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藝術教育與學生全方位發展成為眾多教師研究內容。對小學音樂教學來講,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積極引入律動教學法,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多元藝術素養發展。因此,在有效教學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師需積極順應時代發展,在教學中積極引入音樂律動教學法,以此來提升教學效果,進一步深化音樂教學改革。
關鍵詞:音樂律動;小學音樂;教學;研究
音樂律動可以帶領小學生使用多感官進行學習,同時此種教學方式能夠強化學生聽覺技能發展,促進其運動技巧、節奏感提升。在傳統視角下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其主要是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將知識、演唱技巧等進行講解,之后帶領學生嘗試練習,此種方式雖然可以確保教學進度,但并不利于學生綜合思維意識以及素養的發展,而音樂律動這一教學方式的引入,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加入學習過程,同時他們的音樂素養、審美能力也會得以發展,整體教學效果極佳。
一、引導學生模仿,強化其音樂感知能力
綜合來講,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強,好奇心是此階段學生十分寶貴的天性,而教師在律動下的音樂教學中需意識到這一點。同時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重視學生學習體驗,并關注他們的音樂感受,了解此階段學生的表達以及理解方式,從而開展有效教學活動,以此來打造良好教學環境,進一步實現新時期下的音樂教學改革目標。
例如,在《小麻雀》一曲教學中,筆者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認知能力,開展了圍繞律動的教學活動。首先,筆者隨即挑選10個孩子,給這些孩子一人一個小麻雀的頭飾,隨后運用現有材料布置了森林情境,為其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其次,筆者播放音樂,讓學生感受穩健的音樂性質以及活潑的音樂情緒,提升其感知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其余同學為“小麻雀們”伴奏。最后,在學生了解音樂情緒之后,筆者帶領孩子們用夸張的動作進行舞蹈創編,使其投入到歡快的音樂律動中,以此來構建良好教學環境。再如,在《野蜂飛舞》一曲教學中,筆者為孩子們示范了野蜂飛行的動作,引導孩子們觀察并模仿,同時一些學生也注意到在樂曲中,野蜂忽上忽下飛舞,且音樂也忽強忽弱,于是筆者讓學生一起跟隨節奏變化改變方向和動作,以此來培養孩子們的音樂感知能力。這樣,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圍繞音樂律動帶領孩子們學習、模仿,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其音樂學習興趣、思維意識等得以發展。
二、構建合作環境,樹立學生認知
相對來講,小學生思維較為活躍,他們普遍缺乏一定控制力,而教師打造良好音樂情境,使其通過音樂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利于樹立學生正確認知,使其在律動中綜合發展。因此,教師可利用音樂作品的情感魅力以及表現要素,引導孩子們在音樂氛圍中合作,并在合作中不斷平和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強化與他人的交流,這樣可以增進孩子們的了解與配合;教師則積極引導,確保教學進度的同時保持課堂紀律,以便開展有效教學活動。
例如,在《蝸牛與黃鸝鳥》一曲教學中,筆者采用集體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孩子們體驗同一種情緒,培養他們的綜合音樂素養。首先,筆者播放樂曲,讓孩子們說一說本曲的情緒特征。其次,筆者讓孩子們相互交流、積極配合,跟隨音樂與其他同學互動,隨后將其分組,讓大家在小組內經過協商規劃體態動作,并進行嘗試。最后,在音樂的帶動下不同小組的孩子們進行體態交流,在經過磨合之后,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了一定默契,合作學習效果良好。這樣,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主體,讓其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交流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利于發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從而進一步實現新時期下的教育改革目標。
三、積極開展音樂實踐活動
在音樂律動視角下,教師也要積極開展音樂實踐教育活動,培養學生音樂素養。例如,在教學中筆者選擇了歡樂谷系列的《靜夜思》一曲,筆者先是在課堂上閱讀詩,隨后讓孩子們選擇一個樂器嘗試表現詩中的情節和人物。在第二次閱讀時,學生則可以借助樂器增加音樂效果,同時筆者也引導學生使其思考哪種樂器最能體現詩中隱含的情緒,之后帶領學生將樂器進行調整,強化表達效果。借助這樣的實踐方式,學生感知能力、審美能力等得以提升,他們會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音樂認知體系。不僅如此,教師也需要關注學生學習反饋,以此來將教學內容、方式等進行調整,從而確保教學實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入律動法,利于培養學生多元音樂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在全新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在教學中重視此種教學方式的引入,以此打造良好教學環境,助力學生在感知中成長、在學習中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彥秋.音樂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戲劇之家,2021(29):2.
[2]任那那.探討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