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
摘 要:隨著國家教學改革逐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貫徹落實,現在老師必須要針對自己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理解掌握程度,還要關心學生的能力培養。數學學科本身就對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為此老師應該在現有基礎上轉變教學方式方法,逐步給學生設計引人入勝的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融入其中,本文就針對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很多老師在給學生進行課堂知識教學時,擔心學生知識理解不透徹,于是就采用滿堂灌的方式一直對知識進行分析,但是卻忽略了讓學生自主地探索、自主的學習、自主的思考才能打造最佳效果,現在老師必須要對此進行轉變改革,讓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有效教學提供氛圍
現代教育學研究表明,初中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初中生極其敏感叛逆,為此老師在給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硬性的對學生進行管理,也不能對學生采用批判式的管理模式。往常老師在教學時如遇到學生學習不積極,不主動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沒有按照老師的實際規定和要求進行學習,老師會予以批評和指責。現在老師需要改變自己這種剛性管理制度,改變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嚴厲形象,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和學生溝通交流,只有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才能讓學生敞開心扉和老師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老師也才能更加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和實際需求,也能更有針對性的給學生進行教學。與此同時老師也應該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課堂的設計,將原本單一知識輸出性課堂轉變為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更符合新課標的標準,讓學生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例如在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之中,老師往往會選擇滿堂灌的方式給學生進行課程教學,但是現在應該進行轉變,多和學生進行互動,將角色逐步變化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朋友,細心聽學生的思路,即使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老師也要先去鼓勵再去引導。
二、由備教材轉向備學生,為有效教學提供著力點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要對自己班級學生足夠熟悉和了解,這樣才能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出發,使得整體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需求,更能吸引學生的關注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老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感,俗話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此老師必須要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進行知識切入,以此才能讓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其次老師還需要準備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方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為了讓學生盡快的對知識點進行理解,所以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進行知識的分析,希望事無巨細的讓學生對知識記憶更加深刻,但是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認知水平,沒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沒有做到以學生為本,導致有些學生在上課時無法跟上老師的思路。因此老師在準備課程時,不僅要準備教材內容講解方式,還要根據學生實際需求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
三、主動駕馭教材,優化教學內容,為有效教學提供彈藥
在新課程標準之中對于老師的身份進行了轉化和調整,以往老師是課堂的主導者,給學生進行授課,全面掌控課堂教學,現在老師應該是教材的分析者,教學的引導者,為此老師在給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針對現有教材不斷進行優化創新,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例如在數學教材之中有一部分例題與學生生活過于遙遠,不具備時效性,這時老師就可以根據例題上的知識點適當的進行教學內容調整,以此來提升自己的駕馭教材能力,給學生營造更加符合其實際需求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教學用分式方程解應用題這一部分內容時,老師就給學生出示了一道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例題:現在有兩個工程隊要對一個工程進行施工, A工程隊完成施工需要15天,B工程隊施工需要20天,那么現在想著兩個工程隊融合在一起,那么你認為多久可以將這一工程施工結束?在這一道題中,老師需要教導學生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了解,解答這道題必須要將工程量看作一,才能列出方程進行求解,為了讓學生對這種分式方程解應用題的方式更加熟悉,筆者就先給學生進行了設定,先設定出了一個總的工程量,讓學生分析,再將假設的工程量去掉,讓學生進行解答,讓學生在兩者對比過程中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這一過程中,其實老師就將整體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設計,利用學生更好理解的方式進行重難點的講解,使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知識吸收速度更快,真正有利于打造高效初中數學課堂。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下給學生進行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加強對于學生的了解和認知,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出發點進行課堂設計。
參考文獻
[1]馬義林.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9, 000(009):121.
[2]巴新富.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8, 000(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