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慧霞 耿笛
【內容摘要】回望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媒體合作在推進中國—東盟關系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拓展合作內容與渠道、發展傳媒產業合作以及加強人文交流是雙方媒體合作的主要亮點所在。站在中國—東盟邁入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新起點上,中國—東盟媒體合作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雙方應從尋求共同價值、加強統籌協調、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提升國際傳播人員綜合能力、拓展“媒體+智庫+NGO”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增強合作效能。
【關鍵詞】中國—東盟;媒體;合作;效能
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遠流長。2021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30年來,中國和東盟攜手前行,雙方已成為最大規模的貿易伙伴、最富內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戰略伙伴。
媒體合作是中國-東盟關系的組成部分,雙方媒體在傳播信息、解疑釋惑、增進了解、深化友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推進中國—東盟關系發展上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主席在致2019年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開幕式的賀信中強調:“媒體作為開展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梁,可以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發揮更大作用。希望雙方媒體做友好交往的傳播者、務實合作的推動者、和諧共處的守望者,講好共促和平、共謀發展的故事,為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一、中國-東盟加強媒體合作的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中國與東盟的自身發展以及雙方關系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另一方面,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與東盟對話關系取得跨越式發展和里程碑式成果,已成為推動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的重要力量。雙方媒體不僅是中國—東盟關系的觀察者、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當前,中國—東盟關系已邁入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新階段,進一步增強中國-東盟媒體合作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一)媒體合作是推動雙方關系提質升級和區域合作的重要紐帶
回望過去的30年,面對兩次國際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印度洋海嘯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和東盟始終堅持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雙方共同抗疫、積極開展疫苗合作,在經濟及社會復蘇中攜手努力,為中國—東盟關系的戰略格局增添了新的內涵,并在2020年歷史性地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媒體不斷提高合作水平,增進了解與信任,充分報道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與中國(“10+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貿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合作機制的發展及其成果,有效傳播了中國—東盟互利友好合作的正能量。
(二)媒體合作是推進中國-東盟民心相通、增信釋疑的重要橋梁
民心相通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要基石。30年間,中國與東盟除了織就海陸空的有形合作之“網”,更構筑起一座民心相通之“橋”,起到了增進理解、促進交流、共享信息、開展文明間對話的作用,使中國-東盟合作的基礎更加穩固。目前,中國和東盟不僅建立了政府間高層次新聞對話交流機制,還在民間層面擁有靈活多樣的合作形式。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雙方媒體主動擔當作為,積極發聲、凝聚共識、鼓舞人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傳遞了守望相助、合作共贏的正能量,為抗擊疫情和促進經濟復蘇營造了良好輿論環境。
(三)媒體合作是提升中國和東盟國家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路徑
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與東盟的形象塑造存在著大量的“偏差”與“失真”。近年來,個別國家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簽化,不斷散布政治謠言,擾亂國際輿論,抹黑中國形象。中國和東盟媒體堅持客觀理性立場,反對傳播虛假信息和污名化的做法,共同講好合作抗疫的故事,冷靜應對西方世界挑起的“文化隔膜、文明相爭、媒體失真”,為營造公平、正義的國際輿論環境注入強勁力量。中國與東盟的媒體合作對于提升中國和東盟各國在當今世界信息傳播格局中的地位,提升亞洲國家的國際話語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傳播新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2.舉行雙多邊新聞部長會議,加強媒體政策溝通
雙方通過中國—東盟新聞部長會議、東盟與中日韓新聞部長會議、中國—東盟媒體合作高級別會議等機制,加強政策溝通。在高級別對話層面,中國與東盟依托新聞部長會議,深化媒體務實合作,促進區域繁榮發展。2007年5月,首次中國—東盟新聞部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召開,標志著中國與東盟新聞合作機制的建立。截至2021年底,已舉辦4次會議。2009年11月,首屆東盟—中日韓新聞部長會議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多年來,這一機制就進一步加強東盟國家與中日韓三國在信息和傳媒領域的合作和交流進行討論,為推動中國和東盟新聞領域的對話伙伴關系發展提供了又一合作框架。2021年3月,第六屆東盟—中日韓新聞部長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與會部長分享了各國新聞媒體領域創新發展的經驗,積極評價各國媒體提升合作層次、豐富合作內涵的成效。此外,雙方還在2019年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年的框架下,陸續舉辦了中國—東盟媒體合作高級別會議、中國—東盟媒體高峰論壇等活動。在中國—東盟媒體合作高級別會議上,通過了《深化中國—東盟媒體交流合作的聯合聲明》和《中國—東盟視聽傳播合作五年計劃(2020-2024)》,受到東盟各國廣泛歡迎。
3.舉辦系列媒體合作論壇,增進交流互信
2002年,首屆中國與東盟媒體合作研討會成功舉行,對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次研討會是中國與東盟雙方新聞界首次高級別、大規模的交流,進一步推進了10+1(東盟與中國)的合作進程,也為中國與東盟友好交流增添了新的內容,具有重要和積極的意義。”2018年5月,雙方舉辦首屆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并形成年度舉辦機制,為中國和東盟媒體提供了良好合作平臺和發聲空間。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圍繞雙方優先合作領域和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主題,推動媒體合作取得新進展。當年10月,2020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舉行,雙方圍繞“守望相助、合作共贏:助力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提質升級”主題進行了探討交流。次年6月,2021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雙方圍繞“三十而立——開啟中國—東盟合作共贏新篇章”主題分享見解。同年7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以“加強媒體合作,推動區域發展”為主題的2021“東盟伙伴”媒體合作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
4.在對方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增強本土化傳播效果
自20世紀50年代起,新華社先后在河內、雅加達、仰光、金邊等地建立分社。1991年7月中國與東盟正式建立對話關系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外文局等中國主流媒體相繼完善在東盟各國的駐外機構分布。同時,越南通訊社、馬來西亞《星報》、新加坡《聯合早報》、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等東盟國家媒體也在中國多個城市建立分社、派駐記者。這些媒體人士活躍在許多雙邊、多邊交往的重要場合,講述中國-東盟友好合作故事,見證并推動著雙方關系向前發展。
(二)媒體合作的內容和渠道不斷拓展
隨著中國—東盟關系的提質升級,合作機制和平臺的不斷完善,中國—東盟媒體合作的內容和渠道日益豐富。無論是期刊、圖書等平面媒體,還是廣播電視媒體,以及日益蓬勃發展的新媒體,無不亮點紛呈。
1.平面媒體聯合供稿、聯合出版等不斷增多
在合作供版方面,《人民日報》在國內外重要事件的關鍵節點,同東盟國家媒體開展合作,推出了“十四五”規劃、抗疫國際合作、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多個主題的合作專版,合作媒體包括菲律賓歷史最悠久、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馬尼拉公報》、印尼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雅加達郵報》、泰國影響力第二大的經濟類報紙《經理報》等。《廣西日報》與越南《廣寧報》開展合作,分別開設了《廣西日報》的“越南傳真”專欄和《廣寧報》的“廣西專版”。在圖書出版發行合作方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已在東盟地區成功發行越南文、泰文、柬埔寨文、老撾文、緬甸文、馬來文版。2021年,包括柬埔寨、老撾、泰國在內的17個國家的知名出版機構分別同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簽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國際合作翻譯出版備忘錄,共同翻譯出版多語種版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以促進中外治國理政經驗/理念交流和人類文明交流互鑒。2021年4月13日,中國外文局和中國—東盟中心共同啟動“絲路百城傳”出版項目,填補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城市傳記出版領域合作的空白。
2.廣電媒體加強聯合制播、本土化制作,并向常態化合作發展
在內容合作初期,中國廣電媒體主要通過主題報道、聯合制播節目等方式面向東盟國家傳播視聽內容,同時引進高質量東盟國家節目在電視地面頻道、有線電視點播平臺(VOD)和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等平臺播出;近年來,合作制片、聯合發行在雙方影視合作中的比重穩步提升。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與老撾國家電視臺合拍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10集系列專題片《共飲一江水》,在CGTN法語頻道和老撾國家電視臺同步推出。2020年,由廣西廣播電視臺聯合老撾國家電視臺、泰國國家電視臺和柬埔寨國家電視臺制作了3集紀錄片《家在青山綠水間——更好的日子》,并于2021年4月起播出,這是東盟主流媒體首次聯合拍攝關于中國“精準扶貧”政策主題的紀錄片。
為實現與東盟國家機構間合作常態化,廣西、云南等邊境省份充分發揮其與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接壤的天然優勢,設立面向東盟的電視頻道和電臺頻率。由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原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聯合開辦的中國首個區域性國際廣播頻率——北部灣之聲,主動與東盟各國媒體進行全方位合作,逐步構建起涵蓋外宣廣播頻率、網絡新媒體、邊境外宣期刊、東南亞工作站等的體系,實現對外傳播立體化、系統化和多元化。2014年,廣西廣播電視臺建立了東南亞多媒體譯制傳播中心,并從2015年6月開始,在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越南先后設立了工作站。為了更好地推動區域媒體間的交流合作,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正式啟動“東盟伙伴”合作機制,雙方將在新聞素材交換、節目合拍、活動交流以及合作抗疫方面形成深度合作,以實際行動推動中國-東盟媒體深化共識、加強協作,增強中國及東盟媒體的國際影響力。
目前,中國視聽節目在東盟10國基本實現全覆蓋,合作傳播實現常態化,擁有固定欄目、固定時段,當地華語頻道成為中國節目的重要播出渠道。越來越多現實題材的中國影視劇進入東盟各國,并實現配音本土化、表達本土化。中國對東盟各國傳播的紀錄片和文化節目呈現定制化、聯合制播等特征,科教類節目的傳播熱度提升,中國原創節目模式出口東盟國家后生產的新版本節目贏得了較高收視率。
3.新媒體的發展拓展了雙方媒體合作形式
近年來,以騰訊、愛奇藝、世紀優優為代表的民營文化企業積極進軍東南亞市場,有效拓展中國視聽節目內容在東盟國家的播出渠道和平臺。通過聯合制作的形式,中國流媒體平臺(海外版)節目有效融入當地元素,提高本土化水平,這也有助于中國新媒體平臺在東南亞地區的推廣。“愛奇藝在東南亞市場推出海外版后,隨即同馬來西亞多家互聯網公司、影視劇制作公司展開合作,推出多部馬來語電視劇,頗受當地觀眾歡迎”。
(四)新冠肺炎疫情阻礙雙方媒體人員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對國際傳播領域的顯著影響體現在跨國交通的阻隔,以及嚴格的出入境管理和隔離措施給跨國采訪報道和人員交流互訪帶來困難。東盟媒體代表定期來華參訪活動因此中斷。傳統的注重現場參與的媒體合作手段無法奏效,雙方媒體合作機制下的論壇和會議等活動被迫由線下改為線上,或者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疫情期間,國際傳播和媒體合作不得不依賴線上數字平臺開展,不論是媒體專業人員,還是來自其他各方的參與者,都難免遇到技術上的各種障礙,也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Zoom疲勞癥”。此外,疫情帶來的人員交流受阻也影響了新一代媒體從業者的培養和歷練。
(五)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自身存在一些短板
從中國—東盟合作自身來看,雖然當前中國-東盟媒體合作的平臺較為豐富,內容多元、形式多樣,但由于雙方在語言、文化和媒體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對彼此的認知仍存在一定誤區,合作深度、質量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主要體現在:第一,合作水平發展不均衡。中國和東盟的傳統媒體間合作較多,新媒體間合作較少。東盟國家華文媒體與中國媒體合作較多,當地主流媒體或英文媒體與中國媒體合作較少。第二,在合作機制上,雖然交流合作的平臺較為豐富,但平臺間的協作較少,各自為營、交叉重疊的現象較為明顯。第三,雙方媒體人員對彼此的國情和傳媒生態了解不夠,容易產生“文化折扣”,導致合作過程中出現誤解與摩擦,進而影響合作的效果及可持續性。
四、關于提升中國—東盟媒體合作水平的思考
東盟是中國地理上的近鄰、經濟和政治上的戰略伙伴,在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全方位合作具有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在新形勢下做好中國—東盟媒體合作,不僅要充分發揮雙方媒體增信釋疑的信息功能,也要發揮好包括形象塑造、輿論塑造和價值塑造在內的塑造功能。雙方需加強頂層設計和布局,提升合作效能,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多動力。
(一)雙方媒體要重視/關注共同利益,尋求共同價值
中國—東盟媒體合作是在尊重各自媒體理念、體制、報道方針等的前提下,通過加深了解,尋找共同點并實現共贏。歷史上,中國與東盟國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雙方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礎。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意識形態色彩不強,對于擁有多種社會制度、價值觀和多元文化的東盟國家而言,更易于接受。在面向東盟國家的傳播中,中國媒體可以借助“和諧世界”的文化與理論潛力,尋找中國與東盟文化中的相似點和共鳴點,發揚“和而不同”理念,推進雙方媒體合作。雙方媒體要發揮自身優勢,傳播文化和傳遞價值,助力“民心相通”。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仍在持續的背景下,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是大勢所趨,需要中國和東盟媒體共同推動。雙方媒體合作可以此為契機,將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與亞洲視野、亞洲意識融會貫通,站在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秉持“平等話語”,尋求“共同價值”。
(二)加強統籌協調,提高媒體合作層次
在中國—東盟媒體合作的頂層設計層面,需進一步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建議以《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2021—2025)》為指導,進一步落實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成果,制定更為詳細的中國—東盟媒體合作方案,并指定相關機構推進執行。組建中國—東盟傳媒合作網絡,通過集聚各方資源,放大雙方優勢,有效促進雙方新聞信息資源的交流共享,為中國與單一東盟成員國的媒體合作創造更多機會,提高區域信息化水平,為推動中國—東盟各領域交流合作發揮更大效能。同時,在已有的合作活動中,加強不同平臺間的溝通協調力度,形成合力。通過建立完善有力的協調系統和機制,提升資源調配效率和長期規劃能力,推動中國與東盟媒體合作進入更高層次。
(三)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進一步創新合作內容與形式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發展,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也進一步催生了新技術的迭代升級和落地應用。中國與東盟媒體要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以技術的創新升級破除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媒體合作障礙,在數字技術驅動、內容創制/新、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媒體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借助智能化和數字化的驅動完成內容分發,為雙方合作提供更加快速且精準的信息。在傳播內容上,媒體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傳播中國和東盟國家數字經濟政策,促進雙方政策對接,增進合作效果。在呈現形式上,媒體要豐富傳播形態,通過互動性、沉浸式體驗等場景的傳播,加強技術與產品間的互動。同時,針對智能化媒體向用戶進行精準化、個性化推送時可能導致的信息繭房、隱私泄漏等問題,雙方媒體要積極倡導并助力平臺和用戶提升媒介素養。
(四)聯合提升雙方國際傳播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
人才是提升中國-東盟媒體合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國一策”“精準傳播”這一國際傳播發展的大趨勢,要求媒體積極調查研究當地受眾接觸海外媒體的動機和需求,了解和把握合作對象國的傳媒政策法規、運行模式和發展生態,并對當地主流媒體的發展歷史、資本和人員構成、報道方針和職業倫理等進行調研,追蹤當地媒體的涉外報道情況。依托中國與東盟系列合作機制,為雙方國際傳播從業人員尋求更多交流合作以及在對象國工作的機會。通過合作開展媒體互訪、舉辦媒體事務高級別論壇或研討會等形式,就雙方關切的議題展開交流探討,搭建雙方相互了解、分享信息的平臺。通過合作舉辦研修班等形式,開展中國和東盟國家媒體專業人員教育和培訓,邀請雙方媒體界專家,根據媒體從業人員需求,制定全面系統且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幫助其深入了解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國情、傳媒生態等,整體性提升雙方國際傳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五)以“媒體+智庫+NGO”的模式增強媒體合作效果
媒體擁有天然的信息優勢,而智庫憑借其研究成果的思想性、深刻性、戰略性,為中國—東盟媒體合作提供更多理論和智力支持。加強中國-東盟媒體與智庫的交流合作,一是要依托當地智庫專家,增強媒體對駐在國國情、輿情、民情的感知能力,共同設置研討減貧、環境、地區安全等方面議題,分享觀點,貢獻智慧。二是要依托本國與駐在國智庫專家,深入研究中國和東盟各國傳媒業的發展現狀,包括傳媒業發展情況、報道人員、報道角度、報道內容、報道傾向、受眾特點和傳播效果,以及新聞體制、傳媒產業政策等宏觀環境。三是嘗試“媒體+智庫+ NGO(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模式。鑒于東盟地區NGO比較發達,中國媒體及其駐東盟分支機構可以與當地主流媒體、社交媒體、智庫、NGO等實現聯動,開展多樣化合作,達到主流媒體引領話題、社交媒體傳播推廣、智庫發布相關研究成果、NGO組織線下活動的協同協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