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晨黎
[摘要] 在“雙減”時代背景下,育人模式正在積極轉型。無錫市新吳區麗景實驗學校將德育目光聚焦于校園年俗文化場館的建設,采用校內與校外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的多樣化形式,通過循序漸進、螺旋式推進的主題系列活動,讓學生接受潤物無聲的教育,在身臨其境的實踐體驗中得到德育滋養。
[關鍵詞] 雙減;年俗文化;場館化;德育
習近平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雙減”時代背景下,育人模式正在積極轉型。無錫市新吳區麗景實驗學校將德育目光聚焦于校園年俗文化場館的建設,采用活動與場館建設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系列化活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實踐體驗中了解中國年俗歷史,體驗年俗活動,傳承年俗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上得到德育滋養。
一、聚焦春節巧策劃,品味中國年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寶貴資源。
1.以春節為起點。“玩轉中國年”主題活動以春節為契機,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立德樹人教育元素相融合,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親近傳統節日,在生動、鮮活的傳統文化情境體驗中感知年俗文化。
2.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實踐性,以年俗文化為主線,將生動、鮮活的傳統文化融入系列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堅定具備文化自信的時代少年。
3.以實踐體驗為抓手。主題活動由多個單次的子活動串聯而成,每一個子活動在目標的設定、內容的選擇、實施的方式與評價的設計等方面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認知,為學生營造具有濃厚年俗氛圍的物型空間,在適合小學生視覺、聽覺的實踐體驗活動中激發學生心中對年俗文化的熱愛,讓春節的傳統習俗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二、創新形式齊推進,感悟中國年
“雙減”政策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更加有序、科學、高效,確保德育渠道暢通,路徑明晰。因此,在“玩轉中國年”主題活動中,學校科學利用“三個結合”組織師生、親子共建年俗體驗館,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潤物無聲的教育。
1.將課堂與課后服務有效結合,讓年俗作品“活”起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年俗活動與美術課程、課后延時服務、社團課程、少先隊活動相融合,以春節為主題,以“虎”為主要元素,一起做虎頭鞋帽,畫新年新衣,賞春節詩詞,貼新年美圖等,了解年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和人們在新的一年到來時的更新意識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時在年俗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將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讓年俗研究“熱”起來。通過閱讀書籍、網絡搜索、咨詢長輩等方式了解年的起源和各民族年俗文化的差異,在指導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將創作的年俗作品分類在年俗體驗館分區展示;將搜集的年俗文化知識進行整理研究,并以班級為單位將研究成果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年文化展板加以呈現。在互動活動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知識探究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3.將文化輸入與輸出相結合,讓年俗文化“傳”開來。經過一個時期的活動研究,學生對年俗凝聚的精神內涵和春節的習俗有了更深的認識,通過講解比賽選拔優秀的紅領巾宣講員,向體驗者宣講年俗文化知識,讓傳播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真正成為學生的生動實踐。
三、豐富活動同浸潤,承襲文化血脈
活動育人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在精彩紛呈、貼近學生生活和認知水平的活動中深入了解祖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傳統節日承載的精神內涵和豐富情感,逐步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和熱愛,不斷強化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1.初見——年俗文化知多少。首先,在中隊、社團、課后服務活動中開展年俗文化系列活動,學生通過自主研究逐步了解年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其次,分類收集每一次活動的優秀作品,為年俗館布展做充分準備。同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年俗文化研究活動,通過閱讀書籍、網絡搜索、咨詢長輩等方式了解年的起源和各民族年俗文化的地域差異,并將研究收獲制作成年文化展板在年俗體驗館展出。豐富多彩的年俗系列活動激發了學生探究年俗文化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之情。
2.走進——年俗場館我布展。(1)開展“老虎來了”活動,指導老師、家長、學生們一同為年俗館布展,以“虎”為主要元素,用包裝紙盒、水粉顏料一起畫虎頭、虎身、虎紋。頂上懸掛紅紅的燈籠、小老虎布偶、形象各異的虎符,窗上貼滿虎年窗花,墻上、欄桿上懸掛虎年春聯。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生肖——“虎”,并將前期收集的優秀年俗作品分區域布展,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家委會、家長志愿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一起加入年俗體驗館的布展,讓家校合作得到進一步融合。學生們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對年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2)以年俗文化為主題,開展紅領巾“年俗文化我宣講”評比活動,選拔一批優秀的選手成為年俗體驗館的宣講員,既讓前來體驗的同學們了解更多的年俗文化,又讓宣講員的綜合能力得到了
提升。
3.沉浸——年俗課程我體驗。年俗體驗館開館后,在紅領巾宣講員的帶領下,大家一邊有序參觀年俗體驗館各個展區,一邊聆聽宣講員的講解,詳細了解春節的主要傳統習俗。體驗館內還設有年俗文化體驗課程,分為創意美工、美食制作、拜年禮儀三大主題課程。學生在年俗文化微課體驗中進一步了解年俗文化。以創意美工課程中的剪窗花為例。首先,通過微課讓學生了解窗花的起源和歷史。學生們在活動中知道了剪窗花不僅是一項剪紙技藝,還是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接下來,學生還可以自己動手畫一畫窗花圖案,剪一剪窗花,貼一貼窗花,說一說窗花設計。
此外,年俗體驗館還有制作虎年相框、制作福卡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沉浸式年俗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校的年俗文化課程也在不斷豐富。比如,今年的元宵節正好遇上了冬奧會,元宵節那天,學生把冰墩墩等奧運元素搬進了年俗體驗館,制作了一批活潑可愛、惟妙惟肖的冰墩墩元宵,這樣的創新體驗課讓學生度過了一個溫馨、歡樂且有意義的元宵節,深受學生喜愛。
麗景實驗學校通過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活動共建年俗體驗館,引導學生在多維度的主題體驗活動課程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里濃濃的年味兒,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根植于學生內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做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用深厚的文化積淀鑄就民族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