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沁喬
摘 要:文化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核心,非遺文化旅游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以資源活化為切入點是促進非遺文化旅游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江蘇省無錫市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旅游資源,文章在介紹無錫非遺旅游資源概況和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強化游客非遺旅游的體驗、創新宣傳方式等手段,實現無錫非遺文化旅游資源的活化 利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旅游體驗
中圖分類號:F592.7;G1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1無錫市科學技術協會軟科學研究課題“文旅融合背景下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活化利用研究”(KX-21-C145)。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要妥善處理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支持利用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非遺工坊等場所,培育一批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旅游休閑街區、特色小鎮,鼓勵非遺特色景區發展。
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中再次提到要保護傳承好人文資源,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旅游產品和線路,非遺文化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
無錫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中心地帶,是吳文化發源地之一,有3 000多年的歷史,2007年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無錫非遺資源豐富,文化積淀豐厚,地方特色鮮明,且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截至2021年底,無錫擁有1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見表1)、51項省級非遺項目(見表2),133項市級非遺項目,各級非遺傳承人355位[1]。
由表1和表2可知,無錫非遺文化旅游資源不僅資源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涉及10個項目類別,涵蓋了非遺大部分類型,并且無錫非遺旅游資源具有非常鮮明的太湖流域吳文化特色,吳歌、泰伯廟會、惠山泥塑、太湖船菜、太湖船點等都具備鮮明的地方特色。同時,梁祝傳說和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等在全國范圍內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梁祝傳說可謂是家喻戶曉。
近年來,無錫在自身較為優越的條件下,大力發展非遺旅游,舉辦大型非遺活動、建設各類非遺展館、推出非遺旅游線路,已初步取得一些成就。無錫各級各類博物館數量眾多,其中與非遺直接相關的就有中國泥人博物館、中國絲業博物館、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無錫錫劇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和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6家博物館。結合各非遺旅游資源無錫還推出了不同類型的非遺旅游線路,如梁溪區推出的“非遺傳承文化體驗之旅”,線路包含了惠山古鎮-中國泥人博物館-薛福成故居(觀賞精微繡表演)-留青竹刻工藝-南禪寺景區太湖船點制作工藝(穆桂英體驗太湖船點制作工藝)-窯群遺址博物館(手工磚瓦制作體驗),充分展示了區域內的非遺文化。無錫各非遺旅游景區也順勢推出了各類文化旅游產品,如中國泥人博物館積極開發涵蓋景區特色資源的“旅游+非遺文化”“旅游十研學”等系列研學旅游產品,在文化旅游主題的基礎上,延伸開發“文化+”子系列旅游產品,依托惠山泥人這項非遺文化發源地的獨特資源,針對中小學生團體、夏令營、親子游、外賓等群體,精心策劃和打造特色旅游研學產品。
無錫市政府也在積極推進非遺旅游的發展。2021中國大運河非遺旅游大會于10月22日至24日在無錫舉辦,大會以“暢游甜美運河樂享非遺之魅”為主題,共安排5大板塊、15項重點活動,主要包括主題論壇、實景演出、運河非遺大集、非遺美食匯、錫劇藝術匯演等,無錫市政府以此機會大力推廣無錫非遺旅游,以期讓非遺旅游成為無錫旅游的新名片。
(一)非遺旅游產品結構單一,體驗性較弱
無錫的非遺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當下旅游者對體驗性較為明顯的民俗活動體驗、傳統技藝制作類等非遺旅游項目的興趣也比較高。雖然目前無錫部分非遺旅游展館和旅游景區已經開展一些非遺文化的旅游體驗活動,但是大部分依然是以傳統的觀光和非遺旅游產品銷售為主,非遺旅游產品的形式相對較為單一。無錫各博物館和展館的非遺展示缺少創新元素和科技手段,展覽形式較為傳統。例如,作為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僅是以簡單陳列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陶器及相關史料,這種傳統的靜態和線性展示很難引起游客的興趣和共鳴,非遺文化的傳播更是難以發揮作用。隨著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博物館旅游熱度很高,包括故宮在內的各級各類博物館都充分認識到,將現代化的科技創新手段運用到旅游開發中去是此類旅游活動發展的趨勢,但是無錫在這方面顯然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二)宣傳方式和內容缺少創新
無錫非遺旅游資源眾多,但是知名度參差不齊,部分項目在轉換成非遺旅游產品后并沒有引起更多的關注。以惠山泥人為例,中國泥人博物館設在5A級景區惠山古鎮景區內,作為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活動基地,中國泥人博物館組織了各類青少年非遺學習活動,同時也推出了各類研學旅游產品,但是這些活動和舉措的影響僅是停留在部分圈層,大部分無錫市民和來錫的旅游者對惠山泥人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以“大阿福”為代表的傳統旅游紀念品上,并未實現真正的文化“破圈”。無錫另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祝傳說”在全國范圍內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但很少有人知道宜興善卷洞與其的關系。無錫其他非遺旅游資源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整個旅游產品推介中,非遺旅游產品的推薦力度有待加強;另一方面是宣傳方式和內容過于傳統。當今游客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網絡平臺,近年來通過網絡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的地區不在少數,古都西安就是通過網絡再度“翻紅”的代表。但縱觀無錫的各項非遺旅游資源,在網絡宣傳方面還處在初級階段,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熱門網絡平臺上難覓其蹤,這就導致無錫非遺旅游關注度較低。
(一)增強游客體驗感,讓資源“活”起來
在“沉浸式體驗”逐漸成為潮流的今天,無錫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采取各種手段增強游客的體驗感,針對不同類型非遺文化旅游資源,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有效開發[2]。
針對博物館、展館等非遺展覽場所應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將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技術運用到非遺文化宣傳和非遺展品展示中去。例如,中國泥人博物館可將“大阿福”來源的傳說故事以動畫的形式呈現,結合AR和VR技術讓游客深度體驗,無錫博物館作為綜合性的博物館更是可以將無錫的非遺民間傳說通過這種方式展現。
針對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戲劇等非遺文化旅游資源可以增加游客體驗項目,讓游客親身學習體驗惠山泥人、紫砂陶器、竹刻、蘇繡、木雕等的制作技藝,還可協助游客將自己親手制作的成品作為紀念品帶回去。同時,旅游者對于非遺餐飲消費有極高的興趣,無錫的傳統技藝非遺項目中有較多是傳統餐飲的制作技藝,可以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技藝讓游客體驗,并讓游客品嘗或帶回成品,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提高無錫非遺旅游資源的活力,同時吸引更多旅游者。
針對傳統戲劇、曲藝、傳統舞蹈和傳統音樂等非遺項目,可以通過劇場“體驗+觀賞”的模式帶動旅游者。以“漢服”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在青年群體中受到關注,戲劇、曲藝等是綜合服飾、表演、音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可以讓游客初步體驗該文化,使其產生興趣,如穿漢服、學唱無錫曲種等。同時,還可打造非遺旅游劇場,推出夜間劇場表演,進一步帶動無錫的夜間旅游消費。
在充分調動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無錫可以開發更多的“旅游+文化”“旅游+研學”的旅游活動產品,針對不同類型的旅游者群體,推出不同的旅游線路,可開發家長小孩共同參與的親子游;也可針對大學生、年輕白領,推出非遺文化深度體驗游;同時針對中老年游客群體,推出經典懷舊旅游,將非遺文化體驗很好的貫穿于不同的旅游產品中,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3]。
(二)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
優秀的文化也需要通過有效的傳播讓其發揚和傳承。在信息時代,新穎的宣傳方式和優質的宣傳內容有利于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播,尤其是互聯網發展極為迅速的今天,各大網絡平臺已然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4]。無錫在宣傳非遺文化旅游時,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各相關企業單位,都應深入了解主要客戶群體常瀏覽的網絡平臺。從目前用戶瀏覽量和用戶活躍度情況來看,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這些網絡平臺都應該成為宣傳的重要渠道。宣傳的形式應優選視頻宣傳,尤其是資深旅游達人和網絡紅人拍攝的旅游小視頻。例如,2020年底宜興一個廢棄的礦坑由于顏色特殊且與九寨溝較為相似,被游客偶然發現并譽為“小九寨”拍攝成視頻,上傳至抖音平臺后,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打卡。因此,無錫的非遺文化旅游必須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擴大傳播范圍,提升傳播效果。
非遺文化旅游的宣傳方式、宣傳內容應該根據不同的非遺項目和不同的受眾群體進行創新,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充分展現非遺文化的魅力。宣傳的內容是文化旅游宣傳的核心,無錫的非遺文化旅游宣傳一定要找準文化的切入點,將非遺文化的地方特色通過不同的主題內容進行宣傳,如梁祝傳說、道教音樂中的代表《二泉映月》等都可作為無錫非遺的宣傳重點[5]。同時,無錫擁有眾多的傳統技藝類的非遺文化項目,既可以效仿《舌尖上的中國》和《國家寶藏》等節目,講述非遺文化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參考“李子柒”的網絡視頻,結合非遺自身的特點采取不同方式介紹非遺文化。
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的今天,通過旅游活動的發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已然成為今后趨勢。無錫市擁有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非遺文化資源,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應充分發揮該優勢,將現代化的手段和創新的理念注入非遺文化旅游的發展中,通過增強非遺旅游產品的體驗感,提升游客的興趣和滿意度,促進無錫旅游業健康穩定發展。
[1] 任喚麟,黃偉偉.無錫市非遺旅游產品開發模式研究:基于RMP分析[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6-27.
[2] 王思琦.體驗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0:1-6.
[3] 黃佩佳.基于RMP分析的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8:5-9.
[4] 言唱.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活化利用[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36-140.
[5] 黃晨佳.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