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譚 清
(1.四川工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眉山 620000;2.四川工商學院會計學院,四川 眉山 620000)
2017年《高校思政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頒布[1],明確指出要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改革要求挖掘出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環節,發揮出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識體系教育功能。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稱《綱要》)[2],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充分發掘出各類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此背景下,四川工商學院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學院分類對接,院部之間協同探索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會計學院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建設則是內容之一。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商業誠信和職業道德成為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國內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卷入康得新財務造假案一夕崩塌、許多明星工作室通過財務造假偷逃稅等,諸多事件讓人警醒,任何職業都不能去踩法律的紅線,相關從業人員需要有極高的職業道德。《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財會相關從業人員的必備知識。在高校,《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在課程思政提出后,不少高校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思政元素、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教學要素進行了探索,取得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成果。但是,該課程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規律性和客觀性,目前仍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本文結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特色和內容優勢,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深度挖掘課程思想價值、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形成具有學校特色、院系特色、形式多樣的和具有實操性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為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必修課程,共48 學時,3 學分,在會計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課程內容包含課程總論、會計法律制度、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會計職業道德和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6 個部分。
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設計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形成具體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3]基于四川工商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內容、規律及特征,將課程教學目標細化為四個維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價值目標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幫助學生掌握會計法規體系及會計法主要規定,明確違反財經法規行為的責任與后果。熟悉支付結算方式,規范使用不同的支付結算方式。掌握稅收法律制度,明確違反稅收征管的行為責任及后果。掌握預算法律知識、政府采購法律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掌握會計職業道德的內涵,明確違背職業道德的財經行為。
能力目標:幫助學生認識違反會計法的行為與責任后果。能夠識別違反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的責任后果。學會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與應納稅額。能夠識別違反稅法的法律責任。能夠識別違反財政法律制度的責任。能夠識別違反會計職業道德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價值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依法辦事的意識與習慣。課程的價值目標立足于課程內容。本門課程的價值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強化準會計人員的職業責任感,養成會計專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為其今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從專業課程中汲取正確的價值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是對課程內容的發散,從多個角度挖掘出知識點背后蘊藏的思政元素,從而在知識的講解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以推進“智育”和“德育”雙軌并行。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要結合《綱要》要求和課程的知識特征兩方面來開發課程思政內容體系。
一方面,專業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的開發應結合《綱要》和會計專業特征,深入挖掘“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中的思政元素。《綱要》明確指出[2],“經濟學、管理學類課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當前,會計工作者在社會經濟前沿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制觀念和道德水準尤為重要,因此結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特色,進一步融入經濟發展、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等。
另一方面,結合“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的知識特征和教學特征,將思政教育的維度進一步細化,將課程知識點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相互協調、相互對應,開發出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例如,課程內容中的“總論部分”,涉及的知識面大、知識點延展性強、教學素材豐富,可以從職業道德、理想信仰等多個角度來貫徹思政教育主題;會計法律制度、支付結算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會計職業道德和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是課程的核心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現實性,可以將誠信作為思政教育的融入維度。
探索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應注重方法和方向的結合。為達到立德樹人的總體教學目標、引發學生對于課程思政體系的態度和情感的雙重共鳴,這就需要考慮《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要求,要立足四川工商學院“應用為徑”的辦學特色,同時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況,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促使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機聯合。結合《綱要》、課程內容特點和學校辦學特色,我們嘗試運用故事模式、生活情境、時事熱點、文獻解讀和實踐訓練這五類方式實現課程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協同運行。
各個學科都有著自己的發展史。中國會計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時期“結繩記事”開始,到西周時期設置了專門負責會計工作的“司會”官職;從戰國至秦漢時期形成的“入、出”記賬法,再到如今的借貸復式記賬法。會計在數千年的衍生和發展歷程中,是核算和監督各個時期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講好這門課的恢弘歷史,對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增強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學習和研究《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其實際應用小到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法律常識、形成正確的職業規范,大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保障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人民利益、社會經濟秩序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來創設生活情境,開展《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以促進課程價值目標和知識目標的相互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以知識點的講解為核心、以學生為課堂中心、以時事熱點為導向,堅持解決現實問題和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相結合,教學中選擇與學生學習、成長和發展相關的話題作為教學素材,將與課程相關的時事熱點引入課堂,并且挖掘當中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從而引發學生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深刻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的培養目標,在立足課程培養目標和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基礎上,緊跟領域科研動態,引導學生積極閱讀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等文獻,學生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和所積累的基礎知識進行思考、總結和討論,促使學生了解領域內的研究動態與成果。以文獻解讀作為教學方式、以文獻資源作為教學載體,在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將學術資源轉化為課程思政資源。
教學的關鍵在于理解和應用,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發揮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通過實操訓練,讓學生利用校內外實驗室進行知識點的探索和分析,比如利用校內的財會情景互動實驗室、財會職業能力培養實驗室、會計文化綜合實驗室、商務大數據實驗室,最終從實踐中深刻理解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的內涵和作用。基于校內外的實操訓練來進行實踐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把握知識點當中的重難點,更能夠促使理論的外化于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施政的教學質量。因此,為有效提高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以智慧課堂為依托,優化教學環節,促使學生融入課堂中,在掌握課程知識的同時來實現課程價值目標。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中,以超星智慧課堂作為技術支持,分別在課程中設計教學留白環節、教學內化環節、小組討論環節和最后的總結答疑環節。下面以第一章的會計法律制度為例進行介紹。
第一環節,教學留白環節。教師在課堂上介紹本次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給學生留下獨立探究的學習空間。學生在課程學習后,能夠明確會計法律制度的概念和會計法律的制度構成,重點把握會計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的內容,從而認識到在今后的崗位中,要嚴格遵守會計法律制度,做遵紀守法的會計工作人員。但對于“會計法律制度如何在會計實踐中應用”等具體的會計法律制度研究熱點問題還缺乏了解,對于會計法律制度與現代經濟社會有何密切關系,還缺乏感性認識,這就需要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和思考空間。
第二環節,教學內化環節。教師利用超星智慧課堂,向學生發布具有反思性和針對性的作業——閱讀相關文獻并撰寫讀書筆記。在此環節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提煉觀點,對于會計法律制度的發展和現實研究有著自身的感悟。例如,有學生在讀書筆記中,寫出了自己關于閱讀《會計假賬法律治理》的感悟:“會計假賬是助長和掩蓋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阻礙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毒瘤。作為一名會計人員,要不斷學習相關知識,嚴格按照財務規定認真操作。”
第三環節,小組討論環節。課堂首先利用翻轉課堂的模式,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課后作業為討論內容,在組內進行一次發言。小組內部的同學相互分享、相互交流、相互答疑,在這一過程中,總結和凝練出小組的核心觀點和關鍵疑問。在本環節,學生基于課后思考和小組討論,能夠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實現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和價值目標。
第四環節,總結答疑環節。教師結合課程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小組討論情況,分別進行點評和答疑,從而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
課程思政的內容需要立足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靈活挖掘,教師在授課時要找到課程內容和課程思政之間的銜接點,從而在知識點的講解中自然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同時,課程采用以智慧課堂為中心的資源平臺、互動平臺,來開展線上線下教學(圖1),實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及時進行內容講解和價值引領,有效延展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空間。

圖1 教學平臺
結合學生的學習反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取得一定效果,學生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投入的學習時間與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課程自2021年進行課程思政探索以來,根據學生在期末時期的問卷數據可以看出(如圖2),隨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時間提高,大部分同學會利用課后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進行課程內容的反思和自主學習,反映了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提高。

圖2 學生課后學習時間
此外,在課程期末階段所進行的開放調查“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認為本課程對于職業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以此來收集學生對本課程的主觀看法。結果表明,多數學生認識到學習本門課程對于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學生們指出:“學習本課程可以讓我們明白會計倫理不僅關乎個人成長和企業進步,同時對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認識了財務人員應具備的會計職業道德,對于今后的財務業務處理具有指導作用”。“學習這門課程使我們明白,會計人員不僅要擁有過硬的財務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同時,提高會計職業道德修養是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必要任務”。學生的調查反饋直觀地展現了課程思政教學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需要立足課程綱要、教學目標、價值目標進行統籌規劃,遵循課程教學規律、重視課程內容的挖掘、優化課程教學路徑,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來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教學目標,以《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為載體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師要結合各項準則和要求,立足院系特色,動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讓思政教育成為學生擦亮思想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