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1.晉中學院 中文系,山西 晉中 030619;2.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387)
地方院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專業建設方面存在諸多挑戰與困難。圍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晉中學院結合所處的地理位置、自身學科條件等特點,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構建了凸現地方特色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既能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又體現出鮮明的辦學特色。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隸屬于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下文簡稱《國標》)明確指出:“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肩負著萃取、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重任”,其課程設置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綜合教育課程組成。在專業選修中,《國標》建議開設中國文化概論、中華才藝等課程,并且指出,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辦學層次、教育目標及學科條件自主設置專業選修課程。
因此,我們結合晉中學院的地理位置、學科優勢等因素,對我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采取“專業基礎課中滲透地方文化”與“專業選修課中嵌入地方文化系列課程”兩個基本途徑,凸現地方文化特色。
《普通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認證理念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強調以師范生為中心配置教育資源、組織課程和實施教學;強調以師范生的學習效果為導向,對教學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并且把評價結果持續應用于教學改進,以推動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課程建設作為專業建設的基礎,它蘊含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實施等直接決定著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及最終的產出成果,在專業認證中發揮著奠基性作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我校的師范類專業,學院在專業認證理念的引領下,結合師范生的能力需求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構建。
前期根據地域和辦學層次的不同,我們選取了廣西的3 所高校、西安的3 所高校、以及四川師范大學、安徽黃山學院等國內10 所高校,對他們現有的課程體系現狀進行考察。通過對比發現: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要有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技能,要能夠擔負起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這已經是國內高校的通識;從課程設置來看,各高校都依據《國標》要求,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綜合教育課程組成;從課程群來看,大都分為中國語言文學類、中國文化類、外國語言文學類以及國際漢語教學技能類。各高校的課程差異主要體現在中國文化類課程的安排上,從課程內容到所占比例上都差異懸殊。廣西的3所高校只是開設了一些中華文化通論課,而西安的3 所高校以及黃山學院則開設了地方特色課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開設了建筑文化、中國建筑藝術欣賞等地方特色課。可以看出,中國文化類課程在課程結構體系中存在很大的可塑性。
晉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2018 版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4 門中華才藝課,以及2 門區域性特色課程。這些中華文化類課程,無論是開設數量還是建設質量,尚不能夠全面地支撐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進一步改進優化。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傳承能力,教師所具備的文化知識的多元性、趣味性是取決其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地方文化往往獨具特色,各有所長,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凸現出地方特色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程質量,凸現校本特色。
晉中學院在符合《國標》的前提下,以“產出導向”理念為引領,緊扣社會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結合晉中學院的地理位置、自身學科優勢等特點,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通過“在專業必修課中滲透地方文化”與“在專業選修課中嵌入地方文化系列課程”兩個有效途徑,構建凸現地方特色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動態的、連續的實踐環節,從而滿足畢業生具備多角度多視角傳播多元中華文化的能力結構需求,全面提升晉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凸現地方特色的漢語國際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如下:以凸現地方特色為重點,通過“滲透地方文化信息”和“嵌入地方文化課程”兩個途徑,以技能課和文化課兩種課程形式,運用展示法、講授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凸現出文化類課程的地方特色。重構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與學生的最終能力結構形成一種明確的映射關系,即以對應的課程來支撐畢業生能力的形成。
我們采用模塊化形式構建與晉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的課程體系,每個模塊是一個課程群,每個課程群在共同的人才培養目標統領下有著具體而明確的培養目標,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具體分為中國語言文學類課程、中國文化類課程、外國語言文學類以及國際漢語教學技能課程。要實現地方文化在課程體系中的凸現,主要是在中國語言文學類課程與中國文化類課程進行改革,具體可以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
1.在專業必修課中滲透地方文化信息
依據《國標》(2018),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有: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概論、語言教學法、漢語寫作。這些基礎課一般是在第一到第四學期開設,是為了覆蓋中國語言知識領域、中國文學知識領域以及相關知識領域而開設的。在這些基礎課中,主要采用滲透的方式讓學生萃取地方文化知識信息。
以現代漢語為例,在語音章節里,教師就可以為大家展示晉中方言的發音特色,把方言語音與普通話語音進行比較,既可以更好地講好普通話,又讓同學們感知方言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詞匯章節里,可以為大家講解一些方言特有的詞匯,方言詞匯的俏皮有趣及獨特的意義蘊含,可以激發學生們對漢語的學習興趣。采取這種潛移默化、春雨潤無聲的滲透方式,地方文化就悄悄地在學生的心中發了芽,為今后的選修課上繼續深入學習地方文化埋下伏筆。缺乏文化傳播的語言就像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社會需要具有生動、有效傳播文化能力的漢語教師。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上,教師可以對山西的作家、晉中的作家在課時上要略加偏重一些,對依賴晉中這片土地滋養的作家和作品,對于突出表現晉中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道德風尚的作品適當地多加講解。“人不親土親”,出于對家鄉的熱愛,作品中熟悉的地理環境,親切的土詞土語,撲面而來的風土人情,勢必會激發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和學習的動力,自主學習的潛力一旦被釋放和激發,學習效果會一發而不可收,見表1。

表1 部分專業基礎課滲透地方文化信息內容簡表
在國際上,學漢語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這門語言本身的魅力,而是根源于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資源豐富,吸引了眾多國際學子。其中,地方文化更是各放異彩,引人入勝。國際漢語教師在講授語言時,文化的傳播也是潛移默化的,缺乏文化傳播的語言就像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社會需要具有生動、有效傳播文化能力的漢語教師。
2.在專業選修課中嵌入地方文化類課程
依據《國標》(2018),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列舉的專業選修課有:第二語言習得概論、第二語言課堂教學概論、語音與語音教學、語法與語法教學、詞匯與詞匯教學、中國文化概論、外國文化概論、中華才藝、外語等。《國標》(2018)同時指出:各高校要根據辦學層次、教育目標及學科條件自主設置專業選修課。為了凸現地方特色,我們在專業選修課合理嵌入地方文化課及文化技能課。
地方文化類課程以晉中地方文化為亮點和特色,利用晉中學院學科優勢,主要開設山西民俗文化、晉中民俗文化、晉中方言研究、晉中民間文學等課程,這些地方文化課的嵌入,會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豐富學生的地方文化底蘊,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知識的掌握,與學生能力結構中傳播文化的能力存在著明確的映射關系。
文化技能課即中華才藝課是國際漢語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孔子學院、國家漢辦在遴選漢語教師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華才藝多種多樣,作為課堂教學,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時,利用本校的學科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顯得格外有現實意義。此前我們開設了中華才藝系列課程如國畫、剪紙、太極拳等文化技能課,今后會繼續利用我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資源與特色,增加地方文化技能類課程,如:左權小花戲、太谷秧歌、太谷形意拳等一系列課程,這些文化技能課程嵌入課程體系,可以適應傳播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需求,同時實現了活躍漢語國際教學的課堂氛圍,極易引起外國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地方文化課與文化技能課兩個課程群相得益彰,文化技能課從技能展示上驚艷亮相,征服學生,引發學生對中華多彩的地方文化的濃厚興趣,為后面對地方文化課的學習興趣做好鋪墊。地方文化課從理論研究和實踐體驗上對學生進行雙重培育,讓學生在課堂的滋養中熟知地方方言、地方民間文學、地方民俗、地方戲曲等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熟絡各種地方文化的精髓和來龍去脈,為他們今后的漢語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地方文化知識滋養,見表2。

表2 專業選修課中嵌入地方文化及文化技能課程簡表
課程設置只是先行者,課程改革才是教學改革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學改革的壓艙石。真正要使課程體系與能力結構相匹配,最終離不開優質的課程建設。
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起,通過一門門課程的滋養,一節節課堂的熏陶,一次次討論研習思考,一回回的實地調研,就是要實現從“教什么”到“怎么教”再到“教得好”。為了保障課程質量,我們建立了各門課程的質量標準,從各個環節狠抓課程建設質量,從修訂各門課程大綱、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師資隊伍、強化實踐環節、注重教學反饋與評價等各個方面強化課程建設,全力實現課程質量的內涵式提升,讓專業建設質量在課程質量方面得到有力保障。
教師的素質是決定課程質量的直接因素。在教師隊伍的培養中,學院有意識地組建了地方文化研究團隊,圍繞地方文化提升科研產出,教學科研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研考察,進行地方方言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論文寫作,使學生學到的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
加強實踐是課程體系改革不可忽略的環節。晉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自2007 年開設以來,至今已有10屆畢業生,已經經過5 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完善。文化知識要轉變為文化教育能力,實踐教學環節很重要。例如在民俗文化課上,我們會要求學生進行對山西民間藝術和晉中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調研,并設置了文化考察實踐,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增進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在中華才藝課上,邀請到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學生講授剪紙課程等。這些課程使學生在實習中受益匪淺,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每年的學生畢業論文也有許多選題是圍繞地方文化進行論文寫作,這些都從實踐中提升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學習與傳授文化的能力。
總之,我們要重視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的學科優勢,不斷提升地方文化類課程的質量,彰顯晉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獨特的文化氣質。
我們緊密結合晉中學院的辦學定位及教育教學改革方向,針對當前時期我校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從專業建設層面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實證研究,構建凸現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漢語國際教育重在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教學與傳播,外國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大多是源于對中國人生活的這塊土地感興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僅僅開設一門中國文化概論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文化知識與能力需求。從漢語的國際傳播來看,傳播對象對當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內容、異彩紛呈的區域文化充滿著極大興趣。在課程體系中凸現地方文化特色,可以使學生們的地方文化知識儲備大大增加,與學生傳播傳統文化特別是區域文化的能力存在著映射關系,從而滿足畢業生能力結構中對各種中華文化傳播的需求,培養出具備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文化能力的漢語國際教育人才。
重構后的課程體系通過滲透和嵌入兩個有效途徑,在專業課程中凸現地方特色元素,優化專業課程內容,從內涵上提升專業課程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國際漢語教師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區域文化的能力。
習總書記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在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承擔著守護、傳承地方文化的歷史使命。中國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融合各種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每一種地域文化,都為中國文化的建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從各個角度呈現著華夏文明的多元中心發展態勢。在古老的山西文化中,晉中依托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以晉商文化為代表的晉中文化特色,獨特的晉商文化、別樣的民俗風情,使“晉商故里·家國晉中”業已成為晉中的一張名片。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凸現地方特色,可以借助漢語的國際傳播,把晉中文化推向國際的舞臺。
總之,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凸現地方特色,使課程體系彰顯出校本特色,體現了專業建設的特色觀,重構后的課程體系可以充分支撐人才培養目標,全面映射國際漢語教師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區域文化的能力結構,從內涵上響應了“產出導向”的理念;同時,在課程中凸現地方特色還能夠促進教師在地方文化方面的科研能力,產出一批與地方文化相關的科研成果;在服務社會方面,能夠憑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殊性,把地方文化推向國際,打造一張晉中文化的國際名片,擴大地方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晉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一直在探求一條既能滿足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又能體現校本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道路,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以培養出能夠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區域文化的專業人才。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地方院校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與改革發展,構建凸現地方特色的漢語國際教育課程體系,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優勢學科,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專業建設方向與地區軟實力的提升相契合,有助于培養出具備應用性、個性化特點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