性。對于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為他們制訂過低的作業目標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消磨他們探究創新的精神;對于數學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為他們制訂過高的作業目標,會打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讓他們對遙不可及的作業目標望而卻步,產生逃避的心理,出現抗拒寫作業、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只有對癥下藥,制訂出適合不同學生的作業目標,才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目標的過程中意識到完成數學作業對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知識點的作業設計時,“圓”這個新知識點對于第一次接觸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和陌生感,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對“圓”的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于充分掌握圓的半徑、直徑、圓心、周長、面積這些知識點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實現的作業目標是能夠熟記并利用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解決具體的問題;對于不太理解圓的相關知識點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實現的作業目標是尋找身邊存在的圓并使用圓規繪制圓[2]。在實現相應的作業目標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就會主動思考和探索與圓有關的圖形的知識,比如圓錐、圓柱等;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就會對學習圓的相關知識充滿信心,從而主動學習圓的其他知識。教師制訂合理的數學作業目標,能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繼續探索新的知識領域,讓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保持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癥下藥,明確數學作業設計的目標,是推動數學作業設計差異化的重要環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有的放矢,完善作業設計內容
數學作業的差異化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內容。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較強,再加上數學學習能力的不同導致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這要求數學作業的設計內容必須科學合理,且要有一定的邏輯性。無論是為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設計簡單的作業內容,還是為數學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計復雜的作業內容,都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差異化的數學作業時,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作業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嚴格把關,注意作業內容的針對性,有的放矢,設計符合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作業內容,從而推動數學作業的差異化設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公頃和平方千米”知識點的作業設計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對于基本掌握公頃和平方千米基礎知識點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完成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如7公頃=( )平方千米,60000平方米=( )公頃;對于熟練掌握公頃和平方千米知識點的學生,教師設計作業的重點就可以放在對兩個面積單位內涵的進一步理解上,如讓他們根據圖片填出對應的單位,“水立方”的占地面積約6( ),一個教室的面積約65( )。不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停留在基礎知識的作業上,也不要讓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完成理解性較強的作業。教師要完善數學作業內容的設計,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都能獲得完成作業的成就感[3]。因此,只有在立足實際教學情況的基礎上有的放矢,設計完善的、差異化的作業內容,才能夠讓學生獲得完成作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進學生更有動力地學習數學,彰顯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四、量體裁衣,豐富作業設計形式
數學作業的差異化設計必須在教學實際的基礎上,豐富作業設計的形式,量體裁衣,在挖掘數學學科的趣味性和內涵的同時,提高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積極性。傳統的數學作業形式單一,無論是普通的作業還是數學試卷,都是以書面的形式為主,這種固定且單一的作業形式會限制學生數學思維的發散,阻礙學生數學創造力的發展,學生被動地完成作業,長此以往,會對數學作業產生厭倦的情緒,抗拒學習數學。因此,教師在設計差異化的數學作業時,必須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變傳統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也符合學生學習數學的需求。學生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作業形式,能夠優化自身的數學學習模式,提高數學學習效率。豐富數學作業的設計形式,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需求,是推進數學作業設計差異化、數學學科教學有效化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錐與圓柱”知識點的作業設計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不同的作業形式。對于喜歡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制作圓錐與圓柱;對于喜歡展示自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上臺為同學們講解圓錐與圓柱的基礎知識;對于喜歡書面作業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他們布置有關圓錐與圓柱知識點的書面理論作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完成作業,并不是盲目地選擇,而是教師依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作業形式。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煩瑣復雜,但它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作業形式,便不會對作業產生恐懼和抗拒心理,完成作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都會大幅提高。豐富的數學作業形式,不僅增加了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提高了數學作業設計的效益,發揮了數學作業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豐富數學作業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數學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形式,釋放自己的個性,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完成數學作業,推動數學作業設計的差異化[4]。
五、及時反饋,優化創新作業評價
數學作業的差異化設計必須結合差異化的評價方式,豐富的作業評價形式和標準,可以為學生和教師的反思提供參考。作業評價是作業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作業設計的關鍵環節之一,是檢驗整個作業設計效果的重要指標。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往往會忽視作業評價的設計,對所有的學生采取單一的評價方式和一致的評價標準,這種作業評價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也不利于教師掌握教學的效果和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因此,教師在設計差異化的數學作業時,必須認識到作業評價的設計對數學作業設計以及數學教學的重要性,立足于學生完成作業的實際情況,創新作業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多元化、多角度的評價,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差異化的評價方式是滿足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是檢驗數學作業設計差異化的重要標準,也是推動數學作業設計差異化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正方體和長方體”知識點的作業評價設計時,根據不同學生作業目標的不同、形式的不同以及內容的不同進行多元化的差異化評價。對于通過制作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方式,實現認識和了解正方體和長方體基礎知識作業目標的學生,教師要肯定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對于通過書面作業的方式,實現掌握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作業目標的學生,教師要對他們的作業進行及時的批改和指導;對于通過繪畫的方式,實現了解正方體和長方體基礎知識作業目標的學生,教師要對他們的繪畫作品進行指導和肯定。評價學生的數學作業,不僅要看作業的完成度和正確率,還要從多種角度出發,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優化數學作業評價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更是對數學作業差異化設計的檢驗。因此,教師立足于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實際情況,優化創新數學作業評價方式,充分考慮學生在作業形式、作業內容以及作業目標上的差異,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能為教師自己和學生提供準確的參考,能夠檢驗數學作業差異化設計的效果,優化數學作業差異化設計。
結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作業的差異化設計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始終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設計作業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原則,將差異化落實到數學作業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差異化的數學作業設計,是數學學科的要求,對于這種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而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的個體差異性更加明顯,為了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技巧,就必須注重數學作業設計的差異化[5]。設計差異化的數學作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推動了數學學科的變革。
[參考文獻]
樊麗珍.“雙減”背景下高效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2(13):62.
吳偉華.“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析[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2):33-35.
韓錦平.“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差異化作業設計探索[J].數學之友,2021(6):57-58.
黎云國.“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J].新課程研究,2021(34):119-120.
孔繁晶.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8):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