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龍
關鍵詞:高中體育;個性化;策略
高中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是處于性格轉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高中學習之時會接受多門學科知識的傳授。而高中體育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形式具有多樣化和多元化特征。因此,學生比較愿意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這也是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重要途徑。但是,到目前為止,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之中,并沒有制定標準化的個性培養方案,所以如何才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高中體育教學的內在功能,是高中體育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高中體育教學培養個性的重要性
學生具有個性才能夠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并決定自身的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所以,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需要后天通過教師科學化的指導才能夠實現合理形成。高中體育教學對比,其他學科教學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能夠在體育課堂之中身體和心理得到進一步拓展,極具生機和活力。而且學生自身的思維與身體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高中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時,應盡可能幫助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養,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形成科學身體鍛煉習慣之時,強化自身的個性。
二、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策略
1.認學生的個性,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個性特征之時,首先需要確定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這樣學生才能夠具備自主學習意識的同時,深入到體育活動的鍛煉之中,養成良好的身體鍛煉習慣。學生只有在體育課堂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的探究和探索,才能夠展現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所以高中體育教師應在確定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選擇學生比較適合和喜歡的方式,來進行身體鍛煉和體育探究。
例如,高中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遵從自己內心意愿選擇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各分組進行細致的教導,并分配具體角色,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喜好,在享受體育的樂趣中培養個性。
2.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高中體育教師應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才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高中體育學科教學活動之中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應用能力,所以對于學生自身身體素質要求較高。當然,在身體強化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學生思維的開發,這樣學生在既有體力又有思維之下,才能夠形成科學化的身體鍛煉。高中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個性特征過程中,應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保證學生能夠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之中,這也能夠更加凸現學生的個性化特征。
例如,高中體育教師在組織一場乒乓球比賽中,學生不僅需要有體力支持長時間的站立與移動,還需認真觀察對手的短處,針對對方的特點,選擇正手攻還是反手攻。
3.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高中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個性特征之時,應懂得如何借助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在體育課堂中自主意識的激發,學生只有產生自主性,才能夠愿意參與到身體鍛煉的相關活動之中,并進行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因此,高中體育教師可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選擇不同的小組,并根據學生特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逐漸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
例如,高中體育教師在教學“運球姿勢”一課時,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和練習整套動作與動作要點,使同學們想起來運球時,要以肘為軸,小臂隨著籃球動。在教學“傳球姿勢”時,教師應該把動作分解開來,首先,自然下蹲,雙手分開,手指向上,兩手對峙,其次,傳球時,拇指,食指,中指撥動籃球,旋轉出手。最后,接球時,要掌握落點,接到球后,快速收到胸前。
4.創設個性化教學環境
高中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個性特征之時,應學會如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通過創設個性化教學環境的方式,將趣味性和生動性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學生身體和心理都得到科學化發展。而且高中體育教師通過趣味、生動的創設環境方式,也能夠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
例如,在教師在教授太極的“白鶴亮翅”一課時,可以首先以個性化的導語導入新課,諸如:同學們,現在想象自己是一只白鶴,首先上體稍向左轉,右腳向前跟步,其次,教師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于胸前,右手向左上劃弧,最后,手心轉向上,與左手成抱球狀;眼看左手。在這個過程的動作要像鳥一樣舒展。這種個性化的導入設計,能激發學生對太極中白鶴亮翅這一動作的深入理解,以及使學生對太極這個即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又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運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
總之,隨著教育理念與教育體制的不斷創新,教育部門對于學生個性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尊重,因此,高中體育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之中,也需要肩負起培養學生個性特征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是未來高中體育學科教學發展的目標之一。在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大環境之下,為培養學生個性化特征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氛圍。所以,高中體育教師應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之下,創新相關的體育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并遵循教育政策發展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形成健康的個性發展特征,從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鄭海龍.高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策略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劉俊.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與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