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旺興
【摘要】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從而導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大范圍流動。但是由于實際務工地條件的限制,不能將所有的親人帶入其務工地域,特別是不能將子女帶入務工所在地接受教育,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長期沒有父母的陪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引導,所以在面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就會展現得不夠自信,長期由此,孩子就會出現孤獨、自閉等問題。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學校與家庭都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協調。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家校合作
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涌入沿海大城市,廣大農村出現了大量的進城務工剩余勞動力,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隨之增長。隨著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問題也日益突出,到底如何教育、管理好留守兒童也成為當前學校、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一、農村留守學生的現狀分析
由于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是青壯年農民必選之路,許多人在外地城市站穩了腳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這些離鄉背井人中,卻又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能力和條件將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無奈將其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因此,我國農村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龐大的社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因為跟父母的聚少離多,在成長過程中日漸出現心理偏差,長期下去,留守兒童大部分就會成為問題兒童。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給孩子輔導功課,而且,他們的想法與孫輩之間有很大的差距,這使得與孩子的交流變得困難。他們還需要干農活,也沒有太多時間監管孩子,他們只能照顧孩子的溫飽問題。甚至大多數監護人錯誤地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沒有很好地配合教師督促孩子學習。因此,普遍留守兒童出現聽課不認真、作業不按時完成、成績低下,甚至出現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偏差
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是義務階段的孩子,他們身心都處在成長階段中,自律能力不強,也無法分辨是非對錯。在家不聽監護人的勸教,在校不聽教師的管教,導致行為習慣欠佳,有說謊、沉迷于看電視、游戲等不良行為。甚至有些孩子會有暴力傾向。
3.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失衡
由于父母職位的缺失,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幫助,無法正常地疏導,這就使孩子感到寂寞,產生強烈的孤獨感。長期以往,孩子就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等,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出現人格扭曲的隱患,即使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其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留守兒童家校合作的問題
1.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存在較大的問題
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教師沒辦法向父母了解學生在家的真實情況。在校,學生會抓住時間空檔,教師沒辦法去證實學生說的情況是否屬實,在家,蒙騙監護人,長輩也因為心有力而力不足,由孩子放任自流,這無疑是給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增加難度。另外,由于監護人文化素質等問題,教師也無法進行有效的家訪,這讓教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家長對孩子教育認識不足,缺乏與教師溝通
由于留守兒童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數家長認為學生的教育就是教師的職責,自己身為家長,只需要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對孩子的教育全權交給教師去負責。當孩子出現嚴重問題時,才會發現事態的嚴重性,才與教師進行溝通。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策略
1.學校開設相關的心理咨詢課
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正處于其人生的關鍵時期。但身為留守兒童,他們承受著普通兒童沒有的心理壓力,身為教師,該如何引導他們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呢?學校要定期召開關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座談會,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活動積極探討,積極開展人文關愛活動,讓留守兒童通過教師和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
2.加強家校合作
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特點,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教育活動:第一,家長要主動多聯系教師,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實情況。第二,指導家長摸清留守兒童教育規律,結合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開展家庭教育。第三,加強留守兒童教育方法的指導,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教育方法,糾正教養中的不當之處。第四,學校督導班主任經常家訪留守兒童,做到每學期普訪留守兒童家庭不少于一次,特別通過電話等途徑家訪留守兒童父母,加強家校溝通和教育孩子。
3.提升家長自身的文化水平
家長要改變自己之前認為教育就是教師的責任觀點,要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也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是影響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身為家長,我們不僅僅要給孩子提供經濟保障,還要關心孩子的身心變化,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與智力上的回答。
4.建立家庭、學校與社會三者的聯動
教育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它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組成的教育體系。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社會的應變能力以及價值判斷能力還沒有養成,如何應對社會的變化,來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的引導很重要。此外,社會作為孩子的外部力量不容無視,良好的社會文化,社會支持留守兒童的教育事業,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改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建設寄宿學校,解決家庭問題
政府可以加大農村寄宿學校的建立,使得留守兒童寄宿在校,在教師的監督與輔導下,完善自己的行為規范,使得學生在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下健康成長。同時也為年老的監管人減輕負擔,使得家庭問題得到適當的緩解。
為了祖國的未來,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不容忽視了,加強留守兒童教育指導工作是當前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也關系到留守兒童的思想品質質量與未來發展問題,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讓孩子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社會和學校要主動擔負起家庭教育指導的重任,結合留守兒童的基本家庭情況,給予科學的指導,使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生的思想品質良好發展。
【本文系課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編號:JYGLG0071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董冬梅.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家校共育的行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
[2]吳紅霞.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才智,2020(05):66.
[3]謝瑩爾,揭玉英.家校共育,靜待花開[J].中國德育,2020(07):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