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劍 孫艷春 路運才
摘 要:農業植物病理學是涉農高校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該文分析了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課程內容、授課方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農業植物病理學;教學改革;植物保護;農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8-0185-03
Reform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iculum of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XU Lijian? ?SUN Yanchun? ?LU Yuncai
(School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is a core and main course of plant protection major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and introduced how to reform the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way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Teaching reform; Plant protectio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1 課程改革背景
農業植物病理學是涉農高校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1],也是農學相關專業重要的支撐課程。其主要內容是介紹農作物病害發生、發展規律及其防治原理和方法,主要任務是加深學生對農作物病害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掌握病害的變化動態,以及病害的發生與危害;同時,密切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使學生具有將課程知識綜合運用在田間病害診斷、病害防控的實踐能力。課程內容包括我國主要的農作物的常發生病害的癥狀(包括:病癥、病征與診斷等)、病原(學名、形態、寄主范圍等)、病害循環(越冬、侵染、再侵染、傳播等)、發病因素(發病條件、病害預測等)、防治措施(抗病品種、農業措施、化學防控、生物防治等)等相關知識。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具有知識覆蓋面廣、農業生產結合緊密等特點[2]。
黑龍江大學現代農業與生態環境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的植物病理學方向設置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物病原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植物病理學實驗、植物病理學研究法等課程。其中,普通植物病理學與植物病原學開設在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之前,作為本門課程的基礎,另外幾門課是作為本門課程的延伸與補充。農業植物病理學為必修課,理論學時為34學時,選用科學出版社的《農業植物病理學(第二版)》(侯明生、黃俊斌主編)與中國農業出版社的《農業植物病理學(第五版)》(高學文、陳孝仁主編)作為參考教材。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知識體系、農業生產狀況、生態環境、社會需求、市場狀況及國家需求都產生了變化[1-3],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也應與現狀相適應。為此,本文從省屬綜合性大學農學院一線教師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改革方面的思考與體會。
2 現存問題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發現植物保護專業的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尚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1)教學中只重視知識點本身的傳播,缺乏宏觀農業知識介紹及課程思政相關內容。導致少數學生只關注于成績本身,缺乏正確的長期學習目標,缺乏對我國農業現狀與歷史的了解,缺乏家國情懷與愛農情懷,未能將個人發展與社會、國家需求相聯系。
(2)農業植物病理學教材涉及幾十種作物,每個作物又涉及多個病害,每個病害涉及的病原、癥狀、發病因素、病害循環、防治方法又有所不同。這使得課程包含內容廣泛,知識點過于龐雜分散,容易混淆。在現有課時的情況下,難以面面俱到,學生疲于死記硬背每個知識點,通過考試發現經常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3)部分知識體系與觀點落后,未緊跟專業前沿。例如菌物病原的學名,還存在一個病原菌有多個學名,拉丁文亂用,翻譯不規范等現象。農作物病害介紹是針對每種病害逐一介紹,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傾向,在病害防治方面缺少針對一個作物多種病害的綜合防治相關內容,也缺少針對作物的病蟲草害總體綜合防控的內容。
(4)農業植物病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重在實踐。而目前的課程設置以理論課為主、室內實驗課為輔助。學習內容來主要來自書本、圖片,與農業實踐存在脫鉤現象。作為農業大省的省屬高校,未能充分結合地方的農業生產實踐,而是簡單圍繞教材內容開展教學,缺乏服務地方的意識。未能將新的政策法規與行業現狀貫穿到課堂之中,未充分響應新時代的要求,融合專業新方法,引導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5)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單一,課堂延伸性不夠,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主動學習空間不夠,難以吸引學生,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未能融入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慕課、網絡資源、軟件平臺),未能結合學生生源地及就業去向開展相關內容設計。
3 改革措施
3.1 調整充實內容 (1)對黑龍江省的5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詳細介紹,補充了地方特有病害和東北特色作物的病害,使課堂內容和黑龍江農業生產實際相銜接。(2)補充每個作物的我國種植狀況,以黑龍江農業實踐為例補充栽培學知識,避免植物保護學生農學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并且在該部分補充課堂思政部分,使學生了解更加了解國家、政策、行業及我國著名科學家,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3)結合專業前沿,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例如:菌物的學名根據“一菌一名”法進行規范,根據拉丁文詞源對部分病原名進行規范。根據專業前沿動態,針對一些病害,補充綠色防控方法與手段,農藥抗性情況等。(4)豐富教學資源。進一步豐富植物病害標本庫,尤其是課堂上講授的病害,同學除了可以通過圖像了解病害,還可以看到實物標本和玻片標本。利用學習通建立豐富的題庫,利用學習通的云平臺分享課程相關的文字及影音資料。通過“網易公開課”“愛課程”等國內優秀在線課程來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由于現存教材的圖片為黑白圖片尤其是病原圖片不夠清晰,不能滿足現在多媒體教學的需要。為此,根據植物病理學與真菌學的權威國際期刊高質量圖片進行了圖片的更新。
3.2 加強課程的延伸性 通過“網易公開課”“愛課程”等優秀網絡課程,將課程延伸至課堂以外。通過學習通平臺組建題庫在課前發放,代替傳統的點名簽到。通過作業督促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自行歸納重要的知識點,將相對龐雜的知識點連接成思維導圖。通過假期同學收集植物病害標本,鞏固課程所學知識。開放實驗室為學生主動學習病害鑒定及病原觀察提供條件。通過學校組織的大學生科研項目結合課程知識立項,融入專業前沿科技來鍛煉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提升對專業的了解及認可度。通過實驗課、學校農場及校外實習基地繼續提升農業植物病理學相關知識。通過網絡社交軟件,答疑解惑及分享課程相關知識。通過課外作業,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總結,鼓勵學生學習總結綜合防治及綠色防控的相關知識。
3.3 應用翻轉課堂 完成前文提及的主要作物病害的介紹后,結合學生生源地,分組進行反轉課堂,鼓勵學生結合教科書內容,在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完成某個家鄉作物的病害介紹。過程包括:資料收集、知識點的總結、PPT的制作與講授,互動、總結與作業。該部分在改革前主要由老師進行講解,效果一般。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具有以下優點:激發與鍛煉學生主動學習能力;鍛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了解家鄉的農業現狀及對專業的了解及熱愛;豐富了的課程的內容;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通過以下幾點可以提高翻轉課堂的質量:(1)教師對學生收集的資料的準確性及知識性進行核對與指導;(2)要求學生在介紹的新病害的時候和已學習的知識點進行聯系與比較;(3)翻轉課堂部分設有講授團隊與學生相互提問的環節,避免學生只關注自己團隊所講內容,對其他團隊內容不關心;(4)課堂上,教師對每個專題進行歸納總結;(5)該部分所占學時不宜過多,共計2~4學時,安排在課程的后半部分較為合理。
3.4 改革考核方式 除了上文提及增加課程內容、課程延伸性、翻轉課堂等各種嘗試外,對課程的成績組成也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試卷成績,調整為課堂表現、作業、翻轉課堂、期末成績等。教學過程中,注意知識點的銜接與總結,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開展:癥狀上的相似病癥、分類學上的相近科屬、生理上的溫度偏好等、防治上的相同防治方法等。注意和已經學習過的普通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病原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銜接,避免知識點的孤立存在,將相關知識點連接成網。教學過程中,避免單一以提高成績為導向,從簡單灌輸知識點,轉向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有主動學習的動力,使教與學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4 展望
在本次教學改革中,針對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調整與改革,部分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收到了學生的正面反饋。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需要不斷的探索與改進。例如:受地方氣候因素等的影響,在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中難以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進行病害的實踐活動。目前實驗室設備與條件,還有待改善。標本庫還有待進一步擴大,尤其是針對課程中的易混淆病害標本的收集,也可以考慮籌備學院內的植物標本比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熱情,促進標本庫的完善。通過田間實踐對課堂學到的知識進行打磨與鞏固,鍛煉解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課堂筆記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課程評價與反饋體系的有待進一步完善,收集用人單位、學生實習單位及畢業生就業單位的反饋信息對課程進一步完善。另外,在專業學科一體化背景下,如何更加合理地運用學科與學院平臺,整合到課程教學工作中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張俊華,楊明秀,宋爽,等.“雙一流”背景下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改革[J].高教學刊,2021,19:134-137.
[2]尹良芬,羅朝喜.基于MOOC和SPOC的農業植物病理學實踐教學改革[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261-263.
[3]楊麗娜,高潔,白慶榮,等.課程實踐教學存在問題與應對措施——以植物保護專業《農業植物病理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32:153-15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