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人暉 霍學義

【摘要】本文通過檢測某生產企業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從多方面分析該企業職業病危害分布與防治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控制職業病危害措施。調查結果顯示,該生產企業中負責生產材料的工人日常接觸噪聲強度超出標準范圍,以及工人接觸其他粉塵濃度與相關要求不符。需要生產企業在日常工作中根據自身職業病危害情況設置防護措施,強化職業健康現場管理與健康監護,提升工人自我保護意識以及管理者對職業衛生重視度,最大限度? 【關鍵詞】生產企業;職業病;危害現狀;調查分析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代化建設也在此背景下實現蓬勃發展,很多生產企業也相繼擴大規模,設置嚴格操作程序,但也帶來日益嚴重的職業病危害,一旦未給予高度重視,則會嚴重威脅勞動者身心健康,不利于生產企業發展。為進一步了解生產企業職業病危害情況,為設置科學合理的的職業病防治措施,本文特選取某生產企業工作場所開展職業衛生檢測、調查與分析,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一般對象
本文某乳液生產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該工程內容涵蓋乳液生產線、制冷、供配電、維修、污水處理、化驗、水處理、空壓機房等,共有員工630人,設置28條乳液生產線,每日處理近700噸乳液。
1.2方法
運用職業衛生調查法調查乳液生產現場,并在此基礎上現場調查工人防護用品、工藝及其設備、原輔材料、生產概況、職業病防護與應急設施、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及其分布、職業衛生管理以及職業健康監護等。根據職業衛生檢測法按照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采樣規范與檢測標準采集現場樣品并實施檢測分析,根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評價檢測結果。一般評價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防護成效的主要參考依據為職業健康檢查法,由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衛生機構所出具的職業病健康體檢報告對職業病發病情況進行評價分析。針對崗位作業危害風險分級,則根據作業崗位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體力勞動強度、接觸人數/時間、化學物危害指數以及相關防控措施等,與此同時根據風險評估經驗公式對化學物、生產性粉塵、噪聲作業分級指數進行計算,由此得出崗位職業病危害風險值,以直觀形象的數據形式預估判斷職業病可能性與嚴重性以及風險等級。
2結果
通過對該生產企業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工作,明確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檢測項目為噪聲、硫化氫、氨、高溫、過氧化氫、其他粉塵等。結果顯示,該生產企業過氧化氫、硫化氫、氨、高溫、粉塵檢測結果未超過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職業接觸限值,然而該生產企業的灌裝工、殺菌工、制冷工、包裝工、維修工的噪聲檢測結果超標,多與作業人員頻繁巡檢、工人長時間接觸噪聲等原因有關。
該生產企業設置職業衛生管理部門并單獨配備職業衛生管理工作人員,制定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應急預案以及操作流程,同時針對職業病開展相關危害因素檢測、培訓、應急演練、申報、告知等工作。表1 各個崗位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分析,從表1結果可得知,包裝崗位是該生產企業員工接觸職業病人數最多崗位,在現有作業條件下極有可能威脅作業人員身體健康。叉車工、包裝工、灌裝工、制冷工、殺菌工、污水處理工、水處理工為常規風險崗位,在現有作業條件下能會影響作業人員身體健康。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該乳液生產企業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噪聲與粉塵,所以噪聲與粉塵控制為該生產企業職業病危害防治重點。乳液生產企業噪聲控制重點為灌裝、殺菌、維修、制冷、包裝等環節,粉塵控制重點為小料房配料與化粉間上料等。造成粉塵檢測結果較高原因為開放式散裝小料投料,所以,針對該生產企業小料投放作業采取自動添加和計量或配備相應防塵措施,盡可能避免作業人員直接接觸配料。與此同時,該生產企業制冷室、壓泥倉、污水處理機房、聚集大量氨,極易導致工作人員出現急性氨中毒。灌裝作業區聚集過氧化氫,極有可能造成眼疾、皮膚病、呼吸道、刺激等,粉塵則有可能出現在小料房配料與化粉間上料,較易引發塵肺病。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強職業病防治,其一,生產企業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設置相應防護措施,根據生產功能合理劃分產品生產區與工人休息區,最大限度減少危害因素造成的交叉影響。其二,加強職業健康現場管理;生產企業根據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呼吸防護用品選擇、使用、維護》與《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等標準和法律法規等規范和標準要求定期為生產現場工人發放降噪耳塞與防塵口罩等相關防護用品。
總之,生產企業需不斷強化職業健康現場管理與健康監護,增強工人自我保護意識以及管理者對職業衛生重視度,最大限度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切實提升職業病預防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士懷,張志虎,陶玲,馮斌,王輝,張海東,張普.某制冷設備生產企業職業病危害現狀調查[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20,38(09):708-711.
[2]李風琴,李俊生,李旭春.2015年太原市某醇酸樹脂漆生產企業職業病危害現狀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9,25(01):44-47.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霍人暉,男(1996-9),四川銅梁,本科,就職于貴州安康健科技有限公司。
通訊作者:霍學義(1967-5),男,重慶市綦江區,本科,副主任技師,研究方向:長期從事職業病危害檢測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