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探討設立實踐教學課程、開展主題實踐教學活動、成立躬行社學生社團等途徑,以期拓寬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雙三加”;思政課;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重點課題《高職院校思政課“雙三加”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國家領導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必須緊跟新時代步伐在改進中加強。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探索形成了“雙三加”教學模式,即“理論+實踐+網(wǎng)絡”的教學體系和“七三開+免試+網(wǎng)上考試”的考試考核評價體系,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網(wǎng)絡教學有機結合,拓寬了理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加大了過程學習的考核力度,突出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主客觀評價、課上與課下評價、德育與智育評價相結合,有助于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成效。本文立足高職院校思政課“雙三加”模式,探討實踐教學的具體路徑。
一、依托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服務于專題式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fā)展。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首要的、基本的特征。思政課主要的教學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是要緊密結合教學專題,深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和精神實質,通過實踐教學的形式傳遞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要指導意義,并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現(xiàn)實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為推動思政課課程建設,設立《實踐教學》課程,將《實踐教學》納入學院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一學年開設16學時《實踐教學》課程。圍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教學專題的內容,設計與之相配合的實踐主題。如在道德專題,開展“道德在身邊,文明伴我行”校園內道德觀察行動;在中國精神專題,開展“我偉大的祖國,可愛的母親”家國情懷、敬老感恩社會體驗;在法律專題,開展法律大講堂學習憲法知識講座;在大學生擇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專題,開展“順利就業(yè),成功創(chuàng)業(yè)不是夢”優(yōu)秀畢業(yè)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報告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題,開展參觀鲅魚圈港或登蹲臺山活動,見證改革開放40周年鲅魚圈之變化等。通過親身體驗和親自觀察,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擔當意識。
二、圍繞大事件,開展主題實踐教學活動
圍繞重大事件,結合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開展共鳴強、影響廣、易實施的主題實踐教學活動。愛國主義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永恒話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為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愛國、珍惜韶華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報銷國家,《思修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在課堂教學之余開展“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教學活動,有的學生用書法、繪畫作品、剪紙等手工作品表達心中的愛國情感,有的學生用歌曲、舞蹈、小品、情景劇、詩朗誦等表演形式抒發(fā)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歷經(jīng)一個月的時間,經(jīng)過班級初賽、各系復賽到全院決賽,評選出優(yōu)秀節(jié)目和作品進行全院匯報展演,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和理性愛國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立志報效國家的情感。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主要圍繞社會大事件開展主題實踐教學活動,如2015年開展抗戰(zhàn)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網(wǎng)絡知識競賽,2018年開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網(wǎng)絡知識競賽,利用超星爾雅學習通平臺網(wǎng)上答題,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和學院建校70周年,結合全面深化改革內容的課上講解,課下開展“家鄉(xiāng)美、學院情”學生講課比賽主題實踐活動,學生按照家鄉(xiāng)所在地分組,搜集資料制作課件并在班級內進行匯報講解,用學生的視角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和學院的發(fā)展變化,并深刻理解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
三、依托躬行社學生社團,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社團是課下聯(lián)系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和橋梁,是學生接觸社會和培養(yǎng)能力的有效載體。躬行社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的學生理論實踐社團,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到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統(tǒng)一。
躬行社組織的各項活動必須與思政課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緊跟國家和社會的形勢,制定活動的計劃與確立活動主題,并有組織的開展。清明節(jié),帶領全體社員同學和全體思政課教師開展“感恩先烈 祭奠英魂”——祭掃楊運烈士墓活動,充分利用本地區(qū)的紅色資源對廣大師生進行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身邊的英雄事跡,真切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學習十九大 青年永向黨”知識競賽,通過答題競賽的形式學習掌握國家領導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永恒的真理、不變的信仰”——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宣講活動,廣大師生深刻感受到了真理永不褪色的恒久魅力;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分別赴丹東、錦州、大連、撫順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觀察、思考分析和探討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問題,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新華網(wǎng),2016-12-8.
2. 張玉蘭.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3(05):95-96.
3. 王敏,徐露璐.“大思政”視閾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與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0):51-53.
作者簡介:趙越 ,1983年4月,女,遼寧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