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麗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目標的新要求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特別注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而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因其性格與心理特征的不成熟性以及其他方面的性質和特征,如何從低段開始就著手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需要語文教師進行專門的研究與探析。所以,本篇文章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培養方面,從現狀與意義以及其策略上,進行重點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低年級 語文素養 培養
語文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件容易和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教師需要從長計議,從引導學生興趣出發,于學習習慣和“潛移默化”之中逐步培養其語文素養,并為之后的中高年級提高其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現狀與意義
(1)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現狀。探索一個事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目前的現狀,以及之所以要探索它的重要意義?;谡Z文素養概念的廣涵性、全面性與深刻性,一些教師沒有深刻全面地認識其內涵,因此對學生的培養策略展開方面不夠到位?;蛘哂捎谖冯y情緒,認為語文素養的內涵太過豐富與深奧,而小學低年學生又難以理解,認為在低年級學生身上難以培養語文素養,其實終歸到底都是對語文素養的內涵理解不夠以及沒有找到專門低年級學生的恰當培養策略。
(2)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意義。首先,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與能力,因此對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著必要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中高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打下了扎實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基礎;其次,語文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因此對低段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可以提高其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好學生,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教師自身在學習如何實施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中,也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素質,同時也為其他學科教學提供了教學范例[1]。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1)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對于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注重啟發其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興趣著手讓學生了解語文、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主性、逐步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十分關鍵。而怎樣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便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拿部編版教材來舉例,學生剛進入小學一年級時,會有一堂導學課“我上學了”,里面會講到三個部分的內容。雖然這不屬于正式的課文內容,但是教師依舊要利用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行興趣導入。比如在“我是中國人”部分讓孩子認識這幾個字,并讓孩子對自己的國家和身份有一個正確和初步的認知,可以利用教材上五十六個民族的圖片引導學生討論回答自己的民族,最后有效輸出所有民族“凝聚為一個大中華”這樣的意識。再拿“我是小學生”這一部分舉例,教師可以用音樂的形式讓學生形成自己是小學生的清楚認知,最后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才是重點,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牢牢抓住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這個心理告訴學生語文學習會有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逐步形成良好習慣。
(2)注重教學導向性,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輸出。這是語文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即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好學生,這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多運用導向性原則,并且注意在平時的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價值觀輸出。
比如一年級下冊中《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在教師向學生對本文的生字詞講解與課文理解之后,教師應重點注意這篇課文的價值觀輸出,即“讓學生熱愛祖國,牢記革命先輩換來今日的新中國,學會感恩并且珍惜”這樣的價值觀念。因此,在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真實事件為學生講述這一篇課文背后的故事,結合影片等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從而增強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更深刻理解,從而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3)注重閱讀與寫作教學,并在其中觀察學生素養培養效果。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是十分必要與重要的內容。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正是它們占據了語文的大半邊天。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尤其注重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方法與策略。在閱讀中學會理解文本內容與掌握寫作手法,在寫作練習中提高習作能力和語言表達組織水平。同時學生的習作內容也是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展現,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習作內容,在其中把握與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和語文素養的層次體現。
綜上所述,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方法和策略指導,并在反復的教學實踐中檢驗其培養效果,從而在教學反思中進一步提升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低年級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開端年級,要注重對其語文素養的從小培養與輸出,到日后中高年級必定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柳青.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2021(28):177.
[2]李晴.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路徑[J].教師,2020(12):40-41.1B7CB290-21F6-4747-A092-4D6A15BB37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