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構建閱讀圖式的方法來開展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是當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具備了一定的優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此外,閱讀圖式的構建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并且也能夠做到提升學生的語文自主閱讀能力,使得學生能夠獨立的對課內以及課外的文章展開閱讀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1-0050-04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開展閱讀教學時,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得學生可以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開展自主的閱讀活動。構建閱讀圖式可以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內涵,而在構建閱讀圖式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起文章分析方法,通過閱讀練習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閱讀圖式的重要性,全方面的促使學生構建自身閱讀圖式體系。
一、 在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閱讀圖式構建的作用
(一)構建閱讀圖式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信息
學生在應用閱讀圖式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掌握。在開展閱讀時,學生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文章整合能力,能夠對全文內容有一定的認識,從而能夠做到對文章展開整體性的分析,同時,這也是學生順利對文章展開分析的前提。而學生應用閱讀圖式來進行閱讀時,其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能夠得到增強,使得學生能夠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文章的感情色彩,幫助學生對文章信息進行整合和分析,從而促進學生的閱讀進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構建閱讀圖式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文本聯想
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是讀到哪里看到哪里,不能對文章的后續內容展開聯想和分析,這導致了學生的閱讀效率較低,而對文本較長的文章,學生也很容易在閱讀到后續內容時忘記前文的細節。而學生在構建了閱讀圖式能力后,出于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則可以有效地對文章的后續內容進行聯想和思考,從而促進其閱讀效率。比如,在《西門豹治鄴》一文中,學生在閱讀了前文中西門豹的做法后,則能夠聯想到文章的后續內容應當包括了西門豹對巫婆、鄉紳等人的懲罰。這屬于有效的聯想過程,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把控來對文章展開分析,可以有效提升閱讀整體能力。
(三)構建閱讀圖式可以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較為復雜的文章的理解上存在困難,而當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構建了閱讀圖式體系后,學生則可以根據教師講解的方法和技巧對較長篇幅的文章展開分析,從而將復雜的文本簡單化。
二、 當下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時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學生存在著不能準確地對文章主體內容進行分析的問題。一篇完整的文章往往由多個部分共同組成,而學生如果不能把握這一點,其在開展閱讀的過程中,無疑會遇到阻礙。其次,部分學生不能準確地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絕大部分文章在進行描寫的過程中,是存在著行文線索的,而行文線索能將文章串聯起來,使得文章的結構更為緊密,學生如果能夠掌握好這一內容,其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也就更為輕松了。最后,部分學生也不能對文章各部分內容的關系進行準確的分析。在文章中,其各部分內容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詳略關系以及內在聯系,如果學生不能掌握好這一點,其對文章的分析無疑會陷入誤區之中。
三、 在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閱讀圖式構建的措施
(一)引導學生做到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
教師在課堂中開展閱讀圖式的構建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做到引導學生充分地掌握如何來把握文章的主題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對文章建立整體性的感知。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認識和文章主體的感知,往往能夠做到充分地建立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而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則也可以通過上述方式來引導學生建立一定的閱讀圖式。以《翠鳥》一文的閱讀教學進行舉例說明,教師在開展文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朗讀的方式對文章進行完整地通讀,并且,在學生進行通讀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提出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對文章的思考。比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翠鳥是什么樣子的,教師也可以詢問學生是否了解了翠鳥的習性等。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會對文章內容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從而也能夠對文章的主體有更清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地建立起一定的閱讀圖式認知,從而為后續的閱讀圖式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引導學生對細節內容展開精讀
教師在進行閱讀圖式的構建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一點,即要想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閱讀圖式,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對文章整體性的內容展開學習,也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細節內容展開精讀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對文章有全面而清楚的認識,這也是學生能夠做到建立閱讀圖式的前提,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以《萬里長城》一文的閱讀教學進行舉例說明。教師在對文章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先對文章進行通讀。進而可以詢問學生萬里長城都具有哪些特征,并且,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用更為專業的語言來進行描述。比如,學生很輕易地能夠得出萬里長城的一個特征,即為“長”,而當教師要求學生用規范性的語言進行描述的過程中,學生則會對文章相應的內容展開更為細致的閱讀和思考,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夠得到一定的發展。學生可以充分地認識到文章是如何來描寫萬里長城的恢宏和壯闊的。此外,為了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內容的掌握,教師也可以將萬里長城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使得學生能夠對萬里長城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全方位掌握,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激發學生閱讀圖式,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教師在發展學生對閱讀圖式的認知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建立一定的閱讀圖式水平,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中開展趣味性教學來提升學生的閱讀圖式水平。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水平以及認知水平,即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來作為開展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比如,教師在講解《觀潮》這一篇課文的過程中,則可以首先詢問學生對大河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途徑尋找相應的視頻在課堂中進行展示,使得學生能夠對“觀潮”活動存在一定的認識,而后再來開展后續的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尋找具備一定趣味性的切入點,能夠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一定的興趣,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比如,教師在對《古朗月行》這一首詩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詢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月亮,以此來引導學生認識到詩人在詩中描寫的“白玉盤”,這也是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使得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展開充分的聯想活動,從而對所閱讀的文章建立起一定的認知。
(四)聯系實際進行教學,鞏固學生的閱讀圖式
閱讀圖式的建立是通過學生的認知來開展閱讀活動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到閱讀圖式的重要性,使得學生能夠在進行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充分掌握閱讀圖式的使用方法,教師則可以通過聯系實際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以《蝙蝠和雷達》一文的閱讀教學進行舉例說明。教師在對文章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可以詢問學生對雷達的認識。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飛機、輪船等圖片,并且幫助學生認識到上述交通工具在正常運行的過程中,就是依靠雷達來規避危險的。而當教師將文章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起來后,學生也能夠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同時,學生在建立其實際生活與所學文章之間的聯系時,也會對文章的內容展開一定的聯想和思考,這同樣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比如,在文章中,學生則會很容易升起好奇心,想要知道蝙蝠和實際生活中的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通過引導學生探究二者之間的共同點來幫助學生開展閱讀活動。
(五)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閱讀圖式情境
教師在開展閱讀圖式的構建活動時,需要充分意識到情境教學的重要性。教師通過構建一定的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開展一定的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并且,閱讀情境的構建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的閱讀教學為例進行說明。教師在對文章展開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來為學生展示文章中所描寫的小學的情境。比如,教師可以展示相應的圖片,使得學生能夠全方位地認識到文章中所描寫的小學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并且,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展開一定的閱讀活動,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文章中所描寫的小學的認知來構建一定的閱讀情境,以此來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同樣也能夠促進學生對文章的認知水平。因此,教師在根據文章構建閱讀情境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學生對相應內容的理解能力,以此來構建學生能夠接受的情境,從而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六)注重教師引導作用,展開教學活動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同樣也需要對自身的引導作用有一個充分的認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來對文章展開思考,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建立起一定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地對學生展開引導,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以《落花生》一文的閱讀教學進行舉例說明。教師在講解文章時首先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文章圍繞著種花生這一件事情,主要分為了四個層次進行展開。而后,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并且要求學生能夠做到在通讀過程中對文章展開一定的分析,明確文章的四個層次是如何劃分的。而學生在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其對文章會產生一定的思考,也就能更好地對文章進行理解。其次,當學生得出了文章的四個層次是如何進行劃分的,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四個層次中的主次性。文章圍繞著花生來進行描寫和展開,但文章的重心在于作者一家人通過對花生的討論認識到了人生哲理。因此,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幫助學生在閱讀陌生的文章時,也能夠準確地尋找到文章的中心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平。
(七)明確閱讀流程,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
部分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之所以存在困難,是因為其對文章如何進行閱讀沒有明確的認識,這同樣也導致了學生閱讀水平難以提升,造成了學生閱讀成績不佳。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閱讀的步驟,并且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應用練習,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成績。以《金色的草地》一文的閱讀教學進行舉例說明。首先,教師應當詢問學生對文章重點內容的認識,要求學生對文章主體事件展開描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則可以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師則可以詢問學生文章的行文線索是什么。教師可以告知學生,行文線索是貫穿文章始終的內容,如果文章缺乏了行文線索,則會結構零散。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文章具備了一定的時間線索,比如,在文章中,作者和弟弟對草地的觀察是早上、中午、傍晚三個視角。并且,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文章的線索也可以是蒲公英。最后,教師則可以詢問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不同的文章結構具備不一樣的特點,而學生在對文章結構展開分析的過程中,也是在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思考,這同樣也是有利于學生對文章整體的認識。教師在通過學生對文章展開上述分析后,學生則能輕易的認識到文章的閱讀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定的閱讀意識。
(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發展
閱讀圖式的構建離不開學生的文章閱讀量。學生在對文章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往往也是在對文章的主體內容展開思考,并且學生所掌握的閱讀技巧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應用練習,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的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相應的內容展開閱讀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講解了《蟋蟀的住宅》這一篇文章后,可以要求學生對文章展開分析,而在學生對該文章的結構、主題以及描寫方式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閱讀一定的課外觀察類的書籍。比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這一類較為有趣的科普文章,使得學生能夠對閱讀建立一定的認知,也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其次,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也離不開一定的練習,而為了提升學生對文章的認識水平,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的過程中,對其展開一定的分析。比如,教師可以將撰寫閱讀報告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回答有關文章結構、內容以及文章線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所閱讀的書籍的了解,能夠很輕松地回答出相應的問題,并且,學生也能夠在回答相應問題的過程中,對自身所閱讀的書籍展開一定的思考,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應用練習。
(九)開展經典閱讀活動,促進學生讀寫水平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也應當要求學生閱讀經典的文章。經典文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到世界,也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展開深度的思考,這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從教材中選取較為經典的文章來進行深度的講解。以《刷子李》一文的講解進行舉例說明。教師在對文章展開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文章的主題內容是什么。文章主要是圍繞刷子李這一人物展開了論述。其次,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展開劃分,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且,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比如,“文章在描寫刷子李的過程中采取了什么樣的方式”“刷子李的特征”等。學生在回答上述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對文章有完整的回顧過程,這也是幫助學生認識文章重點的途徑。此外,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時,可以通過要求學生進行模仿寫作的過程來實現。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刷子李》這一篇文章展開了閱讀和思考之后,則可以要求學生仿照文章的形式來描寫一個人物,以此來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到文章在描寫上的精妙之處。
四、 結語
閱讀圖式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對閱讀有清晰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當將構建閱讀圖式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起對如何閱讀文章的認識,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閱讀過程,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逐步做到自主開展閱讀活動、對文章展開一定程度的分析。而教師也應當及時地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不斷地隨著教師的教學過程而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蕾.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閱讀圖式的建構[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0).
[2]曹懿.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閱讀圖式的建構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12).
[3]陸金燕.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閱讀圖式的建構研究[J].才智,2018(6).
作者簡介:楊秀鳳(1975~),女,漢族,福建漳州人,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顏厝鎮上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