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微
摘要:學生最基礎的學習階段是小學。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英語教師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合理應用這一教學戰場,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英語教學實際說明,建立高效課堂,優化教學方法,必須高度聯系實際生活,通過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關鍵詞: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構建;初探
積極構建英語高效課堂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和作用。通過高效課堂的構建,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積極地對目前英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模塊進行審視,并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和漏洞,同時積極地聯合其他優秀的英語教師一起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進而不斷改進和完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真正促進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通過積極地構建高效課堂,英語教師可以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并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兼顧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強化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進而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方法。
一、通過課前預習,實現互動交流
對于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讓學生能夠通過課件初步學習本節課的英語知識,引導學生加強對英語知識的了解,這樣學生才能實現有效的預習,才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比如在“A Picture of My Family”一課時,在本節課程開展之前,教師需要為學生制作課件,讓學生在課前充分地理解并且接受教學內容。首先,課件應當包括文章的重點詞匯、重點短語和固定表達結構等語法知識;其次,課件還應體現出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教師應在預習課件中標示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讓學生通過預習實現對本節課內容的初步學習,這樣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節省對一些簡單內容進行講解的時間,用更多的時間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What is this?”“Who is that boy?”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根據這些問題來尋找答案,并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應用英語知識點進行表達。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積累一定的英語知識,這樣能夠讓學生積極和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實現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由學習興趣入手,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教學階段,學生對于新鮮知識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又由于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所以教師必須要想辦法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教學,讓學生可以在個人興趣的指導下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得學生可以自主探索英語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認知與理解,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所在。例如,在“Say hello”一課的教學中,其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為了使學生可以習慣利用英語口語來與對方打招呼,所以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給自己取英文名的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首先在教學之前準備應有Tom,Tony,Annie 等英語名字的卡片,讓學生自己從卡片中或者其他學習資料中尋找自己喜歡的英文名作為自己的英語名字,隨后進行 “Say hello to each other”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學習利用剛學的英語口語以及自己取的名字向他人打招呼。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學習,快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不知不覺掌握英語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使用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重視運用情境,助力學生形成形象思維能力
小學英語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需要形象思維的發展作為基礎。形象思維是學生在接觸生活中的事物時,可以依靠自己積累的英語知識將所見到和計劃的事物進行英語表達。由目的出發,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成型,并在此基礎上得到一定發展,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健康、快速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My classroom”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的英語運用思維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運用了現實情境,通過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達到了目的。首先,教師結合教室中的事物引導學生進行了單詞的認讀。如針對“教室”、“黑板”、“魚缸”、“窗戶”等事物,進行了“classroom”、“blackboard”、“desk”、“fish bowl”、“window”等單詞的認讀。然后教師讓學生結合現實情境,進行了創造性的對話練習。學生由“開始進入新教室”到“整理教室衛生”等進行了多種對話,學生在學習了課文中語句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對話練習,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發展,促進了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發展。
四、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運用能力
教學的途徑十分廣闊,并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之上,更在于課堂之外,生活之中。因此讓學生能夠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讓學生拓展更為廣闊的知識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了 “How can I get there? ”之后,教師就組織小學生開展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在學校周邊開展實地調查,繪制一幅學校周邊的地圖。當地圖繪制完成后,教師組織各小組將繪制的地圖在班級中進行了展示,評選出“最佳地圖”之后,教師再組織小學生從地圖上選取一個地點作為起點,選擇另一個地點作為目的地,使用“Excuse me.Where is …? It's …”“How can I get there ?”“Turn right/left at the…Then go straight”等句型進行路線的詢問及回答。這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進入社會、進入生活,鍛煉交往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機會。更讓教學效果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讓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實現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總而言之,建立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要求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進行合理指導,需要教師注意把握教學模式的科學性,要求學生踴躍參與。因此,教師必須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觀察與了解學生,如此才可以強化教學的針對性;還要仔細分析教材,根據課本設計情境,為學生創造愉悅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