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娜
摘 要:一直以來“閱讀”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新課標的貫徹落實與實施過程中,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還能夠為學生將來更深入、更高質量的參與語文知識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就此,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幾方面入手,對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相關研究與探析。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3-002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10
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新課標精神滲透其中,在優化閱讀教學模式的同時,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以有效激發小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诖耍髡弑懔⒆阕陨斫虒W經驗,就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相關探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量均不足
雖說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還沒有完全得到改善與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仍過多的重視引導學生“寫”。很多家長也認為孩子把時間“浪費”在看書上對學習沒有意義更沒有幫助,也就使得學生在茫茫題海之中不能保證充足的閱讀時間,久而久之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便得不到保證,學生也難以真正體會文章的內涵和閱讀的樂趣,不僅影響閱讀興趣的養成,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更難以發揮出閱讀教學的真正意義。
(二)教師教學指導方法缺少創新與靈活性
受傳統語文教學思想的影響,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沿用的是“教師講解、學生接受”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常常是為了解決閱讀問題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且往往將教輔資料中的閱讀解析作為唯一且標準的答案,教學方法固定且缺少創新性與靈活性,這不僅影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限制了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拓展,使得其在參與閱讀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過于被動,既影響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更難以發揮出語文閱讀教學的潛在教育價值。
二、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小學是學生系統學習語文知識的初級階段,是為其后續更深入進行語文知識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引導小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主題內容、探究文本內容、想象或者創編文本結局等,不僅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感知閱讀魅力的同時,能夠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且自主地進行語文閱讀與閱讀探究,以在幫助其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促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也為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做好“鋪墊”。
(二)提升學生作文書寫能力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新時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并不是單純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而是在閱讀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文章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作技巧,感知語言文字背后的具體意境、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在幫助小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不斷整理和知識內化的過程中,使其能夠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化和積累,升華為自己的寫作素材,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作文書寫過程中“有事可寫”“有感可發”,還有助于豐富學生的作文書寫內涵,助力其作文書寫能力的成長與發展。
(三)拓寬學生知識認知視野
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小學時期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145萬字以上,這不僅僅是數字和閱讀量上的積累,更能夠引導學生在長期的閱讀與思考中發現語言文字背后的“新世界”,并能夠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橫向、縱向深入閱讀內容,以在幫助學生完成對課堂閱讀學習的補充與延伸的同時,既能夠促成對小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又能夠有效彌補其因年齡較小而生活閱歷相對不足的特點,并且使學生在閱讀中既能有效理解文本內容,又能深刻體會作者情感,在豐富小學生情感認知的同時,提升其閱讀效率,助力其語文學習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原則
(一)人文性原則
語文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習學科,更是引導學生學習祖國文化的綜合性人文教育課程。在組織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孤立地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閱讀,而是要在人文性原則的指引下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感知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歷史與情感寄托,從而使學生能夠從單純的語言積累上升到對社會道德、社會情感、民族精神、價值觀的認知等方面,使其在高效率參與語文閱讀的同時,能夠獲得綜合語文學習素質的發展。
(二)實踐性原則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币虼嗽诮M織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給予小學生語文閱讀方法上的指導和引領,還要堅持遵循實踐性原則,以不斷優化閱讀教學觀念,并在“教語文”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語文閱讀實踐活動,以在為小學生提供閱讀交流和有效指導的過程中,促成其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三)綜合性原則
語文學科主要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性培養,強調的是對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發展,并且自古以來就有“讀寫不分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就此,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便要遵循綜合性的教育指導原則,借助語文中讀與寫的相互促進與互通關系,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能夠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進行閱讀文本的描述和復述,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來強化學生的讀寫能力,進一步助推其語文閱讀效率的提升。
(四)課內外聯合原則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內外教學互動的原則指引下,引導學生完成對課本知識的閱讀及校內閱讀任務,并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在培養其語文閱讀習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并能夠用這些生活化的資源來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形成課內外語文知識學習的有效互補,為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升提供實實在在的指導。
四、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充分重視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成長規律與學習特點展開具體的語文教學。就此,在實際組織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也要在新時期“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之下,立足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堂教學中優選適宜的且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的閱讀題材。同時在課外閱讀中鼓勵小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且想要閱讀的書籍,或者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性格特點等,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籍,以在滿足學生學習與成長需求的同時,有效吸引其閱讀注意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并能夠在閱讀中感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認識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與豐富多彩,有效拓展學生知識與認知視野,助力小學生綜合閱讀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二)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解和灌輸標準答案,不如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思考、積極探究。即首先指導學生在拿到閱讀文本之后快速通讀全文,掌握文章的大意內容;然后再細讀問題,帶著問題進行第二遍的閱讀,以能夠做到有目的的閱讀;最后在答題完畢之后,要求學生對照答案再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梳理一遍,以確保答案的準確與全面。同時指導學生掌握做“閱讀理解”試題的答題技巧,進而使學生在掌握閱讀方法的同時,既能夠提升閱讀理解的做題準確率,又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更好地感知文本背后的意境、體會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提升學生閱讀效率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成就感,使其能夠發自內心的喜歡閱讀,主動積極地進行閱讀。
(三)創建學生喜愛的閱讀教學情境
創設閱讀情境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小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其能夠借助生動的場景與具體的事物幫助學生獲得對閱讀內容的深刻感知,既優化了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又優化了閱讀教學氛圍。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對話類的文本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表演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角色扮演與實際的對話表演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體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章類型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以在提升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有效彌補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生活閱歷不足的缺點,使其能夠迅速融入閱讀“世界”當中,體會閱讀的精彩,同時也促成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事半功倍。
(四)建構小組合作式閱讀教學活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精神所提倡的新型學習模式,進而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積極組織和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教學指導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閱讀、進行閱讀交流的平臺與機會,還要在不斷革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時,在新課標教育方針的指引之下,創建小組合作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即將班上的學生按照語文閱讀能力和語文學習能力的高低進行穿插分組,確保各小組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均衡性,同時認命責任心比較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進而不管是在課上閱讀問題的探究,還是課后閱讀作業的完成,都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帶領之下進行,以在增進生生交流、增進生生熟悉度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成效。也使學生在共同探究閱讀問題、相互交流閱讀感悟和思想“碰撞”的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獲得閱讀靈感的啟發與閱讀思維的拓展,并在有效“喚醒”和提升小學生閱讀熱情的同時,助力小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也促成班級學生整體語文閱讀能力的成長與發展。
(五)營造家庭書香式閱讀學習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學影響因素,同時也被稱作是學生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第三任“教師”。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與發展的時期,也正處于形象思維的主導階段,形象、具體的事物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夠借助直觀的環境來加深相關知識與事物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進而在家園共育理念的引領之下,教師不僅要主動聯系家長,引導家長深刻認知閱讀對學生語文學習和身心成長的意義,更要引導家長在家里為學生構建良性的書香閱讀環境??梢詾楹⒆訙蕚溥m合其年齡和思想認知的閱讀資源;可以在孩子閱讀時保持家庭環境的安靜、家庭氛圍的和諧;也可以坐下來和孩子一起閱讀,可以閱讀同一本,也可以各自進行閱讀,并在閱讀后互相交流對文章或者書籍的閱讀感悟、閱讀體會等,以在優化家庭閱讀環境的同時,助力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也借助有效的親子閱讀互動,來增進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促成家庭親子關系的優化,使家長能夠與孩子共同成長,使小學生能夠愛上閱讀、主動進行閱讀,并獲得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六)注重加強科學的語文朗讀訓練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理念在現代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雖略顯傳統與落后,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發展與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人的這一說法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其能夠使學生在主動、多次的閱讀或者朗讀中,獲得對文本主題和內容的主動思考,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教師“主導”的閱讀教學模式。就此,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閱讀教學,更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朗讀訓練,借助朗讀、默讀、示范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方式來幫助學生讀出文章的韻律、讀出對文章的理解、讀出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問題為引領,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朗讀,使其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在找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獲得對文章內容和主旨的整體把握,進一步促成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總之,在朗讀的基礎上既明確強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又進一步推動了良性“教”“學”循環的形成,能夠有效助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的的達成。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逐步落實和實踐的過程中,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既要能夠意識到閱讀在當前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又要有意識且有計劃地對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進行優化,以引導學生感知閱讀文本當中的語言和文化內涵,使其不僅能夠從中獲得知識視野的拓展,還能夠在深入感悟文本的過程中,從文字中積累和汲取優秀文化“營養”,以在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福裕.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教育,2016(5).
[2] 蘭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2).
[3] 魏效娜.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4).
[4] 王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8).
[5] 王志軍,溫小勇,施鵬華.技術支持下思維可視化課堂的構建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6).
[責任編輯 趙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