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偉 佟海燕
摘要:我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高校應積極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為當代大學生營造良好教學環境、提供新型思政教育模式,結合時代特征不斷創新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堅實保障。但基于互聯網+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開展還存在思政教育觀念陳舊、思政教師相信不如、師資力量有待加強等問題。文章通過互聯網+下到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以此滿足互聯網+下高校師生教育工作多方面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工作
引言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各個領域發展模式趨于多樣化,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利于改善思政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提升思政教學效果。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帶來新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基于此,在互聯網+下高校思政工作如何提升吸引力,有必要對高校思政工作開展創新進行探索與討論。
一、基于互聯網+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開展必要性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實目的是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培養學生養成高尚道德品質,為學生今后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互聯網技術的引入與應用,能夠轉變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為思政工作開展引入新的思想和理念,降低傳統思政工作開展存在枯燥乏味的現象,提升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吸引力,由此實現高校思政工作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二、基于互聯網+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現狀分析
(一)思政教育觀念陳舊
高校思政教師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效果。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應轉變自身教學思路和教學思想,對學生展開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目前,校內部分思政教師教學年齡較長,且一般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模式是以大班授課形式,思政教師無法深入了解和分析每個學生的思想現狀和個性特點,只能根據思政基礎教材展開教學,其中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教學內容未進行合理刪減,導致思政教師開展的思政教學效果不高。
(二)思政教育時效性不足
目前,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因思政內容具有一定時效性,部分高校思政教師開展思政工作過程中,未轉變自身教育思想和思路,利用現代化技術,為學生豐富和更新思政教學內容,不能采用傳統思政教育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內容的講解與傳授,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的思政教育內容和思想也不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不利于思政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現在價值觀念的形成。
(三)思政教育模式過于傳統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現如今,部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未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創新,仍采用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展開教育教學,通過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進行,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繼而降低學生學習興趣,阻礙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三、基于互聯網+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開展實施策略
(一)更新思政教育觀念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過程中,根據新時代發展需求,為思政教師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轉變思政教師自身思想,使教師意識到將現代化技術手段與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在大學階段是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高校思政教師開展思政工作過程中,應積極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和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保障思政工作高校開展的重要前提保障。
(二)提高思政教育時效性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轉變高校思政工作建設形式,與傳統思政教學模式相比,信息化思政教育具備不可比擬的優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效果,能改革和創新始終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與氛圍,對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質量提升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其中,高校開展思政工作過程中,需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思想現狀,將思政教學模式的合理制定。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傳統思政教學模式的變革,根據我國政治發展現狀,將自身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提高思政工作時效性。同時,高校應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及特點,為思政教師提升教學內容吸引力,轉變思政教師教學觀念,使教師展開更加科學合理的思政教育活動,增強學生對思政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扎實掌握思政教學理論基礎,為學生今后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創新思政教育模式
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高校思政工作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摒棄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應用,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思政課堂教學活動中,而這是滿足當代大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為此,高校應定期參加學術交流會或能力提升培訓,提高思政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掌握。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對學生展開信息化教學活動,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還能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和鞏固。最后,因互聯網技術具有個性化強、信息更新快等特點,高校將傳統思政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構建網絡思政教學平臺,在網絡平臺師生能實時展開溝通和交流,教師能通過網絡平臺中學生學習數據收集和分析,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和思想,為學生制定針對性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學工作效率,還有利于提升思政課堂吸引力。不斷完善高校思政建設的規范性發展,對提升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將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思政工作有機結合,創新思想教育教學模式,更新校內思政教師教學理念,不斷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教學內容時效性,是實現高校思政教學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趙紀娜.“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現代交際,2021(09):7-9.
[2]夏松.“互聯網+”背景下課程思政創新改革[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1):124-126.
[3]劉夢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新聞傳播,2020(19):111-112.
作者簡介:
翟俊偉(1990.12),男漢族山東茌平人碩士,講師,從事高校思政研究。
佟海燕(1993.9),女回族遼寧鐵嶺人碩士,講師,從事高校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