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彩霞
摘 要: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自我控制和判斷能力仍在提高。外部不利因素和學習壓力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重視心理輔導的作用與地位,并積極進行心理輔導工作的落實與創新,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本文將通過一個學生心理問題案例談談高中生心理輔導的重要性以及本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心理輔導;心得體會
一、學生問題案例
2021年,班上有個男生名叫小張,時常提及說不想上學,于是有一次晚修我便邀請他到校園一起散步,打算和他詳細地聊聊,嘗試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小張在散步過程中,心情放松了,也逐漸開口交談了,他給出的原因是他心理壓力很大,學得太累了。他說他原本并不愿意來這所高中,來到這所高中的原因完全是出于其父母的安排。他的基礎很差,想努力學習,但成績不理想。不僅他的父母對他的表現越來越不滿意,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我問那他有了解過他父母目前是怎么想的嗎?聽到這個問題后,小張非常著急,表示他根本不想去了解父母的想法,同時表示已經極其厭倦了他父親的擺布。在對話中,我了解到小張的父親是一名教師,對人非常嚴格,更別說自己的孩子了。他父親在家中是個有高度權威的人,而他的母親的性格相對溫和。因此,母親在對小張的教育方面機會是從來沒有發言權的。慢慢地,父親照顧孩子,要求嚴格,父子關系緊張。小張還聊起小學時,他在父親教書的小學上學,性格內向,沒有朋友,很孤獨,還經常被同學欺負。但他父親知道后,不僅沒有幫助小張正面解決問題,反而覺得在校同事前臉面丟失,經常責備他是個麻煩精。即使他在學校受了傷,也是如此。他對父親越來越失望。起初,他能聽他父親的話,后來,慢慢地,他連跟他父親說話的意愿都沒了。結果,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僵化。
通過這次小張的敞開心扉,我對小張的厭學情緒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小張的家庭關系有點不平衡,話語權基本掌握在小張的父親手中,母親與小張一直都保持在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長期以來,小張與其父親的價值觀相矛盾,并沒有有效的溝通,導致了矛盾不斷積累。在這種情況下,小張在高中學校中一遇到了挫折,也無法跟父母傾訴,無法得到解決,慢慢地產生了想要離開學校的想法。為了解決小張的問題,他與父親的父子關系必須得到改善。
二、開展輔導方法
首先,在輔導過程中,我要注意給父親一個重要的位置,保持他的自尊,確保事情解決的順利進行。其次,與母親進行有效溝通,讓母親能夠成為自己的盟友,希望母親能營造豐富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最后,我共同約見了小張的父母雙方,把小張的一些內心想法告知了他們,并表示小張其實是期望和父親能有和諧的交流的,只是心生芥蒂,不知道該如何重新開啟父子兩間的交流。最終,在幾次和小張父母的溝通交流后,小張和父母一家三口敞開心扉,各自放下了心中的偏見和不理解。小張的父親也深深意識到自己要通過一些實際行動來彌補回孩子小時候缺失的父愛和支持。小張切身感受到了渴望已久的父愛,有了父母的理解,關懷和支持,小張的厭學心理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周末休息時,他們一家三口經常去公園運動、散步和吃飯等。平時多記錄一些心得體會,總結家人之間交流相處的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小張一家的變化很大。父親降低了姿勢,家里的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家庭關系更加和諧和平衡。小張在校各方面都表現出了積極,樂觀,開朗的態度,回歸到了健康、正常的高中學習和生活中。
三、心得與體會
在這案例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事實上,孩子背后的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方面出了問題。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監護人不知道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偏差,導致兒童和父母之間的緊張關系。據報道,獨生子女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易出現人格障礙的脆弱人群。獨生子女代表了他們是父母獨一無二的“臻寶”,所以家庭把他們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這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孩子們受不了的時候,他們的性格就會發生變化。父母教養方式是人格障礙形成的重要原因。很多情況中,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的最大困難是父母缺乏內省。父母不關心子女的心理問題,只關心子女的學習,也不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變化。父母只從孩子身上尋找原因,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根據研究,人格障礙通常在15歲之前就開始形成,青少年干預是最有效的。如果此時他們能接受正確的適應癥和干預,他們長大后就能正?;謴?。改變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是其干預的主要要求。在上述案例中,小張強烈要求在離開學校后有一個簡單的情感需求。他渴望有一個和諧的父子關系和一個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在他遭受精神壓力的同時,又無法做到與父親進行良好的溝通,導致了他采用較為不妥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因此,了解高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相當重要,為高中生的身心發展奠定基礎。
結語
高中階段的學生們面臨高考這個重要考驗,以及極為繁重的學習壓力,很容易出現無法自我有效調節心理狀態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積極進行干預與輔導,幫助學生進行心理問題的疏導與解決,讓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讓孩子們能夠繼續邁向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田國強.中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工程建設的探索[J].中國社區醫師,2015(5).
[2]盛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中小學教學效果[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9):55-55.
[3]李衛民.談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