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
摘 要:當前,安徽省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明確數字技術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農業經濟效率變革的主導力量、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驅動。圍繞數字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充分發揮安徽農業特色明顯、產業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等優勢,以數字經濟促轉型、謀發展、消鴻溝,為鄉村振興提供新路徑,為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關鍵詞:數字技術;重要意義;經驗做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8-0152-03
Discussion on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U Jian
(Anhui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Anhui Province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t is clear that digital technology is the power sour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untryside, the lead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Focusing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gital-enabled agriculture and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nhui's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features, sound industrial base and strong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using the digital economy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seek development and bridge the gap.It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Significance; Practic; Thinking
近年來,“3S”、大數據、北斗網格碼、物聯網等技術加快迭代創新,新技術的應用將加速對傳統農業各領域各環節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1-2],驅動農業經濟產業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技術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1 協同推進安徽數字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1.1 契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 農業產品供給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生產提供適銷對路、質優價廉的各類農產品和服務[3]。通過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整合生產五要素資源,優化農業產品供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助力加快形成農業產業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形成“市場擴大、價格提升、成本降低、利潤提高”的正向循環。
1.2 滿足農業消費側需求升級的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品質農產品消費需求增長迅猛,倒逼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建立數字化智能化的供應鏈體系,樹立優質農產品的質量品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滿足日益品質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形成“新品質、高質量、優服務、高價格”的良性循環[4-5]。
1.3 兼顧現代農業和小農經濟發展 我國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小農經濟規模小、經營分散的局面將在較長時期內共存[6]。互聯網的“平臺經濟”會讓中國的“小農”變成“新小農”,借助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適應市場化、商品化的發展,實現自我完善,對接大市場,推動小農經濟高質量發展。
1.4 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快速發展 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快速發展,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7-8]。安徽省各地區認真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實現了農業增質增效、農民增收增入和農村繁榮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1.5 推動農業產業的OT體系和IT體系耦合快速發展 在實體創新的基礎上,建設以生產網為本質特征的農業產業互聯網,實現農業產業OT體系,如自動投料機、自動定位欄、物料傳送帶等人對物操作運營和財務管理、采購管理、崗位培訓等人對人的操作運營,與IT體系,如網絡(5G網絡、專用網絡等)、數據(溫濕度數據、行政處罰數據等)和軟硬件(風險預警、綜合分析等)的高效耦合,產生互聯網下半場數字倍增的極值效應。
1.6 推動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等“三鏈”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在生產經營上具有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過程和產品標準化、生產關系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等基礎上,實現在農業農村的數據鏈基礎之上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融合并生發展,極大地提高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在雙循環新格局的視野下,把農業三鏈的自動協同、智能協同推向全國、推向全球[9]。
2 安徽省的經驗做法
安徽省數字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基礎。從法律和政策層面看,安徽出臺《“數字江淮”建設總體規劃(2020—2025)》,對數字鄉村、智慧農業、工業互聯網做出規范和部署。從設施和平臺保障看,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升級,安徽實現100%行政村全面通達光纖和覆蓋4G網絡。從OT和IT融合看,全省建設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點300個、大田物聯網試驗示范區4個,應用農業物聯網信息農業經營主體1021個,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主要做法如下:
2.1 立足變革產業鏈,促進生產智能轉型 基于互聯網跨越時空局限,利用“3S”、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增加協同能力,我省形成了物聯網+“生產模型+大田種植”“智能裝備+病蟲害自動測報防治”“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空間遙感+農機”等應用模式[10]。農業經營主體應用物聯網技術后增效10%左右。在數字種植方面,蕪湖中聯農機“五網合一”打造數字蕪湖大米,在水稻的13個生產階段、40多個關鍵環節研發出23個算法,實現了地塊級的數字化管理和水稻的全過程標準化種植,實現了節本增效。碭山縣將科技應用酥梨的生產、采摘、倉儲、銷售、追溯全生命周期中,建立“數字果園”信息化管理平臺,獲評“世界數字農業十大技術成果”,成為首個區塊鏈振興農業樣本。在數字養殖方面,和縣天邦生豬全產業鏈數字化精準管理模式,將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應用在環境控制、精準飼喂、疫病監控、繁殖育種等4個方面,養殖生豬400萬頭,實現人均養豬5000頭以上。
2.2 立足塑造價值鏈,提升經營網絡延伸 組織實施農業電子商務示范行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在金寨縣、碭山縣、潁上縣等國家試點縣的基礎上,開展省級試點工作,在安徽省選擇基礎較好的11個縣開展了“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依托淘寶、京東等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同時,積極培育壯大安徽省自有品牌,如郵樂農品和聚農e購等本土的電商平臺。同時,積極開展安徽省“手機助力農產品網上營銷”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和農產品電商人才等培訓,用人才培養帶動電商經營。數字技術與特色優勢農業深度融合,云農業、共享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等新業態以及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高速發展。2020年,全省農村產品上行網銷額達到693億元,同比增長15.8%。連續7年,蕪湖市三只松鼠占據了線上同業態堅果零食全行業第一名,年銷售額破百億,正加速向數字化供應鏈企業轉型。巢湖三瓜公社基于信息化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一產通過養殖實現增長增值,二產通過深加工創收致富,三產通過電商實現線上引流、線下銷售,躋身國家發改委向全國推廣的十大典型案例。
2.3 立足改革服務鏈,突破服務高效便捷 安徽省大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采取“政府+運營商+服務商”的三位一體、“省級運營商+縣級運營中心”上下垂直聯動的運營模式,深入推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截至2020年底,全省12316語音咨詢人數累計6249萬次,累計發送短彩信3523萬條,益農信息社為安徽省農民提供了便民、醫療、公益、電子商務和培訓等四大類服務共2964萬人次。積極推進農事綜合信息服務,采用市場化運營模式,發揮頭部企業資金、技術和運營優勢。中化集團按照MAP農場模式在我省廬江、阜南等15個市縣建立全程農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服務面積突破100萬畝,在全國開辟了農業數字化服務新領域,讓“拇指農業”成為現實。由北農智牽頭整合全省社會化服務智能農機智慧服務平臺,實現全省近3萬臺農機精準化作業的在線服務,在全省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發展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2.4 立足協同創新鏈,拓展管理提質增效 讓數字賦能農業農村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建設“一網通辦”管理系統,打通OA和窗口在線審批通道,實現100多項農業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全域全時段在線實時審批和服務,實現了最多跑一次[11-12]。安徽省率先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用于實戰,在完善天空地一體化數據采集的基礎上,建立了長江禁捕指揮調度協同系統,全面實現長江400km江面禁捕全天實時監控。安徽省率先搭建了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邁入了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第一方陣,實現了農機深松作業、農產品追溯、生豬調運等重點工作的及時、精準、動態的日常管理。
3 幾點建議
在產業政策扶持、行業專家幫扶、企業堵點和難點問題協同攻關、政務數據賦能產業互聯網、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數字農業建設取得新成效。
3.1 著力推進試點示范 支持有數字應用基礎、實力較強的農業頭部企業,圍繞種業、生豬、稻米、水產、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等8個產業,率先搭建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連接生產端、服務端、銷售端和消費端,延長產業鏈條。認真總結數字農業建設好經驗好做法,在農業產業互聯網、生產經營、公共服務、行業監管、農村金融服務和鄉村治理等領域上,形成了一大批在省內國內叫得響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加快形成安徽智慧農業“一張品牌”。鼓勵其他縣和行業頭部企業結合實際,開展數字農業建設。
3.2 深化實體創新 實體創新是數字鄉村和農業產業互聯網構建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要鎖定短期有限目標,著眼長期迭代擴展,加強政策支持、發展指導、龍頭企業帶動,著力推進科研、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工業化改造,通過互聯網技術跟進支持,實現業務單元自動化控制和多元智能化協同,推動農業生產經營企業大幅降低生產、交易和機會成本,有效提升銷售份額、平均利潤。
3.3 強化資源要素保障 積極謀劃出臺安徽省支持發展數字農業的政策性文件。在建設用地、設施用地方面,給予數字農業建設主體支持。將符合規定的農業智能感知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積極協調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省農村信用聯社、省徽商銀行、省農擔集團等金融保險機構為數字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把數字農業建設納入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投資范圍。鼓勵電信企業出臺資費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數字農業建設。
3.4 深入推進“雙招雙引” 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對接引進一流數字化服務企業、一流的農業龍頭企業、一流的高端人才落地安徽,為產業發展帶來前瞻理念、先進技術和雄厚資本支持。立足于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多鏈協同”,加強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對接,為數字農業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3.5 加強人才培育 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訓民生工程,開展數字農業先進技術、農產品電商、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高“三農”干部、新型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數字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普及數字技術的相關知識,培養造就農業農村領域數字科技的領軍工程師、高端人才以及高水平管理團隊。優化省數字農業建設專家庫建設,積極吸納政產學研用金等方面的頂級專家入庫,為數字農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劉來毅,張曉娟.關于智慧農業發展現狀的探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2):58-60.
[2]李娟,王洪乾.鄉村振興背景下大數據農業的實踐經驗及政策設計[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6-106.
[3]何迪.美國、日本、德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比較與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17(3):164-170.
[4]韓維亞.試論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西農經,2021(3):45-46.
[5]賈佳.互聯網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剖析[J].大眾投資指南,2020(22):24-25.
[6]朱瑞雪.電子商務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分析[J].山西農經,2021(4):62-63.
[7]仇葉.基層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服務泛化問題及其解決[J].中國行政管理,2020(11):32-40.
[8]侯艷芳.淺析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9):48-49.
[9]馮均喜.農業機械智能化發展現狀及趨勢[J].城鎮建設,2019(4):122-122.
[10]趙春江.農業的數字革命已經到來[J].中國合作經濟,2020(3):14-15.
[11]劉蓉,譚丹.“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的城建檔案歸檔與管理[J].蘭臺內外,2020(23):16-18.
[12]張宏.“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政務信息共享研究——以不動產登記信息共享為例[J].檔案,2019(7):52-5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