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性養成教育離不開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初中學校應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初中生的道德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德性養成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礎,且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學校在此階段對其進行德性養成教育能夠促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初中生;德性養成;道德與法治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家校協同視域下提高初中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300)的成果。
作者簡介:李強(1974—),男,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五中學。
初中生良好德性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初中學校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學生的德性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身的不當行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有利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塑造,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發展。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學校抓住他們成長的重要時期對其開展德性養成教育十分重要。對此,學校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糾正不當的行為習慣,并及時與家長溝通,形成家校合力,提升德性養成教育的效果。
一、建立系統的德性養成教育機制
初中生在學校除了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進行品德學習。為此,初中學校需要承擔學生的德性養成教育職責,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訂相關的德性養成教育目標和計劃,形成系統的德性養成教育方法和機制。學校還要注意,在制訂德性養成教育計劃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計劃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使學生能夠真正從德性養成教育中獲得品德素養的提高,而不是使德性養成教育流于表面。學校可以根據學生道德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具體的教育目標,對存在錯誤行為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讓其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并改正,明白良好行為習慣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初中教師應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生活苦惱或學習困境,以平等的方式和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溝通,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認知。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進行德性養成教育
(一)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德性認知水平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開展德性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識。而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學生的需求對接,有助于教師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滲透于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對此,教師需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材的育人功能,挖掘教材內容,向學生滲透德性養成教育,促使其明白什么是良好的道德行為,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二)創新教學形式,強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德育作用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通過教授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德性認知,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學生能基于正確的價值觀看待生活中的道德現象。對此,教師要分三步走。第一,教師要創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形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要改變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以案例教學、故事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授課,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接受德性養成教育。第二,教師基于對學生德性認知、德性教育情況的了解,積極鉆研教材,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促使學生更好地消化知識,強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德育作用,提升德性養成教育的效果。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德性認知,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這樣,學生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并逐漸養成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
初中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為人處事方面要考慮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應當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不做法律不允許的事情。教師應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使學生明辨是非,知道什么事情應該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及時糾正自身的不當思想,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使學生能從國家和社會的宏觀層面出發,積極維護祖國的利益,熱愛祖國;使學生明白,自己作為社會中的一員,要遵守社會秩序,不做危害社會的事情。第二,使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培養學生的公德心,使其學會站在集體的角度思考問題,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公共環境。第三,教導學生規范和約束自身的行為,不做違法違紀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及時反思自身的不當行為并加以改正,秉承優良的作風和行事風格,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
(四)引導學生以積極健康的態度面對生活
在德性養成教育中,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初中生的心理還處于成長與發展之中,其難以獨立調整自身的情緒,在面臨學習壓力、生活煩惱的時候,如果缺乏教師和家長的及時引導,可能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對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除了對學生進行情緒引導,教師還要教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認真了解自己,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不斷完善自身的品德,使自身獲得長足的進步。
三、將德性養成教育付諸細節
初中學生的德性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當前,初中學校對于學生的德性養成教育主要依靠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但這樣的德性養成教育遠遠不夠。除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關注細節。初中德性養成教育應當是課堂教學和生活習慣培養的結合。
與此同時,在德性養成教育中,教師要多給予學生支持與肯定,從多個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做評價。例如從學生的生活習慣、處理事情的方式、對待學習的態度、個人衛生情況等細節出發,及時表揚學生的良好行為;對學生表現不好的地方,及時指出,并督促其改正。
四、注重實踐,提高學生的德性自覺
初中德性養成教育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師的理論教育,教師應當采取理論教學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在實踐良好行為的過程中形成好習慣。一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道德行為,對學生的良好品行進行正面表揚,鼓勵其繼續保持。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不是階段性的,而是持續性的,只有持續性的關注和肯定,才能真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對一些行為欠妥、態度不端正的學生,要采取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另一方面,學校要注重開展德性實踐活動,如定期舉行“培養好習慣”“關愛身邊人”“保護校園環境”等主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德性自覺。學校還要將德性養成教育融入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方方面面,如學習習慣培養、紀律行為培養、活動交往習慣培養、環境衛生習慣培養等,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督促,落實德性養成教育。
五、形成家校合力
德性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作,需要學校和家庭緊密結合,形成合力。在實際的德性養成教育過程中,部分家長會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家庭不承擔教育的責任。事實上,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品德修養、家庭的環境氛圍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產生直接的影響,如父母的日常行為習慣、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勞動品質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品德和習慣。對于學生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的榜樣作用比課本理論知識的影響更加明顯。基于此,家長應配合學校的德性養成教育工作,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轉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而學校可以通過舉行家長會、建立家校溝通平臺、組織家長交流會等方式,幫助家長提升道德素養。
在德性養成教育中,學校主要通過各類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品德素養,但這遠遠不夠,學校還應提升教師的道德素養,營造良好的德性養成教育環境。教師是學生日常學習中接觸較多的人,其行為習慣會直接影響學生,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性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還有,教師應與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德性養成教育的順利開展。另外,學校應該通過校園硬環境、軟環境的建設,形成濃郁的德性養成教育氛圍,以良好的環境熏陶學生、感染學生。
學校可以定期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具體情況,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學校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家長也能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從而共同促進德性養成教育工作的開展。此外,學校可以通過家校交流會幫助家長學習教育方面的知識,讓家長明確德性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從而積極與學校配合,形成家校合力。總之,德性養成教育與智力教育同等重要,教師和家長應當明確,德性養成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參與,否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六、注重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強化常規教育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的意識和行為特征。在德性養成教育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覺約束自身的行為。對此,教師要通過教學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使學生能通過有效的自省,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進。除此之外,學校要強化常規教育,促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比如,學校根據《中學生守則》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常規教育方案,讓各個班級制訂本班的班級管理規范,并要求學生遵守,促使學生在規范的約束下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級管理規范的制訂過程中,教師要體現民主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規范的制訂,加強學生的紀律意識,使學生從被動受約束轉為主動自覺遵守相關規定,提升德性養成教育的效果。初中生的身心有待進一步發展,部分學生缺乏足夠的毅力和恒心,在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教師可以開設相關的德性養成教育班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分析學生存在的共性違紀行為,促使學生學會自我反思,進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教師還可以表揚道德行為優秀的學生,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帶頭作用,使其他學生能夠受其影響,自覺培養優良的行為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德性養成教育主要通過對學生不當行為的矯正及良好習慣的培養來開展。教師應構建系統的德性教育機制,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作用,并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可行性強的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提升德性認知,促進其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不能只重視對學生的智力培養而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學校需要在科學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采取有力的措施貫徹落實初中德性養成教育,將德性養成教育付諸細節,注重德性實踐,提升學生的德性自覺;還要積極與家長溝通,形成家校合力,以提升初中德性養成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林路杭.教師道德修養對初中學生人格養成的影響[J].新經濟,2021(12):127-131.
艾章.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J].知識文庫,2020(2):136.
白羨萍.初中生行為習慣養成策略新論[J].科普童話,2020(3):171.
李巖波.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及學生規則意識養成思考[J].中華少年,2019(36):153,156.
耿祥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養成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