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并形成了良好的發展規模與盈利模式,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產品供給。在產業大潮不斷向前發展的背景下,也急需優秀的專業人才加盟。以音樂領域為例,西安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綜合能力、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能夠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高效適應工作崗位需求。為此,無論在專業教育領域或在校學生的自我成長過程中,均需要改變保守刻板的固有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強化自身能力,促使西安文化創意產業得到健康發展,塑造優質產業品牌形象。
關鍵詞:西安文化創意產業? 人才需求方向?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7-0005-04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依托渭河與秦嶺,自古便有“八水潤長安”的美稱。這里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秉承著燦爛的文化積淀,西安在當代經濟與文化發展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和巨大的潛能。文化創意產業是當代西安社會發展的又一個新增點,它可以使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歷久彌新,也可以帶動城市文化走向品牌化和時代化的方向。在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潮中,對于音樂人才的需求更高,這也決定著產業發展能力和發展特色的改革。因此,人才儲備和培養的問題值得我們審慎思考與研究。
一、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整體格局
“文化創意產業”這一稱謂首先出現在歐美國家,并快速向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蔓延。中國在北京奧運會前后開始逐漸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設與發展,通過十余年的努力,如今已經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規模多樣、方向細分、產業發展旺盛的總體規模與趨勢。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概念在于以本民族和本地域的特色文化為依托,通過創造力和生產力相互結合的方式,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與發展,使其展現出與公眾記憶和理念不盡相同的新貌,從而刺激消費和帶動文化發展,凸顯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既要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累作為支撐,也需要通過當代人的群策群力,以創意和設計能力取勝,通過出其不意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打造出市場需要的新產品,符合當代社會大眾的文化審美傾向,并獲得他們的喜愛。
西安在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初就憑借著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因素開始了在這一領域的探索。西安地處黃河中上游地區,這里的文化特色具有西北文化的直率、滄桑和質樸;這里的文化形態古樸且具有與眾不同之處,通過具有創造力的呈現方式,使西安作為西北文化的一種縮影展現在當代社會大眾的面前,也將西北文化的品牌形象在無形中得到良好的塑造和維系。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打造過程中,緊緊圍繞地域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進行拓展,體現出古今一體的文化質感。
近年來,在西安城市圈中,文化創意產業的數量達到了空前的變化,這種企業大大小小有幾百家之多。這些企業圍繞文化創意拓展的各個層面謀求突破,并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西安本地政府也大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出了許多招商引資與稅收減免政策,促進這些企業減輕負擔,能夠更好的完成企業規模化建設和產品輸出。以曲江新區為例,包括:北大科技園、啟迪之星、西安美霖影視科技創業園等在內的多個文創企業進駐到了文化產業園區,形成了相互之間的密切關聯與互通有無。這樣的發展速度與規??陀^上促使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形成更為強大的合力,共同促使西安文化創意產業走向全新的發展層次。
在西安眾多的文化創意企業中,對于有關音樂藝術領域的發展方向有著共識性的需求和拓展思路。西安的音樂文化無論在古典音樂、民俗音樂還是現代音樂方面,均有著極其豐富的成果和特色化的文化屬性,這也使文化創意產業在應用和轉化過程中有的放矢,并明確以此為契機,融入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之中。在當前的公眾文化消費與文化審美需求中,也存在著對于音樂藝術層面的明確需求方向。當然,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并不能簡單的將一些音樂成果進行集合或復制呈現,要在此基礎上打造出具有創想力的作品形態,使本土音樂文化能夠歷久彌新,在創意發展層面形成更為卓著的表現力。
二、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音樂人才的需求標準
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發展驅動力來自于年輕人。正是由于許多具有新思想、新觀念、新審美的青年人聚集在一起,才會呈現出文化創意產業不拘一格的發展方向。西安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于音樂藝術的呈現有著獨特的構想。無論是對于音樂作品的創作與社會傳播、大型實景音樂的打造與表演,或是各種以音樂創作及表演為基底的互聯網生態群落打造,均有著良好的社會傳播與發展效果,并能夠獲得觀眾的熱捧與喜愛。以互聯網自媒體抖音平臺上的直播號為例,西安本地的“唐藝”作為文創產業的碩果,通過直播的形式收獲了數以千萬計的“粉絲”數量,每晚的直播時段,觀眾點擊量和觀看人數均達到百萬級以上。如此龐大的公眾觀賞數量以及社會關注度,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強大魅力與旺盛的生命力。
在這一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對于人才的需求有著與其它方向不同的特殊性。雖然當前西安音樂類文化創意產業中已經吸納了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加盟,這顯然在驅動力方面,體現出文化創意產業對于有能力和有思想的年輕人是來者不拒的,但社會需求與教育體系中的育人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就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其需要的音樂人才有以下幾點特征:
首先,有不同尋常的創想力和嶄新的思維理念,這是企業在人才吸納中最為看重的首要因素。往往創意所帶來的發展潛能和市場經濟利益是十分巨大的,在企業的人才吸納過程中,首先希望引進的是有想法,并有過實踐積累的年輕人,他們能夠為企業帶來直觀的生產力,也能夠促進企業在短時間內新體系的開發,甚至是企業本身的發展轉型與升級。而創意也是當前應聘人才最為欠缺的。很多青年人在求學過程中過分的將學習重心放在了技術層面的提高,唱好一首歌、演奏好一首樂曲、跳好一支舞往往成為他們意識中對于應聘的“法寶”。但是,顯然這并不是文化創意所首先看重的品質。文化創意產業希望應聘者具有豐富的思考能力,能夠對當前音樂市場的整體發展水平和方向有所把控,并且對企業的發展及音樂產品的更新方面有著自己的設想及成熟的邏輯線索。這樣的人才能力能夠使企業感受到人才未來的長遠價值,能夠體現出人才與企業本身的快速適應配合能力,而這種品質和能力是企業最為看重的。
其次,企業對于人才適應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也希望一專多能型人才能夠為企業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內部的人員分工和工作經營發展方向有著多元化的細分。作為年輕人才,在走出校園與企業的工作實際情況結合的過程中,具有快速的適應能力,能夠高效進入到實際工作領域進行實踐,這是企業十分看重的。而任何一家企業不會在某一特定的音樂領域中獨立發展,其往往會形成多元綜合性的發展提高。所以,此時的人才技術水平需求絕非是簡單的會唱或會跳,而是包括音樂理論、音樂技巧、音樂實踐等方面均有豐富的能力水平。這種綜合能力能夠促進企業在人才規劃和應用方面能夠更加得心應手,也在實際的創意萌生和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在人才應用方面有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企業還需要更多具有文化視野和跨學科專場的人才進入崗位工作。雖然這些企業所屬的領域是音樂類型的文化創意開發,但是在所接納的工作內容和應用方面則往往顯現出跨文化領域的協作性。比如:音樂創意的萌生往往在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與影視行業、建筑行業及其它藝術領域之間形成協同發展。這樣的發展規模與內容往往呈現出在人才儲備方面的厚度對比。只有具有跨專業和跨文化行業水平的技術人才,才能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這也是企業最為重要的人才缺口之一。
由此可見,西安在音樂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對優秀人才的渴求程度是一如既往的。但是,企業對于人才本身的能力、素質和價值方面有了更高的標準,力求通過篩選,能夠得到高效促進企業發展的人才,使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注入動能。當前的西安文化創意產業承載著整個西部地區文化崛起的重任,也在與其它省會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中力求顯現出獨特個性,并激發出更多的發展潛質。因此,人才和創新力之間的競爭,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法寶。
三、西安文創產業發展對高校音樂人才培養類型的引導
當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然從起步階段步入縱深發展階段,以地域為代表的分塊方式客觀上形成了相互之間的競爭關系。比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利用資金優勢和在國內外強大的影響力,形成了國際化的發展視野,并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行業精英,形成了良好的發展驅動力;廣西、貴州、湖南等地依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形成了文創產業的民族化發展模式。大量具有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凸顯出本地獨有的文化風情,也容易吸引消費者與社會大眾的喜愛。作為西安而言,在本地的文創產業發展中,依托其它地域的各種經驗和成果,應從本地和當前社會環境的實際情況入手,思考如何在人才的吸納方面形成具有重點的取舍,這無形中也在強調音樂人才必須具有自身的獨特技術能力,從而形成與西安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默契配合。
一方面,在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方面,應當重點偏向于本土文化特征,理解并掌握西安本土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具有較為豐富的特色知識儲備。西安作為整個西部城市群的核心力量,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貯藏。尤其是在音樂藝術方面,繼承了西北文化風情中的豪邁、樸實、悲壯之感,展現出色彩繽紛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傳統民歌或遠近聞名的秦腔戲曲,都使西安的文化特色得以凸顯,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引導下,西安的許多傳統音樂文化成果亟待通過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呈現,從而使其歷久彌新,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特征。作為當代學子,尤其是土生土長,并在本地接受高等專業教育的音樂人才,其所具備的先天條件便是對本地音樂文化的耳濡目染,并將其融入到自身的知識體系和文化觀感之中。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無論在音樂制品創作,音樂人才輸出及音樂作品的打造方面,其致勝的法寶均在于和本地音樂文化之間的緊密相連,形成獨立的文化個性。為此,在人才的招收方面,也十分看重音樂技術人才和理論人才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熱愛程度與理解深度。而從教育的層面來看,在當前的高等教育或社會教育體制中,并沒有將西安乃至陜西的傳統音樂文化沉浸式的融入到專業教學體制當中。學生對于本土民歌、器樂、舞蹈和戲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普及性教育的淺嘗輒止中。正是在教育體制中存在的誤區造成了學生學習關注度不高、對特色文化知識一知半解的問題,這不僅對學生與社會需求之間造成了隔閡和代溝,更重要的是無形中造成了本地傳統音樂文化和特色標志在新一代青年人群體中的遺忘。這種缺失正是當前音樂教育體制失敗的一種體現,也是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代表的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之間的最大錯層。
另一方面,從文化視角來看,當前高校畢業人才在音樂傳播學和音樂社會學層面的本領掌握依然不足,而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尤其是像西安這種處于非第一梯隊的城市企業群而言,這些知識儲備和實用性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今天的文化創意產業在產品研發與制造的過程中,主要依托互聯網科技實現快速高效的運轉。尤其在自媒體環境中,呈現出投資成本低、回報率高、見效速度快等特點。許多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紛紛在搶占自媒體市場,形成了包括短視頻、公眾號、直播等在內的多種創意方式。作為音樂人才,不僅需要在專業技術技巧領域具有過人之處,還需要在實際的市場熱點捕捉,互聯網科技應用以及根據新的社會傳播環境進行的創意萌發和實踐操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涉獵。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往往會通過這種方式構成企業發展的主要路徑,并通過大數據來研判市場的關注度與發展趨勢。作為青年社會群體,必須在高校學習階段廣泛涉獵各種互聯網文化信息,在促進自身專業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時,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來體現自身價值,如何應用互聯網打造更好的音樂產品包裝與傳播渠道,這便是一種重要的職業思維,是一種與文化創意產業同步的創造力思維,而這樣的思維不僅能夠獲得企業的青睞,還會在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面擁有更大的格局,呈現出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西安文化創意產業如要獲得與頭部地區企業相同的發展速度,互聯網顯然是一條捷徑。因此,本地的企業發展中會對人才的網絡化與社會化適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色化是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命脈。因此,在未來的教育革新和專業人才培養進程中,應當緊緊依托西安本地的文化信息以及社會需求的最新動向,使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實踐能力得以突出加強。
四、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的應對策略
人才的供給是教育主體的使命。西安在音樂人才的培養方面同樣有著優秀的教育力量,包括西安音樂學院在內的各級音樂院校及學科、專業設置,每年會吸收數千名在音樂領域具有專長的青年人才進入專業學習領域,并通過多年的學習深造,最終走向職業領域,為西安及整個陜西的文化藝術事業發展做貢獻。顯然,在當前的教學領域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客觀上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焦點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需求方面之間存在著代溝和錯層,這嚴重阻礙了文創產業對于優秀人才的吸納,也使教育本身受到中傷。為此,應當以社會需求為標準,根據當前西安文化創意產業對于音樂人才的聘用標準,為學生量身定做各種技能和學識,使其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符合當代職業領域的要求。
首先,轉變觀念,在教學體制層面體現革故鼎新的新貌。作為教育者,應當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在現有的音樂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許多教育理念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有許多在教育內容方面的更新,但是基本的教育制度、分科方法、教育投入方面并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始終延續著舊的教學模式。但從社會應用層面來看,社會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已然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各種音樂產業的運轉方式,或是社會音樂產品的藝術形態,均已和幾十年前有著天壤之別。因此,教學理念方面必須要緊跟產業步伐,尤其應結合本地藝術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最新發展動向,為學生提供各種新知識和未來職業領域具備的能力。
其次,注重創造力的啟發,使音樂學習和知識掌握轉變成為日后職業領域的生產力。音樂藝術之美在于其不斷產生新的音樂作品和音樂風潮,促進全社會音樂文化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當提供給學生更多新鮮的內容和資訊,將主導式的教學轉變為一種啟發式的教學,促進學生能夠生成對音樂作品創作以及各種音樂創意方面的自主知識技能,促使學生的學習成果真正能夠學以致用。而作為學生本身,在學習過程中也應當通過互聯網以及各種各樣的渠道,了解當前社會音樂發展領域的最新風向,認識到文化創意產業對于人才吸納過程中的主要關注點,然后將這些見聞轉化為日常學習中的自我素質培養和能力積累,在學習過程中嘗試融入更多的思考與感知,使自己的學習能夠在書本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朝著縱深、開闊和創新的方向前進。
此外,應注重綜合文化知識的積累,注重對自我能力的綜合化培養。音樂學科是一個具有廣泛包容性的細胞體,其內部結構十分復雜,并呈現出多個專業方向的分支。作為學習者和未來的專業從業者,應在學習階段具備一專多能的技術技巧本領。一方面嘗試在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主課所學方向進行不斷的豐富和縱深拓展,培養舞臺駕馭能力和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儲備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多專業系統知識內容的學習和理解,收集整個文化知識領域的多樣化內容,不斷促進自身能力的增強,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以當前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際情況為例,需要從業者能夠靈活運用各種藝術技能,并嘗試與網絡傳播知識之間形成跨界,利用互聯網的傳播系統,推動文化創意產品最終形成增值性。顯然,對于從業者而言,對多種知識體系的駕馭和良好的信息涉獵,是保障完成崗位職責并為企業提供價值的必備條件。與此同時,若要使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體現出品牌效應和地域特色,還需要在人才的教育培養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地域歷史文化知識和地域音樂文化信息,使本地學生更好地理解西北音樂文化風情,并能夠掌握表演、傳播、創新的技術技巧。
當前,對于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而言,亟需憑借著大量精英人才的加盟促進自身的蓬勃向上,優秀的專業音樂人才可以使企業發展朝著創新和可持續化的進程邁進。為平衡供求雙方的關系,需要著眼于教育體制和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將教育緊緊與社會需求相連,培養技術和能力兼備的音樂人才,使西安文化創意產業得到良好的補給和未來的高效成長。
參考文獻:
[1]熊奕杰.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以成都市音樂文創產業發展為例[J].大陸橋視野,2021(01).
[2]張靜.文化創意產業時代高職院校演藝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北方音樂,2019(20).
[3]馬婕,王巖,張雅靜.河北民間音樂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開發應用研究[J].黃河之聲,2015(24).
[4]涂波.新時代我國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文藝家,2019(05).
[5]朱彤.關于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下應用型音樂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2(02).
作者簡介:凌芷(1977.02—),學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鋼琴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西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下的“跨界型”音樂人才培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WL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