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作業數量多、內容雜,學生作業任務繁重,嚴重降低了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2021年我國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培訓負擔,改革義務教育階段學科作業問題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從作業設計出發,分析了“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內涵,探討了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馬玉成(1976—),男,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銀川鄉銀川小學。
大單元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作業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習到的知識。因此,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缺陷,還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弱項,從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雙減”要求重點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把握作業的有效性,設計出更高效的作業,實現小學語文作業的多樣化和多元化。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內涵
在“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不應當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出實際行動。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要響應“雙減”中的減負要求,適當地減小作業的難度和學生的壓力,增強作業訓練的效果,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鞏固所學習到的知識,讓學生從以往的“題海”中走出來,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其真正領會到學習語文的意義,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1]。
二、目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如今,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作業功能的認知存在缺失,給學生布置了較多、較難的作業,從而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學習壓力,久而久之也就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過于重視書面作業
長期以來,部分學校為了進一步追求升學率,再加上部分語文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小學語文作業布置中習慣布置內容死板、形式單一的書面作業,這樣一來,學生就缺少了完成作業的興趣,對于作業也只是秉承著胡亂應對的態度,教師過于重視書面作業,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2]。
(二)過于重視教材內容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受到教材的束縛,習慣給學生布置與教材相關的作業,忽略了作業的綜合性。因為過于重視教材內容,導致教師沒有將學生生活和語文學科進行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過于重視知識掌握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教學中滿足于教材,很少脫離教材,這種情況在作業設計中也較為常見。部分教師會經常設計一些與基礎知識相關的作業,導致學生做起來很乏味,這樣只是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了解,卻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減負增效”的作業成為形式[3]。
(四)過于重視教學要求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優勢來進行教學,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在布置作業時也是統一要求,作業的設計缺乏一定的層次性,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導致作業無效,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對作業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根據特點,設計主動性作業
傳統的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在作業方面缺少發言權和自主權,也可以說學生在設計作業到完成作業的這個階段中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力爭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發展。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且比較機械和單一,與當前“雙減”的作業要求嚴重不符。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和家長要多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在完成書面作業后,主動開展閱讀活動和家務勞動。為了貫徹以上幾點,教師可以設計“主動性作業”,結合學生豐富的學習和生活,設計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從而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完成作業[4]。
主動性作業包含作業設計的自主性和作業參與的自主性兩點,為了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作業完成中,教師應當設計出更吸引學生的作業,從而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后,教師可以圍繞課文設計主動性作業,具體如下: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在小組內開展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活動,看看誰朗讀得最有感情;③開展一次班級故事會,把課文中的故事在班級中進行分享。這樣的主動性作業,能夠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了解課文的大概,同時又能夠明白《守株待兔》所蘊含的道理。通過小組合作的參與模式,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作業,從根本上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所設計的主動性作業,重點要體現“主動性”,不需要學生完成所有的作業,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兩項來完成,這樣一來就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達到了“雙減”的目的[5]。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美麗的鹿角》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將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并根據小組的類型來布置不同的作業。其中,朗讀小組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在課后仔細地朗讀課文,并且在課堂上以播音的形式進行展示;故事小組的作業是要求學生能夠用豐富的表情、生動的語氣給家長講述《美麗的鹿角》的故事;演員小組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在課后將課文改編成劇本,然后表演出來。這樣的語文作業設計能夠獲得學生的喜愛,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和能力。
(二)結合文本,設計趣味性作業
如今大多數學生對單調死板的作業缺乏興趣,長此以往,只會讓他們用更加敷衍的態度去應付作業,所以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秉承正確的作業設計觀念,豐富作業的形式,設計出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對作業保持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6]。例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有《惠崇春江晚景》《燕子》等課文,這些課文都與“春天”有關,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學完這些課文后,鼓勵學生完成所設計的趣味性作業,具體如下:①結合課文,搜集關于春天的資料,比如圖片、成語、句子、故事等,利用這些制作以“春天”為主題的手抄報;②運用描寫春天的優美詞語和句子,把自己眼中的“春景”寫成一篇文章;③和家長一起走進大自然,感受春景的美好,并且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美景,畫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后完成趣味性作業,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展示活動,讓學生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并且讓學生評選出最優秀的作業,展示在班級的公共區域。這樣的趣味性作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作業興趣,更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7]。
(三)整合實際,設計積累性作業
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要立足于學生發展的實際,幫助學生制訂出高效、有效的作業方案,讓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和成長。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當整合設計、注重積累,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在以往的教學環境下,小學語文作業都是以做題為主,而且到了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階段,教師更是會采取題海戰術,讓學生完成大量的練習題。實際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基礎的知識點,但是在教師所布置的作業中,學生仍然要一遍一遍地完成大量的習題,這樣一來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無法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相應的幫助。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看,語文學習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實際學習中進行大量的積累,這種積累不是通過所謂的題海戰術來實現的,而是通過日常的積累來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8]。小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量變轉化為質變,在慢慢提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在積累中提升。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快樂讀書吧”板塊后,學生會了解到讀書的樂趣。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這種快樂,教師需要在日常積累中幫助學生實現感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出積累性作業,如閱讀清單。閱讀清單中不僅包含需要閱讀的書目,更附帶了讀書的要求,具體如下:①從人物出發,在讀書的過程中要關注人物,了解書本中人物的特點;②從情節出發,在讀完這本書后用自己的話說出書本中的大致情節;③從內涵出發,讀完書后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一起探討書本中所表達的情感;④從關聯出發,在讀完整本書后,自己思考以前有沒有讀過類似的書籍,并且說說兩本書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在閱讀完成后,需要完成上述積累性作業。這種積累性作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回顧所閱讀的內容,并且有效幫助學生積累書本知識,從人物、情節、內涵和關聯出發,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從而達到積累的目的。
(四)注重差異,設計開放性作業
小學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同等的教育條件和環境下,他們的能力水平、特長、個性、學習基礎也是不同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應當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能夠設計得過于整合,要對作業數量、難度等進行區分,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從而讓后進生鞏固,讓優等生進步,以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9]。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后,教師就可以根據單元要素、單元習作、課后習題等給學生設計開放性作業,具體如下:①對課文中“鋤、伏、澆、爬”等幾個字進行組詞;②摘抄課文中描寫“園子”的句子,并說出其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③說說祖父的園子給作者帶來了哪些美好的回憶;④從課文中可以知道,作者非常懷念祖父的園子,現在就請你說說你懷念的事物,寫出自己的經歷,以及為什么懷念它。以上設計的開放性作業,層層遞進,從簡單到復雜,讓不同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完成作業,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挑戰成功的喜悅感,也讓學生的思想獲得啟發[10]。
結語
總的來說,作業是學生理解、消化、應用所學知識的活動,在“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是實施改革的重點,因此教師乃至學校更需要對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進行有效的設計,從學生特點、結合文本、整合實際、注重差異等角度出發,設計主動性作業、趣味性作業、積累性作業、開放性作業,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且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柳金琴.“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思路[J].讀與寫,2022(13):64-66.
張小平.“雙減”視野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探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24):32-34.
鄭彩紅.“雙減”背景下小學低段語文作業設計研究[J].情感讀本,2021(33):122-124.
鄒志紅.雙減背景下小學高段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讀與寫,2021,18(35):98.
張亞楠.基于雙減政策下的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J].科普童話·原創,2021(12):76.
張雯.“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讀與寫,2022(15):195-197,200.
張新喜.基于“雙減”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3):44-45.
張道鵬,葛承智.大浪淘沙見真金,去繁就簡學語文:“雙減”政策之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與實踐[J].新校園,2022(2):14-15.
王宇睿,程潤.“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多元化設計例談[J].小學教學,2022(3):38-41.
孫玉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