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鞏固學生知識掌握水平以及推進技能操作訓練的重要途徑,初中物理作業是基于深度學習理念指導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在問題和任務驅動引領下,對具備符合學生能力范圍內帶有一定挑戰性課外探究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而要想發揮物理作業的作用,就必須要實現科學的布置。文章主要針對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物理作業設置實踐做出細致的分析,意圖通過相關分析加強教師和學生對物理知識與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聯系,進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并靈活運用,從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以及掌握物理知識運用技能。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物理;作業設置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1-0131-04
在體制改革深化與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下,初中物理學科教學開始面臨新的轉變和挑戰,不但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同時也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究和自主實踐。作業屬于學科知識或課程的有機組成,其本質是屬于一種學習活動,作業的布置必然會指向課程教學的目標,真實地反映出課程內容當中所蘊含的理念以及學會所追求的價值。傳統教學中,物理的課外作業設計多是側重理論知識,更多的是進行書面作業設計和習題布置,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存在一定不足,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的運用也有著弱化的問題,并沒有重視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培養,特別是題海戰術下,學生往往是就題解題、按部就班的完成作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化的學習習慣,探究意識無法真正形成,既沒有掌握相關知識的認知策略,同時也缺乏一定的獨立自主性,學生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海量的習題,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產生厭惡感,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不斷地研究和改進進行初中物理作業的合理設置,圍繞深度學習理念實現初中物理作業的優化。
一、 關于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相關內涵
當前,初中物理教學新課程改革目標中提出要重點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能夠保證目標的順利達成,這就需要重視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理念的滲透。
從概念角度來講,深度學習主要指的是將物理學科課本當中的內容和所蘊含的知識作為學習的基礎,并以此為依據,明確學習的主題,參考當前物理學知識相關習題設計的思路,提高作業布置的挑戰性,使其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興趣,并積極參與到物理知識探究的學習當中,使學生可以得到更加深入的學習體驗,完善其知識體系。
由此可知,物理學科的本質思想和實際運用方法是物理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設計的重點核心,需要通過高級思維去引導學生時期投入到物理知識的深入學習中,進而夯實學生物理知識的認知和運用基礎。
以學生角度而言,要想真正認識和發揮深度學習所具有的價值,就必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物理學知識遷移的方法,使物理深度學習得到落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物理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水平,以此來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體現出物理課后作業設計的價值。
二、 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物理設置的原則
事實上,初中物理課外作業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過程當中能夠依據物理現象的觀察,結合習題與任務目標驅動的指導,訓練其知識運用能力,所以,對作業題目的設計,要能夠具備一定的探究性題目、社會調查與項目式學習等元素。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外作業設計過程中,要遵循自主性與建構性、生活性與實踐性的原則,以作業的探究性和綜合性培養學生,實現已知知識的運用和新知識的探究,要利用生活性和實踐性來引導學生自主自發的參與到作業的完成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及其創造思維。此外,還要遵循適切性和間接性原則,既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年齡特征、個人興趣喜好和理解能力,同時也要重點考慮學生知識掌握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從而體現出課前與課后作業功能上的層次性與價值取向,依據新課知識與復習課作業層次和具體要求來設計和布置課外作業。
三、 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物理作業設置的實踐
(一)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物理課前作業設置的幾個要點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當中,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二節《滑輪》一課的課前作業設置為例。
首先,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啟發。
在進行《滑輪》新課知識教學之前,教師要能夠為學生布置以下幾點任務:
第一,要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了解古代人民使用滑輪進行生活生產的場景實例,從而明確滑輪的起源,初步了解最初滑輪的結構和原理。
第二,要積極觀察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滑輪,并掌握生產中滑輪的用法,要將思考的側重點放在不同生產場景中人們對滑輪的應用和想要達到的目標,厘清不同類型滑輪有哪些功能和優缺點,并且要細致地觀察滑輪要如何使用才能夠達到更加省力的效果。
如此設計課前作業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對資料的了解,鍛煉學生觀察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并通過對古代資料的了解,實現歷史文化的回顧,滲透傳統文化的傳承。
通過對實際生活中滑輪的觀察和生產實際的了解,真正讓學生將滑輪的相關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銜接,從而讓學生全面了解滑輪的相關知識,并有計劃、有目標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其能夠參照實際生活,以任務目標驅動方式幫助學生初步接觸滑輪組的相關知識和實際運用,從而為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做鋪墊。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和嘗試動手設計創新。
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滑輪操作,要求學生學會依據課本當中所設計的實驗原理來進行實際操作,使其明確掌握實驗原理后學會運用測量物理量的技巧與方法,懂得如何測量,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簡單的器材類型,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器材,同時對所制作的器材進行改進,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懂得運用周圍物品和生活當中可接觸的廢品來進行器材的制作,鼓勵學生親自動手,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
此部分設計的主要意圖在于讓學生通過對滑輪構造的觀察,嘗試運用手邊材料制作結構較為簡單的滑輪,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教學法,讓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團隊,形成學習共同體,從而在鍛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深度理解和掌握滑輪相關知識與原理,并在任務目標驅動下,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提高其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自主創新實驗,提出解決問題的實踐方案,這種方式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新方法,同時也是學生思維參與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習小組的團結協作,讓學生利用自制滑輪和彈簧、測力計等器材進行自主操作和探究定滑輪與動滑輪特點,在感受不同狀態的省力情形下,針對教師所提出的任務問題嘗試探尋有效的解決方案。
最后,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共同交流。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在課堂教學前與其他小組進行分享的時間,從而讓學生能夠掌握自身的不足,并通過課程的學習來予以彌補。從而使其課前知識的了解更加全面,再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進行滑輪相關知識的深度挖掘,實現物理知識的深度學習。
(二)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物理課后作業設置的幾個要點
其一,注重課堂知識的鞏固,實現物理知識的深度理解。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教材上冊第三章第五節《光的反射》作業設計為例。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幾個小實驗:
小實驗1:用一塊三角板和鉛筆以及量角器來制作出一個日晷儀,并將其放置在陽光下,讓學生觀察鉛筆影子前后不同時間的變化。
小實驗2:讓學生制作一個小孔成像儀和照相機,利用F型LED光源來觀察小孔成像的物理學現象,通過對現象的觀察進行思考小孔成像為何為倒立狀態,成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成像的清晰程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小實驗3:在玻璃槽當中盛放純凈水,再將礦泉水瓶去底之后倒置放入水中,再將濃度較高的鹽水通過礦泉水瓶漏斗倒入水中,讓激光通過不均勻的鹽水,然后讓學生觀察會發生哪些現象,并探究其原因。
在完成三個小實驗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思考所獲得的結果與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對比驗證,利用實驗過程當中的觀察結果來印證知識當中所闡述影子和小孔成像變化的規律,從而引發學生對實驗的進一步探究和知識的深入理解,從而促使學生加深對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在三個小實驗與物理概念知識的對比驗證下,能夠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結構的完善,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
其二,運用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探究,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二節《滑輪》一課的課后作業設計為例。
在滑輪課前作業設置當中,教師讓學生觀察了不同類型滑輪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利用手邊可利用材料進行了簡易滑輪的制作,在進行課程知識學習之后,教師可以進行作業設置:結合生活當中所較為常見的起重機、吊車作為實踐作業的載體,讓學生觀察吊車運行的原理,分析吊車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垂直提升和水平、搬運重物的功能的原理,并了解起重量是吊車主要性能參數,讓學生通過對實際的觀察和資料的查閱以及思考,總結起重量與吊車運行的哪些因素相關,再探究吊車起重量與吊臂傾角和吊臂長度之間存在的聯系。這一作業的設置主要是考慮到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實際問題,包含了滑輪和杠桿原理的相關知識。由于學生對于重量知識與相關技術了解較少,所以教師可設計實踐作業,讓學生利用自制起重機模型,運用控制變量法了解起重量與吊臂傾角和吊臂長度之間的關系,從而在深度學習理念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此外,教師也需要結合實踐作業來進行練習,鞏固題目的設置,同時也可以通過對已學知識的練習和計算方式的運用來進行實踐作業的輔助。由于學生之間在理解能力和個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進行相關作業的設置過程中,要做到因人而異,對一些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需要讓學生能夠掌握教師當堂所傳授的物理學計算方法,并做到靈活運用,對一些知識掌握較快,且能夠做到知識延伸學習的學生,要布置一些難度較高的題目,拓展其思維。
其三,以社會參與性調查作業加強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社會參與性的調查作業,增強學生與實際生活以及社會之間的聯系,例如蘇科版初中物理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五節《水循環》的課后作業設置,教師可以將課程完成后的作業設計為社會調查形式,讓學生分組調查學校所處城市區域范圍內的水資源狀況,了解水資源的污染現狀和當前存量,并提出一些對如何進行水資源凈化的看法,以調查報告形式作為作業完成。
此作業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關注水資源的治理現狀,包括水資源危機和水資源污染,引導學生近距離觀察社會和生態環境,學習如何進行社會調研,并關注環境保護和社會建設,在聯系課程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應用訓練,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深度理解,使其能做到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的聯系,不但能夠實現物理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真正將物理知識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三)合理選擇學生物理作業的評價方式
學生是否能夠高質量完成物理作業需要滿足教師的評價標準,所以教師要給予學生激勵和指導,以客觀評價來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完成物理作業的體驗感和成就感。在實際作業評價中,教師要激發學生潛能,使其自動自發的完善物理作業,使學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識本質,并掌握解決作業中物理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首先,運用學生互評。
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內互相評價和改進來提高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的準確性,學生要先以物理學科作業完成成果來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評價,針對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再將其匯總給教師,以此來作為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依據,教師可以將這些評價結果納入期末總評當中,并適當給予獎勵分。
另外,也可以選擇一些較為優秀的物理作業作品分享給家長,從而在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認可下激勵學生。
其次,教師專業點評,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
教師在學生所提交的物理作業當中,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業成果作品,將其作為課程內容引入某環節使用的案例,以成果展示或學生互動分享的形式引發其他學生思考,深入分析學生完成的物理作業,使學生可深入理解物理知識,而且教師、學生對分享者的贊許和認可能夠使其在學生之間樹立自信。
此外,教師也要積極地轉變評價思路,適當的增加鼓勵性的話語,并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教師要能夠基于客觀事實進行學生物理作業完成的評價,并實現評價的系統化與全面化,讓學生能夠意識到教師的關注,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初中物理作業的完成過程當中。
四、 結語
結合上述文章內容所述,在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與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理念的推行下,初中物理教師要能夠結合新課程改革相關要求,進行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進和作業合理設置,要以最快的速度推進物理作業的改革創新,對作業的設置,要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鍛煉和進步,尤其要從深度學習視角喚醒學生學習的認真態度和責任感,使其能夠具有深度學習的聯想與結構活動和體驗,實現知識本質的認知與遷移,針對實際應用價值做出高質量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教師要能夠針對課前與課后作業選擇不同的任務目標,為學生設置層次分明、目標明確的物理作業,讓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作業任務,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成就感。為后續學習更加高深物理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促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使其具備未來應對更多學習挑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永琴.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實踐作業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0,5(7):49-51.
[2]朱曉洪.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問題鏈設計研究:以“光的反射”教學為例[J].物理之友,2020,36(6):16-18.
[3]張婷.深度學習下的初中物理“有效復習”策略[J].科學咨詢,2019,6(11):35.
[4]陳娟.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策略:以“一道電學實驗題”復習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27-28.
[5]梁炳全.例談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學[J].讀書文摘,2020,10(12):1.
[6]李亞子.“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物理習題課的研究[J].數理化學習,2020,6(8):45-46.
[7]趙暉.深度學習下的初中物理“有效復習”策略[J].南北橋,2019,3(4):52.
[8]顧健,陸建隆.基于問題解決的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的思考與實踐:以“物質的密度”為例[J].物理教師,2019,40(12):40-42.
[9]江耀基.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習題教學實驗化的實踐研究[J].中學物理,2020,38(14):19-23.
[10]曾淑煌,肖永琴.論深度學習是初中物理教學的“剛需”和應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7(8):108-112.
作者簡介:陸麗(1976~),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徐州市東苑中學,研究方向: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