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方式的重要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以期彌補傳統閱讀教學中的不足之處,讓教學更加契合高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綜合能力提升的個性需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創設
作者簡介:王樹槐(1968—),男,甘肅省白銀市平川中學。
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和方式來看,教學的實效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目前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唯考是從”“唯己是用”“唯己為尊”“唯文是教”“唯讀為上”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體現了優化教學改革、提升學習效果的迫切性[1]。情境創設是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利用情境創設實現高效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方法的重要性
(一)加深閱讀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選擇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來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其本質在于情境創設確實能夠為促進閱讀教學的深化改革提供助力。高中語文閱讀情境的創設,能夠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語文閱讀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閱讀中所涉及的詞匯、語句等知識點都應該放在整體的閱讀文本當中進行理解和感知,不能脫離文本。而語文閱讀情境可以改變傳統閱讀教學中機械性分解和組裝的局面,增強學生對整體文本的關注,讓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深入思考,多角度探究,在與閱讀文本內容相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中獲得情感體驗,在閱讀課堂上能夠得到更全面的培養和更深的熏陶,同時能讓學生學會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輔助學習,學會自主探究、發散創新,從而促使教學的效果大大增強[2]。
(二)梳理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
在高中語文閱讀情境中,教師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教師是情境的創設者,應能夠抓住情境中的各種機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快速發展。而學生作為閱讀情境中的主體,需要自主思考、分析遇到的問題,在探究中形成相應的語文閱讀能力,并形成獨屬于自己的認知和審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的是一種良性、和諧、平等的關系,師生關系得到梳理,教學雙方的互動更加和諧高效。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情境當中會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師生角色明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以閱讀情境為良性互動的載體,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流程和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情境創設的具體方法
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上創設情境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拓展學生的語文閱讀知識,強化學生的個人能力。
(一)教師在閱讀課堂上利用情境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積極性
導入環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課堂導入的質量將直接影響一節語文閱讀課的效果。好的情境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全程全神貫注,自然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情境導入有幾個典型方法,分別是背景導入、懸念導入和直觀形象導入。背景導入指的是教師把閱讀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的個人創作經歷等作為導入內容的導入方法。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沁園春·長沙》的情境導入為例,教師在教學前可先介紹《沁園春·長沙》的創作背景。1925年深秋,毛澤東要到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他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此外,教師也可以從詩詞的角度進行背景引入:“同學們,請看《沁園春·長沙》的題目,誰能告訴我“沁園春”是什么?”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講述關于詞牌名的知識。詞有長短句,最初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別體。毛先舒認為,詞根據字數多少可分為不同的類型,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及以上則為長調。詞牌名是詞的一種制式曲調的名稱,詞牌是詞的格式。
懸念導入則是利用高中學生在閱讀時具有的好奇心理,創設相應的情境,帶出懸念和疑問,為學生探尋新知識、尋求問題答案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有探究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欲望。這種導入方式從問題著手,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并從中尋找答案,能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直觀形象導入則會運用到直觀實物或者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高中學生的心智和思維能力趨于成熟、完善,對于抽象性的、復雜的語文知識已經基本了解,教師以直觀形象的事物導入閱讀文本,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印象。
(二)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情境,讓學生快速感知閱讀文本的內容,對文本的內涵有大致了解
高中語文閱讀篇目長短不一,對于不同篇幅的文本,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情境。針對較短的閱讀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并設計相應的情境,提高學生的朗讀效果。短篇閱讀文本的朗讀不需要太多的時間,能夠增強學生對文本的形象感知。朗讀會用到多種感官,需要用眼睛觀察、用嘴巴表達、用頭腦思考,學生在朗讀中對文本的內涵會有更深的理解,可以一一認識文本當中的個性化語言、細節特征。朗讀情境的營造方式比較多,如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或者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朗誦的音頻,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想象,然后讓學生模仿,學習音頻當中的語調、語速、停連、重音等,加強學生對文本的認知。
針對篇幅較長的文本,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情境。高中階段大多數的語文閱讀篇目都比較長,如果讓學生全文朗讀,可能一節課都讀不完。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情境創設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例如,《老人與?!冯m是節選文章,但篇幅仍然較長,在教學此文章時,教師可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合作閱讀,每個組員選擇一部分閱讀內容,在閱讀完畢之后,在組內進行分享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海浪拍打的聲效,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會更加細膩和深刻。
(三)教師要在情境當中增加問題互動,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了解
前面兩個環節已經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大致內涵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在第三個環節教師就要利用課堂上的深度互動,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了解,讓學生在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深入交流中,明白閱讀文本的主題思想、情感態度,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探究問題理解文本內涵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當中的字、詞、句、段進行解讀,把文本閱讀看成一個整體,針對閱讀文本的整體特點設計問題情境。
以《沁園春·長沙》的問題情境設計為例,針對《沁園春·長沙》中的字詞,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這首詞是不是可以分成非常明顯的兩個部分?上片寫景狀物,下片抒情言志。我們先看上片,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細細體會‘獨立’‘漫山’‘盡染’‘紅遍’這些詞語。上片中的‘獨立’是否能夠換成‘站立’?‘鷹擊長空’能否改成‘鷹飛長空’?‘魚翔淺底’是否可以改成‘魚游淺底’?”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認識到“擊”比“飛”更加準確地形容了雛鷹的矯健,“翔”準確地描繪了游魚就像鳥兒一樣,在水中輕快自如,“獨立”寫出了身處險境卻坦蕩從容的中流砥柱氣概,“染”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漫山遍野像火一樣的楓林,讓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這些字詞寫出了深秋景象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從整體來把握,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沁園春·長沙》帶給你的是什么感受呢?”這個問題能讓學生認識到這首詞是作者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描寫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首詞的“看”和“憶”兩個字是貫穿全詞的兩條主線,詞中描繪的是寒秋的景物,可以體現詞人內心的惆悵,但卻沒有悲秋的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活潑而美好,但這種活潑和美好卻越發讓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悲哀,感受到革命的必要,突出了詞人強烈的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3]。
通過語文課堂上層層深入的情境創設環節,學生能通過自身的深度思考完成學習任務,完成新知識的構建和舊知識的遷移,閱讀課堂教學的效果明顯提升。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情境創設的多種形式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的情境創設有多種形式。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實踐的背景下,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堅持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靈活多變地采用新穎的情境創設方式,賦予閱讀課堂強大的生命力,增強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活力。
第一,教師可以設計音樂和圖像情境。高中學生雖然對抽象的語文知識已經有了足夠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有圖像和音樂元素的情境,會讓學生眼前一亮,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欲望。圖像十分直觀,學生對直觀的內容會更容易理解。音樂具有明顯的抒情特征,在閱讀課堂上播放音樂,能夠讓學生從它的音調、歌詞、旋律中獲得觸動和啟發,產生聯想和想象,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例如,在《老人與?!返慕虒W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五幅老人與鯊魚搏斗的圖片。這五幅圖畫分別與小說中的搏斗過程相對應,分別是老人用魚叉殺死灰鯨鯊、用刀子殺死兩條星鯊和一條犁頭鯊、用短棍擊退兩條星鯊、用短棍劈打成群結隊的鯊魚的畫面。在畫面中,大馬林魚的肉逐漸減少,老人與鯊魚形成強烈對比。五幅圖畫體現了老人永不屈服的精神。在展示圖片時,教師還可以播放《命運交響曲》?!睹\交響曲》表達了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斗精神,這與《老人與海》中老人的形象非常契合。教師播放《命運交響曲》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當中感受到老人的反抗精神和不屈意志,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理解閱讀文本和鑒賞閱讀文本的效果。
第二,教師可以設計圖表情境。在高中語文閱讀文本中,許多文本篇幅很長,人物的行動、事情的變化比較復雜,學生在閱讀完文本之后,難以快速地理解文本內容,而教師在課堂上出示根據文本內容繪制的圖表、導圖等,能夠讓學生更快地進入閱讀文本的學習活動,從而使閱讀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以《鴻門宴》的教學為例,《鴻門宴》是一篇文言文,同時它的篇幅很長,這會使學生遇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文言文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學生逐字逐句理解;另一方面,《鴻門宴》的情節較多,需要學生一一理順。對此,教師可以出示圖表,將《鴻門宴》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鴻門宴的由來、鴻門宴的斗爭和鴻門宴后的事情,而每一個部分又可以總結出具體的事情發生過程的圖示。比如說,第二部分,鴻門宴上發生了什么樣的斗爭事件呢?先是劉邦前來赴宴謝罪,范增舉玦示意項羽除掉劉邦,而項羽默然不應;然后范增叫項莊借舞劍殺劉邦,但項伯卻舞劍掩護劉邦;再然后樊噲持劍拿盾闖入軍帳,并怒視斥責項羽;最后項羽賞賜樊噲豬腿和酒并賜座。這樣,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就降低了,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得以提升。
結語
高中語文學科閱讀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母語的途徑,更是學生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方面,立足于時代背景,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明確獨立閱讀的培養目標,關注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培養,從客觀層面上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知識更新,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新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進一步深化改革,而運用情境創設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李輝.對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情境教學設計的相關分析[J].課外語文,2019(1):56-57.
李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升探賾[J].新課程研究,2021(34):98-99.
陳家運.高中語文閱讀情境的創設策略[J].新作文,2021(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