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勇敢追求美好夢想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追求完美的精神也叫職業精神。良好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價值觀。這些都是職業精神價值觀內涵的重要實踐體現。同樣,這也是中職學校培養人才參考的標桿,這會對促進中職學生整體職業素質的發展、職業規劃的實現以及思想層次的提高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在職業學校專業教育的日常管理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的深度思考,融入職業精神,給予學生正確的思維引導,了解當代職業精神深層次的實質性特征和現實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弘揚當代職業精神,激勵師生精益求精、改革創新。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學生;職業精神
引言:在這個新經濟時代的社會背景下,企業管理對人才素質結構的綜合要求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管理特征。在保證高素質人才具有豐富的崗位實踐操作技術經驗和扎實的專業政治理論素養技能的同時,還需要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人才。就我國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整體素養要求而言,絕大多數的職業學生普遍存在著“好高騖遠”的狀況,他們并不能始終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缺乏職業精神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中職學校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職業精神能力的培養,積極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大教育對中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促進我國中職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一、加強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意義
1.1時代發展的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意味著要進一步強化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如崇尚勞動、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追求卓越、敢于實踐、求真創新等。以促進中國勞動者職業技能的全面提升,實現當代中國職業精神培育的更高融合。加強中職學生職業精神的要求和自身潛能的開發,提高職業培訓的質量,讓職業素養走進校園,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時期的職業教育要求高校始終著眼于服務于當代職業教育日益豐富的內涵建設
1.2“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要求
以德育質量為優先,以學校教育發展為基礎,是“立德樹人”教育的基本目標。中職學校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職業精神的積極培養,幫助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良好的職業責任感,使廣大學生逐步成為能夠追求自我幸福的職業人。強化學科在中職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培養引導學生終身職業學習能力的教育理念,加強中職學生基本思想道德教育和現代職業精神的系統培養,是中職學生成人的基礎。中職學校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重要具體內容。可以認為,職業培訓可以豐富學生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引導和促進中職學生樹立奉獻精神、誠實守信,加強學生基本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二、培育學生自律自主能力,增強自信心
中職生往往是因為文化課成績比較低,所以考慮進了一所中職學校深造發展。有的學生覺得自己的職業前景相當渺茫,也有的學生覺得自己的前程一片光明。中職思政課程首先要從中職生職業思想和生活的基本方面說起,說說我國當前教育部門對現代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研究越來越重視,中職教育中的技術技能工作如何在國家未來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改革的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地位,幫助中職學生重新獲得他們未來學習和成功的勇氣,鼓勵那些中職學生積極地擺脫一些不良行為以及不良的思想和行為。
三、整合大德育教學資源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思想教育課的理論教學,要始終著眼于黨在貫穿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位一體的課程改革中。在進一步挖掘、整合校內外社會主體的各種重要思想資源,在實踐中培養現代社會企業家精神、人文精神等教育理念等思想系列課程教育滲透活動的教學中,在拓展和延伸中職學校思政課各實踐環節教育活動和科技活動的社會實踐中,進一步發揮橋梁作用。從而逐步實現自學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鉆研教材,實踐實際應用和技術技能,培養他們追求打造職業精神企業品牌這一終極目標的目標取向,準確科學地定位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方向,通過堅持在制造和企業生產出優秀的產品,不斷豐富和完善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
四、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和指引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核心目的是以德育人,以加強思想傳統教育訓練為核心手段,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健康的三觀。三觀的正確培養,將對學生一生的工作、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中職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培養教學目的價值觀與職業精神的完美契合,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健全的未來職業行為觀。教育自己的學生要站得直,坐得正,不做違背社會公德、風俗習慣和社會法律規范的錯事,明確自己行為的基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中,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五、完善中職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體系
完善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體系是推進中職職業教育的有力保障。中職教師首先要有明確的職業精神培養目標,確定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要求和具體內容,有具體的指標和細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不是夸夸其談。要有課內和課外的培養目標(體系)和管理機制,開發職校生職業精神培養資源,構建多層次的管理運行模式,建立人文數據庫,實施多方位的考核評價機制,實現考核與反饋的緊密結合。評價方式改變傳統模式,采用課內和課外評價方式,如老師和學生、家長和企業,了解學生之間的問題,取長補短,達到良好的效果。
六、細化職業素養的評價方法
評價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具有導向作用。教師應努力建立學生專業發展的評價激勵和保障措施,采用過程性評價,明確目的是鼓勵學生,而不是評價學生。改變考核方式可以作為必修課,結合學生德育教育,通過筆試和面試。必要時也可邀請專家、校領導、老師組成評估小組。建立相應的情境模型,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反應速度、舉止和價值觀進行綜合考察,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老師可以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班級獎勵結合起來。比如優秀的學生會得到獎勵,不達標的會補考,補考不合格的不頒發畢業證書等等。
結束語
經濟促進國家的快速發展,企業文化促進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地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企業,都非常需要大量專業的、高技能的人才,各種企業的職業學校肩負的社會負擔也很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根本、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仍然是全民素質,所以未來社會經濟必然對各類人才素質的提高要求越來越高。中職學校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更要注重提高廣大學生高尚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為國家企業社會提供實用人才,努力培養祖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史佳寧.新時代中職生職業精神素養培育探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2(03):41-45.
[2]李玉杰.中職思政課新課標下的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初探[J].學周刊,2022(01):14-1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1.006.
作者簡介:祁婕,女,江蘇南京,1985.10,本科,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