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寅文
摘? 要:體育游戲在教學中深受學生的喜愛,兼具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在部分地區已成為中小學體育課不可或缺的體育教材。本文以《小籃球行進間直線變速運球(急停急起)》教材為例,就如何從課的三個階段選擇適宜的游戲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做出分析,提出復習型游戲、鞏固性游戲和實戰性游戲的使用方法。
關鍵詞:體育游戲;小學;籃球教學;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2)04-0037-02
體育游戲在教學中深受學生的喜愛,兼具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屬性,在部分地區已成為中小學體育課不可或缺的體育教材,如江蘇省《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系列體育教材的小學階段,幾乎每一課時都會安排與主教材相關的體育游戲教學內容。同時,體育游戲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練興趣、激發其參與熱情,成為許多體育教師常使用的教學方法。近年來,從高效課堂建設到核心素養的實施,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使用也越發精準。本文以江蘇省編教材《小籃球行進間直線變速運球(急停急起)》為例,就如何在球類教學中精準把握體育游戲的實施以突破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略談幾點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選自江蘇省教學研究室主編的《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系列叢書,本課是水平三(五年級)第一學期小籃球與游戲單元的第四課時,是對前三課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為本單元教學最后的教學小比賽起基礎性的鋪墊作用,以達到學生能綜合運用基本的運傳投技術,使比賽順利進行的目的。該技術在籃球項目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屬于會能度較高的技能,易于掌握。圍繞“急停穩、起得快”的教學重點,本課需解決行進間運球時球的落點或高度不適、急停和急起時觸球部位不對、急停急起時的身體重心過高或姿勢不對等易犯錯誤。由于籃球項目本身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強調實用性和對抗性,引導學生初步領悟“急停急起擺脫的時機”,突破本課學習難點。
二、三階段課堂教學游戲組織過程
(一)復習“已學”激興趣,初步體驗變重心
游戲:運球版“老鷹捉小雞”
游戲介紹:結合本單元第一課時“原地高低姿運球”與第二課時“行進間直線運球”的學習內容,筆者自創了運球版“老鷹捉小雞”游戲。慢節奏的運球音樂響起,學生在固定路線上有序練習行進間直線運球。當音箱發出一陣“鷹嘯聲”,教師立即化身搶球者,所有學生立即轉為原地低運球。當教師靠近時,學生則立即轉換方向,正面喊“擋”,則防守成功。一時間,各式喊“擋”聲此起彼伏,伴隨著“鷹嘯聲”的緊張氛圍渲染,學生的學練興趣逐漸高漲。
分析:本教材所屬于單元的第四課時,基于行進間急停急起的重心變化特點,在進入主教材的學習前復習“原地高低姿運球”與“行進間直線運球”,初步建立學生重心變化的體感是很有必要的。籃球比賽中,球員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故而筆者在球類教學時常提醒學生保持“危機感”,養成隨時抬頭觀察、護球的好習慣。而對于小學生的教學,更宜采用趣味性的對抗游戲營造這樣一種氛圍。筆者設計了巧妙的游戲并配以音樂調控全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該游戲緊扣原地高低姿運球的實戰運用價值,防守者遠時高運球觀察,貼近時則低運球護球。第二,對于防守有效的判定為正面喊“擋”,有效提升了學生對護球動作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第三,該游戲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行進間直線運球轉化為原地運球的觸球部位的改變,更能在同伴發生丟球失誤時關注觸球部位轉變的重要性。第四,教師根據學生運球失誤的情況,適時提出行進間直線運球正確的落球部位(運球手側前方)與高度(腰、胸之間)。第五,以音樂渲染氣氛和調控全場,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興趣,更加樹立了其在球類學習中應該保持的“危機感”。
(二)抓住特點設游戲,趣味學練固技能
游戲:“紅綠燈”“檢察官”
游戲介紹:游戲安排在運球急停急起的初步集體學練后。“紅綠燈”游戲中由教師出示信號,學生完成急停急起的動作;而在“檢察官”游戲中,則分為兩人一組,由同伴發出信號,運球者看到同伴背對則向前運球,若同伴突然轉身則立即急停。這兩個游戲的評價要點在于:穩中求快,即在規定距離內比快,但是急停急起,一旦丟球便出局。
分析:“籃球行進間直線變速運球”屬于會能度較高的技能,易于掌握,單一的學練形式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這兩個游戲是在技能的教與學過程初步完成之后進行的,目的在于增加學練的趣味性,同時提高學生運球時抬頭觀察的能力,鞏固技能。筆者抓住本課教學重點,設計了“穩中求快”的游戲規則,學生在賽中求勝的激勵下,內化所得的經驗性知識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或修正,知識批判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不僅知道要做到“跨步急停穩,急起快”才有可能獲勝,更能在一次次游戲比賽的體驗中,在教師的適時點撥下更加明晰動作的關鍵要點,即“觸球部位和重心的轉換準確才能急停穩”“適宜的低重心下蹬地有力并往前推球才能急起快”。同時,由于教師信號的不確定性,學生又要快速到達終點,常規時間則必須保持快速直線運球推進,從而進一步鞏固落球部位(運球手側前方)與高度(腰、胸之間)這兩大行進間直線運球的動作要領。
(三)對抗級別巧降低,妙設規則評變速
游戲:“繩間大戰”
游戲介紹:最后的游戲“繩間大戰”,模擬行進間直線變速運球(急停急起)實戰運用,一人運球并試圖擺脫跟隨者,兩人之間以一根彩繩連接,繩長1米,兩端各系一燕尾夾(一拉即掉),在限定距離內運球者通過“急停急起”動作擺脫防守者,使得繩子的一端脫落,則運球者獲勝,反之跟隨者贏。運球者只許往前直線運球,不得往側向拉扯使繩子脫落;防守者只需跟上運球者,使繩子不脫落即可,不得用手干擾運球者。
分析:在設計實戰運用的對抗性游戲時,需要關注對抗級別的調控與游戲勝負的可評價性,既能使學生在可控的對抗中運球動作不變形,同時又能分出勝負,增加比賽的趣味性。“繩間大戰”完美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其模擬籃球比賽中運球者擺脫跟隨者的情境,是對課開始的初步比賽嘗試的延伸,學生在游戲的對抗中需要采用急停急起動作“騙過”跟隨者的重心,拉開1米的距離繩子脫落后即可獲勝,在游戲中逐步體驗、領悟本課的學習難點,即變速擺脫的時機。一根紅繩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練興趣,更使得比賽變得可評價而不流于形式。若無彩繩的限制,學生之間的對抗難以把控,簡單的運球跟隨則無法評價。
三、結語
球類教學中的體育游戲,教師宜從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階段去精準設計,如復習型游戲、鞏固性游戲和實戰性游戲。在設計游戲時,應抓住球類教材的特點,結合本課所學技能的要點設計相應的規則,如制定“穩中求快”的規則利于學生達成“急停穩,急起快”的動作要求。同時,在球類教學中,選擇和設計對抗性的實戰游戲,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能力水平,適當地運用條件限制法,將對抗的級別調整在可控范圍,既能提升學生的實戰運用能力,亦不至于出現失控混亂、只顧對抗忽略基本動作等不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