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摘要: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生涯教育被提上了日程。而單靠一門生涯教育課程,無法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目的。實踐證明,推進學校生涯教育的跨學科融合,挖掘普通高中各學科中蘊含的生涯教育價值,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可以有效突出學科獨有的育人功能,喚醒教師的生涯教育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豐富生涯教育的實施途徑,實現生涯教育課程的學科“一體化”新格局。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高級中學進行了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課程化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些優秀的經驗,為普通高中學校開展生涯教育融合課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學科優勢;“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5-0052-03
高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個性、才能、興趣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也是學業發展與職業理想樹立的關鍵期[1]。新一輪的高考綜合改革迫切需要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規劃能力”。高考改革方案帶來的多元選擇是綜合性的,不是簡單的學業匹配或者職業匹配,而是基于個人發展的綜合決策。因此,生涯教育無法僅僅通過一門生涯教育課程去實現,而需要各學科的協同配合,推進學校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挖掘普通高中各學科中蘊含的生涯教育價值,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突出學科獨有的育人功能,喚醒教師的生涯教育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豐富生涯教育的實施途徑,打造生涯教育課程的學科“一體化”新格局。
一、核心概念:生涯教育的跨學科融合
生涯教育的跨學科融合是指學科教師作為生涯教育的實施主體,依托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生涯教育。學科教師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抓住學科知識內容和生涯教育內容的契合點,將生涯輔導內容適度、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相關職業的基本內容,如職業任務、職業知識與技能、職業前景、職業需求與社會需求、職業精神、職業能力等。在此過程中,學科教師以生涯教育理論為依據,結合職業發展的策略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初步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和人生發展方向,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二、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實施路徑
(一)結合實際,形成“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基本理念
為了解高中學生的生涯現狀,我們對本校(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高級中學)2017級高一部分學生和家長為調查對象,發放“關于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學生職業生涯現狀調查”問卷,從自我認知、職業認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三個維度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77%以上的學生和家長認為生涯規劃對學生將來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是苦于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狹窄;62%的學生對自我的性格、能力、興趣等缺乏明確的認知;68%的學生和家長對大學專業和職業種類缺乏全面的認識。由此,結合學生的生涯現狀,我們確立了“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基本理念。
(二)理論學習,架構學科教師“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思維
為深化對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理解,我們先后組織學校教師學習《山東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案》《山東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山東省關于做好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閱讀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專業書籍,聆聽名家名師講座等。通過學習,學科教師的生涯教育意識增強了,生涯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豐富了,生涯教育思維也架構起來了,確保課題研究能順利有效地開展。
(三)精研課標,確立“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學科融合點
我們在研討高中學科新課標與生涯教育的關系時發現,新課標與生涯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都是以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地發展為最高目標。由此,我們確定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習典型人物傳記、進行職業和專業探索、學科學法指導、選科指導、項目學習與課題研究等方面入手融合生涯教育的內容。
(四)課例研究,探索“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具體實施
我們以課堂教學為本課題研究的主陣地,以課例研究為主要形式開展行動研究,通過一人同課多輪或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探究,每個課例都經歷了“理論學習,指導設計—同伴互助,討論修改—實施設計,觀摩研討—反思內化,重構設計”的過程。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課例集,重點介紹各學科的專業與職業。
(五)總結反思,穩步推進“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課程化進程
我們要求教師重視每一次活動的反思與小結,并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不足及收獲隨時記錄下來,或寫成教學反思或組內探討或撰寫論文,以此達到總結提升的目的。課題組對每一階段的研討活動及時總結,歸納好的策略,梳理存在的問題,在反思與總結中調整方向;及時召開課題推進會和跟進會,做到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謀求發展,穩步推進“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課題進程。
三、生涯教育跨學科融合的課程化探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如平提出,“要樹立一種大課程觀,要形成一個學校一事一物皆教育、時時處處有課程的理念”[2]。學科內容是課程,班級活動、學校的文化講座等都屬于課程,我們要做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內容系統化,并用課程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
(一)生涯教育通識課
生涯教育通識課是整個生涯規劃校本課程的基礎,涉及生涯喚醒、自我認知、生涯認知、生涯管理等模塊。生涯教育通識課貫穿高一整個學年,包括“樹立人生夢想,走近生涯規劃”“我是誰——彩排我的人生”“我的興趣——拉動人生的引擎”等[3]共計18個課時。該課程重點圍繞“我是誰”開展,通過對山東新高考政策的解讀,引導學生對自身的能力、興趣、性格和價值觀進行探索,了解學科與專業,對學生的選科走班進行指導。
(二)生涯教育的學科融合課
學科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生涯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涯意識,提高其生涯規劃與生涯開發的能力,使學生的生涯發展與學科課程有機結合。學科融合課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1.校本選修課程
編寫“融合課堂,喚醒生涯”課程,該課程貫穿高一整個學年,以校本選修課程的形式呈現,主要涉及學科與大學專業及學科學法指導,包括“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我的學科,我做主——語文學科名片”等主題內容,共計18課時,用以彌補生涯教育通識課對大學專業和學科學法探索的不足。
2.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針對家長編寫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高一選課指導”,該課程以家長閱讀材料的形式呈現,內容涉及高考政策解讀、大學介紹、學生選課指導等,旨在向家長普及生涯教育知識。
(三)生涯體驗課
生涯體驗課指導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實踐課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研學等。生涯體驗課旨在讓學生體驗職業生活,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確立人生愿景,提升生涯規劃能力。職業體驗課的流程: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崗位演練;交流職業體驗;概括、提煉經驗,付諸行動。
生涯體驗課主要針對“我要到哪里去”和“我如何去”開展,涉及生涯認知和生涯管理兩個模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主要在高一、高二寒暑假開展。生涯體驗課的內容有:了解高中學科與大學專業(兩課時),我的第一份工作(兩課時),家庭對職業選擇的影響(一課時),采訪職業人(兩課時),初探就業(一課時)。生涯體驗課采取與社會實踐課程、拓展型課程相結合的形式,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區內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校外活動基地、博物館、科技館、高職院校、企事業單位等進行職業體驗,幫助學生多渠道了解和體驗不同專業和職業的特點,為畢業選擇專業和職業提供判斷依據。
(四)建立學生生涯成長檔案袋
在生涯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為每個學生建立一個生涯成長檔案袋,匯編一份生涯成長記錄冊,將學生生涯成長檔案納入學生綜合評價中,通過此種方式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成長歷程,提高生涯規劃認知力。
生涯教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學科育人這一主陣地,學科融合是生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新高考理念的深化,將生涯理念始終貫穿于學科教學中,不斷實踐和探索,實現生涯教育的跨學科融合,將成為每一個學科教師的責任,如此才能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靜.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新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5,35(10):32-38.
[2]陳如平:大課程觀下要一事一物皆教育[EB/OL].https://www.sohu.com/a/152151049_385655.
[3]張瓊.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研究[D]. 鄭州:河南大學,2018.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