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菊
摘要: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應鼓勵當下的學生嘗試獨立地解決實際問題,慢慢地形成較強的獨立性,依照標準要求,當前的數學教師需要改善教學策略,如可以指引小學生與其他人協同探究,在班內組織情景演練、數學游戲活動等,從而有利于逐步地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
引言:當小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后,會增強自身的解題能力,在很多時候可以較為輕松地梳理透徹題目的數學邏輯,進而可以找出正確的答案,并且對課堂學習具有促進意義,有利于能夠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一、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分析
(一)獨立思考能力較弱
不少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會找尋更多的機會給學生灌輸知識,因此會用盡課堂的教學時間,在講題、說話的時候很少留給小學生獨自思考的時間,長此以往,會導致眾多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較弱,使其缺乏足夠的自學能力,難以肩負更多的學習責任,從而不利于穩步地提升學習成績。
(二)應用的方法較少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多元化概念是最為廣泛認可的發展理念,其實對教育行業來說,多元化是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步驟,這就要求每名在職教師能夠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才能提升教學效果,但是當前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能夠做到“多元化”教學的教師數量較少,說明還未能重視該點教育思想,不利于推進課程改進創新,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
(一)學會與他人協同探究
由于不正確的教學引導,致使許多的小學生會保留“零交流”的學習習慣,如在課堂上遇到問題,通常不會主動地與他人產生交流,而是默默地坐在原位,等待教師最后的講解,由此可見,這樣的方式不利于小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會形成無形的限制。因此,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上,需要教師能夠妥善引導,促使每名學生都能學會與他人協同探究的技巧,既可以幫助自己解決遇到的困難,又可以培養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數學課《觀察物體(二)》中,在講解課程之前,需要在教室內進行分組,如分別設立a、b、c三組,每組都有相同的人數,并且預先調整班內的課桌擺放順序,讓每組學生都能環繞而坐,當在課程開始后,會根據本節課的課題,提出許多的問題,會要求每組對問題共同探究,這會引導其主動地與周邊的同學交流,慢慢地卓訊問題答案,如提出問題:“用小正方體能夠搭建多少種不同的立體圖形?分別有什么不同?”,各組需要任意擺放正方體,通過多種拼湊方案,可以看到多個不同的立體圖形,再經過探討,可以認識圖形的多樣性。還有一點,在進行分組時,教師需要注意分組的標準,不能任意地排序,會出現小組綜合實力差距較多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自信心,應當依據實際的學習成績進行劃分,同時安排三名組長,使其分別指引自己的小組成員參與探討,完成教師交代的任務,從而可以保證學習效果。
(二)開展情景演練活動
所謂情景演練活動,是指在某種特定的情景下,安排小學生依照要求進行表演,在與數學課程融合后,可以演變為幫助小學生快速理解題意的助手,如以數學題為演練的“劇本”,讓小學生依照題目內容進行對話,并且要求在對話后得出最終的答案,既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促進獨立思考。例如,在數學課《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時學會三位數的進位加減法,那么可以結合情景演練活動,讓小學生得到充足的訓練,如會在多媒體中出示若干道數學應用題,每道題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加工過的,讓小學生之間能夠產生較為愉快的對話,同時包含計算問題,如“小黃狗和小白兔是好朋友,有一天到森林里采蘑菇,小黃狗一上午采了742個,小白兔……”,在該題目中,兩名學生可以分別代表小黃狗和小白兔,互相演繹小動物,并且需要互相考慮對方采集的“蘑菇”數量,通過自主思考,才能順利地列出算式,求得結果。并且,在講題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某組同學上前,活靈活現地用對話方式演繹出來,這會有利于展開演練活動。
(三)創設數學游戲活動
相比平常較為普通的數學課,小學生會對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產生興趣,會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并且由于游戲活動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會不自主地引導小學生思考,可以利用該條件,在數學課上創設游戲活動,一方面可以融合課本知識,幫助小學生提高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在較為活躍的空間里,推進小學生自主思考,從而有利于提高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數學課《認識時間》中,根據本節課需要教學的主題,可以創設游戲活動“辨別時間”,利用多媒體搜集諸多的時鐘圖片,每張圖片上的時間均不同,在每張圖片下方會有一個空白的括號,需要小學生能夠依據剛才所學,迅速地說出鐘表上表示的時間,然后在正式開始后,會隨機地挑選參與游戲的學生,讓小學生能夠活躍起來,在此過程中,使其默默地自主思考,從而能夠更多地認識時間。
(四)讓學生成為“小老師”
顧名思義,“小老師”是指讓小學生自己成為某個學科的“臨時老師”,令其可以體驗作為教師的感覺,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可以思考看待問題的方法,進而可以起到培養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每節數學課上,可以專門留出一些時間,用于鼓勵學生作為“小老師”,能夠帶領其他同學共同反思問題,既有助于學習,又有助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數學課《分數除法》中,教師會在過程中任意拋出某些計算題或算式題,要求某些同學上臺練習,算出結果,待多數學生完成后,可以指定某名學生作為“小先生”,講解某些題目,并且可以對其他同學講述的內容進行反駁,提出新的理解,在該種環境中,有利于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當在進行數學課復習的時候,可以設立“小先生”崗位,令其作為示范,引領全班同學對某部分內容進行學習,在之后的做題復習中,“小先生”可以協助教師,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獨立思考能力對其十分重要,可以決定數學課程的學習質量,因此需要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能夠就獨立思考方面加強引導,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石建文.關于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問題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34):127-128.
[2]楊芳芳.淺談在趣味理念指導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1):5-6.
[3]王宜廣.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2):89-90.C02B6480-6D09-49DE-94DD-DD65FE50D7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