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交互設計這一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在一次設計會議上正式提出,這是一個涉及人類工程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計算機科學、機械學等多個領域的交叉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心理層次的需求,而設計心理學正是交互設計中的重要基礎。文章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解讀交互設計與設計心理學的概念,分析人們在交互設計中因設計心理學產生的行為表現、操作方式,探究交互設計如何實現其基本功能,滿足人類需求。在對現狀進行一定審視與總結的基礎上,明確交互設計未來發展的趨勢,并對其提出展望。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交互設計;需求;感受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1-0-03
0 引言
20世紀的設計大多講究式樣、功能以及構造,于是許多有趣、具有形式美感的設計應運而生,如玻璃瓶裝的可口可樂、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流線型老爺車、“薩里夫”的檸檬榨汁機還有會“叫”的水壺等。而21世紀的設計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宣傳以一種創造性的行為去解決問題,提倡以人文本,追求經濟性、時效性、創新性。提起交互設計,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VR、網頁、小程序等,其實交互設計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產品,還存在于機器和屏幕之外的很多領域。作為一門集藝術學、設計學、計算機科學、人機工程學、心理學于一身的交叉學科專業,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設計心理學在交互設計色彩、材質、造型、功能等方面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怎樣更好地優化交互體驗,滿足人類的需求成為關注的重點。
1 交互設計概述
交互設計在英文中表達為interaction design,“inter”作為一個前綴詞,作用于“action”這一后綴名詞之前,組合來看就是在“行為過程”之間,在設計中產生一種互動的行為。交互設計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主要的三要素是人、界面和系統,其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周朝就有“烽火戲諸侯”一說,不過那個時候這種行為還沒有被稱作交互,人們靠著點燃的烽火狼煙傳遞信息。從電報、電話到廣播、電視這些基礎便捷的通信方式[1],再到現在的互聯網、VR、全息投影……幾乎萬物皆可交互。其中最常見的三大類:第一個是UI方向,user interface,即用戶界面設計,注重視覺層面帶給人的感受;第二個是UX方向,user experience,即用戶體驗設計,側重于用戶在使用中的體驗感受;第三個是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即人機交互設計,關注點在于人與產品交互的整個過程。隨著互聯網時代、5G時代的到來,交互設計也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各行各業,并且更加注重智能化與人性化。
2 設計心理學的概述
設計心理學是研究藝術設計領域中設計主體和設計目標主體(如消費者或用戶)的心理現象,以及影響心理現象的各個相關因素的學科[2]。這是一門交叉學科。通俗來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跟很多設計產生“交流”,會產生快感、恐懼、悲傷、害怕等情緒,這些都是設計本身具有的屬性,作用于人這一具有情緒感受和心理活動的生物上。學好設計心理學對設計師們重塑自己的設計思維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設計師們掌握用戶的心理需求,實現設計目的,在此基礎上保證設計兼具形式美感和強大的功能性、經濟性、時效性,最終使設計更好地服務于人。
3 交互設計中蘊含的設計心理學
唐納德·諾曼在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中提到,好的設計應該具備兩大重要特征:可視性和易通性[3]。可視性原則側重于呈現給用戶的設計狀態,也稱為可通達性,讓用戶對設計一目了然,知道怎么去使用;易通性原則是讓用戶明白這個設計的意圖,設計是用來干什么的。除此之外,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交互性設計開始借鑒設計心理學的原理。
3.1 沉浸式交互設計中的設計心理學運用
“沉浸式體驗”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內容,人們會全身心地投入某種活動中,并沉醉其中。即使是一種虛擬的狀態,但是制造出的場景、模擬的氛圍都會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肮适率侨藗兲幚硇畔⒆钭匀坏男问健?,從情感化設計出發,“沉浸式體驗”致力于在故事構建中為受眾提供臨場感、交互性、想象力。這種“身臨其境”的多感官體驗,讓參與者瞬間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沉浸在構建的場景之中不停追尋、探索,感受環境中的角色,產生一種快感[4]。
唐納德·諾曼在他的著作《情感化設計》中指出,情感化的設計包含本能、行為和反思這三個層次[5]。
本能層次即一種自發性的意識,無須學習,生來就有,主要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在設計心理學中,本能層次直觀體現在如今很多五感設計的展覽或者博物館中,異次元的觀感,沉浸式的體驗,讓人與設計產生“交流”。通常通過場景的營造和高科技手段將人們的五感最大限度調動起來。在視覺上,全影匯聯合運用分光鏡、柜體、射燈、視頻播放等設備配合霧屏氣幕,產生虛實結合的感覺[6]。在沉浸式藝術展中,很多花朵、流水、鳥獸等意象的運用將人與自然緊密結合,這些意象不斷浮現,體現出一種生命循環往復,不斷輪回與重新綻放的意蘊美感。
行為層次即一個產品的可用性,是否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一款好用易上手的產品會給人帶來舒心愉悅的正面情緒,反之則會帶來焦慮厭惡的負面情緒。在很多沉浸式游戲交互設計中,設計師會根據游戲類型、等級和玩家的角色,設置不同的操作方式、難易程度,讓玩家增強體驗感,更好地沉浸其中。除了人機之間產生行為互動外,玩家對決也能增強互動性。
沒有哲思的設計是沒有深度可言的。反思設計是情感化設計的第三層次,是一款產品的品牌、理念、情感的體現。設計和思考是人類的復雜學問,一種帶有意識與情感的設計,會受到文化、個體差異等影響。如因“運”而生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置了360度多媒體的循環劇場,每一個展廳都在講述不一樣的故事,向人們生動地展現了與運河有關的活動和運河沿岸城市獨特的地域特色,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時空。不僅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也讓人們近距離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一定共鳴,從而更好地保護和發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3.2 手機軟件交互設計中的設計心理學運用
3.2.1 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體現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手機軟件界面的交互設計也變得尤為重要。從馬斯洛五大需求層次出發,最底層的生理需求指的是能夠滿足人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以微信為例,微信的支付功能中包括購物、美食、旅居、出行幾大板塊,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所需的方方面面。還有卡包功能方便人們消費積分、享受折扣。第二層是安全需求,比底層生理需求高一個級別,針對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以及生理心理狀態的穩定等,比如登錄賬號需要實名認證,付款時不會透露對方的姓名、年齡等信息。同時微信也針對青少年推出了青少年專屬模式,提供更多優質、安全、健康、綠色的視頻內容,功能包括限制直播觀看時長,以及微信小程序中的防沉迷模式等。針對老年人與一些特殊人士還推出關懷模式,其字體更加清晰,色彩對比更強,按鈕操作更加便捷。第三與第四層是社交需求與尊重需求,體現出一種歸屬感。人是社交動物,而微信本身就是一款社交軟件,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能夠與好友溝通交流,查看朋友圈的每日動態。當發布動態收獲到他人的點贊時,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滿足并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安榭锤浇娜恕焙汀皳u一搖”功能的推出也俘獲了無數都市男女的心。最高需求即自我實現的需求,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如今正處于大數據時代,出現了很多電商微商,他們通過微信或其他軟件帶貨賣貨,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有關企業的推文或者有趣好玩的故事,通過自媒體營銷實現自身的價值。正因為微信能夠滿足這些心理需求,才收獲了大量的用戶,在新媒體軟件中脫穎而出。
3.2.2 一致性原則的體現
一致性原則是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設計師在交互設計中既要遵循一致性的定律又要能體現差異化。如微信這款APP,就很好地把握住了節奏感。美感的一致性表現在它的交互界面風格、排版、文字、圖標上[7]。微信的整體布局是左邊標識右邊文字,標識為簡潔的單色標識,核心顏色為綠色、灰色、白色,輔色為黃色、紅色、藍色等(見圖1)。
功能的一致性,體現在人們往往會利用已有的經驗去理解產品,這里還涉及一個“心智模型”的概念。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Johnson Laird認為,人認知外部世界的基礎和解決問題的依據都是“心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運用心智進行演繹推理、語言組織、觀點陳述等[8]。人無論是接觸一個新的事物還是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首先大腦中都會產生一定的模型與之匹配,然后依據自己一定的行為習慣去思考與解決。所以微信的導航操作設置在底部,左滑快捷鍵、面對面建群、一鍵付款等操作,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學習成本,更方便上手使用。此外在很多設計中將人們的心智模型嵌入文化記憶,可以傳遞產品設計的價值。內外部的一致性也讓人們產生親切的感覺,把握好一致性的原則,讓用戶感到和諧,能夠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從而增強用戶體驗感。
3.2.3 格式塔原理的體現
人們通常會記住那些簡單的圖像解釋而不是文字解釋,設計更加直觀清晰,則對認知能力的要求更低,這就是格式塔原理之一的簡單性原則。研究發現,人們往往會把看到的影像或畫面轉化為簡單的形式。記憶也是如此,心理學上將記憶分為短期的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9]。設計師要明確,一個好的設計概念模型是無須過多記憶便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信息過載會讓人產生認知負荷。因此微信在這方面去繁就簡,更加注意內容和操作流的設計,而不是學習流程的使用。
易讀性也是現代媒體應關注的主要問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長串枯燥的文字,會使用戶的閱讀欲望大大降低,當人們覺得某類字體難以辨別時,往往也會順帶產生內容具有難讀性的認知。因此設計師一定要不斷分析用戶的行為和信息反饋,微信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短篇文章或者圖文結合文章,滿足了人們的碎片化閱讀需求。
3.3 商超自助收銀機中的設計心理學運用
3.3.1 審美性原則的體現
在審美性原則下,包括功能、造型、色彩搭配和材質都涉及心理學原理。自助收銀機在造型設計方面是簡潔直接的,符合人機工程學。色彩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同樣會感染人的情緒。商超的自助收銀機大多是黑白灰或者單一亮色系,以一種極簡風給人時尚科技的感覺。
3.3.2 合理運用設計心理學的優勢
當前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去超市購買商品的頻率也在增高,高效率自助式收銀機應運而生,這是一款典型的“以人為本”的交互設計。長時間的排隊會消耗人們的熱情,過長的等待時間會讓人們自覺打點即將要購買的物品,在此過程中人們往往會靠在結賬的貨架上冷靜審視,對非必需物品或一時沖動放入購物車的商品進行取舍[10]。自助式收銀機大大提高了收銀效率,無須人工找零,節省了顧客排隊等待時間,刷臉支付也方便了很多沒帶手機或者手機沒電的顧客。所有的信息都排布整齊、及時直觀地反饋給消費者,避免了很多人工收銀的麻煩,不需要和收銀員接觸,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消費者的隱私。除了方便消費者外,對于商家來說也節約了用工成本,員工不用長時間勞碌。同時針對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視聽障礙人士,既保留了傳統的人工結賬方式,在自助收銀上也提供智能語音提示服務。
4 結語
設計心理學原理的運用在設計中是至關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好的設計師一定要充分了解人的心理需求,再根據市場調研和反饋做出調整。要做到“以人為本”,設計師的共情能力與同理心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發現,雖然現在很多設計十分智能化,不過交互設計的包容性沒有完全普及。很多產品都是針對年輕人或者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設計的,這不可避免地將學習能力較弱的兒童和老年人屏蔽在外,所以設計也要適當與人們所熟悉的事物相關聯,置入人們的習慣性思維,也為特殊群體或者個體提供一定的互動體驗。
一個好的產品應該能以最少的學習成本讓人們獲得舒適的使用體驗。在當今科技不斷發展的多元化時代,設計師要以設計心理學為基礎,結合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斷調整、優化設計,牢牢把握用戶的心理變化,才能使產品更具包容性,兼具科技與溫情,使設計出的產品更好地服務于人。
參考文獻:
[1] 王晨.城市公共空間導示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2.
[2] 柳沙.設計藝術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6.
[3] 唐納德·諾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4.
[4] 孫躍桐,李健.交互裝置空間設計對沉浸式體驗的影響[J].設計,2021,34(3):51-53.
[5] 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M].何笑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3.
[6] 全影匯VR .淺談數字賦能的沉浸式博物館未來走向[EB/OL]. B站,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158673,2021-05-05.
[7] 宋玲.網頁交互設計的視覺體驗[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0.
[8] 李雪媛.基于用戶心智模型的創意生活產業服務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5.
[9] 倪錦誠,王夢潔.記憶系統的交互性:二語閱讀記憶研究的新視角[J].外語刊,2020(2):59-65.
[10] 楊沛.設計心理學在人機交互設計中的運用[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1.
作者簡介:李悅玲(2001—),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