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陜"/>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摘要]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結合陜甘實際創建出的革命根據地。在其創建過程中,對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一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進行了有益探索,“三大法寶”也對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三大法寶”;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歷史貢獻;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作者簡介]李倩,中共銅川市委黨校講師,陜西銅川 727031。
[中圖分類號] D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4-0018-03
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中國革命陷入了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中。此時盤踞在陜甘各地的反動勢力趁機向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發起瘋狂進攻,殘酷地鎮壓一切革命活動。按照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中共陜西省委高舉土地革命旗幟,先后領導發動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旬邑起義、兩當兵變等大小70多次起義,但是由于敵我力量懸殊等原因,這些起義、兵變相繼失敗,革命形勢陷入了低潮。在這種情況下,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堅持走井岡山道路,運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陜甘邊界一帶,創建了“碩果僅存”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此后發展成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八路軍北上抗日的出發點,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統一戰線,創建“狡兔三窟”新模式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也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過程中,統戰工作的作用至關重要。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領導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實踐相結合,逐步總結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統戰思想,不僅指導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而且成為延安時期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理論源頭之一。為深入挖掘和研究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碩果僅存”的原因和價值,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研究導向。
(一)運用統戰思想,創建“狡兔三窟”根據地
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由城市轉向農村,這也是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陜甘大地上,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就是在偏僻的西北地區,忠實地實踐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他們面對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各地武裝起義的失敗,重新審視如何建立根據地。劉志丹就指出:“一個革命軍隊沒有根據地如同一個人沒有家一樣,就難免處于困境,甚至遭受失敗。”①據習仲勛回憶,劉志丹曾說:“幾年來,陜甘地區先后舉行過大大小小70多次兵變,都失敗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軍事運動沒有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沒有建立起革命根據地。如果我們像毛澤東同志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逐步發展擴大游擊區,即使嚴重局面到來,我們也有站腳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現在最根本的一條是要有根據地。”②馬錫五曾回憶說:“志丹很重視根據地的建立,南梁根據地的建立,是根據幾年的根據地建立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要在敵人統治最薄弱的地區建立根據地。根據地要建立幾處。使革命武裝有回旋的余地。”③因此,毛澤東十分贊賞地說:“劉志丹同志創建的根據地,用了‘狡兔三窟’的辦法,創出局面,這很高明啊。”
(二)政治上搞聯合,創造蘇維埃政權
隨著陜甘邊區革命形勢的發展,中共陜西省委認為這里的革命斗爭“已提到土地革命與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階段”,要求“立刻由農聯、游擊隊、共產黨、紅二十六軍代表共同組成邊區革命委員會”,“徹底摧毀當地反革命的政府機關,組織蘇維埃的政府機關”。④隨著寺村塬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標志陜甘邊第一個游擊根據地形成。此后中心從寺村塬轉至照金,1933年4月5日,陜甘邊區革命委員會成立,下設土地、糧食、肅反、經濟委員。隨著照金、香山、芋園、七界石、老爺嶺、桃曲原、馬欄川等區、鄉村革命委員會相繼成立,有一大批覺悟高、有威信的農民,擔任了紅色政權的領導職務,一套新的革命秩序得以逐步建立。在革命中心轉到南梁時,陜甘邊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更是標志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進入了鼎盛期。在政權建設中,政治上搞聯合,深入開展統一戰線,群眾反映說:“共產黨本領真大,人都愿意跟他們走。”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就非常贊同劉志丹提出的“革命要建立統一戰線,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的主張。⑤
(三)積極開展經濟統戰,打破敵人經濟封鎖
陜甘邊根據地歷時6年之久,始終處于敵人“圍剿”、封鎖之中,革命中心不斷轉移。面對敵人的軍事“圍剿”、經濟封鎖,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積極組織群眾發展生產、興辦貿易集市,開展經濟統戰工作。在照金蘇區時期,就在薛家寨山下的亭子溝口開辦了貿易集市。“集市剛成立時,規定5天一集,一到過集時,周圍群眾都來搞交易,上市的物品主要是糧食和蔬菜。”“不僅根據地群眾踴躍上市,而且不少白區群眾也到這里來出售物品。”對國統區來的商人,邊區政府一律實行保護和獎勵政策,還通過他們購買各種急需物資。通過經濟統戰建立的亭子溝集貿市場,不僅解決了紅軍的給養問題、方便了群眾物資流通,還打破了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
二、武裝斗爭,實踐“三色”建軍理論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中國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高舉武裝斗爭旗幟。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開創,正是將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群眾工作緊密結合,陜甘大地才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一)開展兵運是進行武裝斗爭的初步嘗試
早在1929年4月16日、6月22日,中共中央就兩次給中共陜西臨時省委來信,并作出《陜西問題決議案》。《決議案》指出陜西黨的目前武裝斗爭的工作任務是:加強士兵工作,以爭取廣大的士兵,使之與工農斗爭匯合起來;派人打入農村現有的武裝組織及秘密結社內,爭取下層群眾,領導其參加農村斗爭,漸漸使之變成農民自己的武裝力量。⑥同年四五月間,紅石峽會議上,劉志丹提出“三色”建軍理論,即紅色(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白色(在國民黨軍隊搞兵運工作)、灰色(改造哥老會、土匪)。中共陜西臨時省委按照這一會議精神,派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一批共產黨員,打入陜西、甘肅的國民黨軍隊,“借水養魚”,從事兵運工作。⑦開展兵運工作的目的,就是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發展黨員,組建自己的革命武裝。但是,盡管積極努力,兵運工作仍然屢受挫折,通過“兵運”工作建立革命武裝、創建紅軍的愿望沒有實現。兵運工作是陜西共產黨人開展武裝斗爭的最初嘗試。對此,習仲勛有過客觀評價:“為了勝利地進行武裝斗爭,必須用最大的力量爭取同盟者,分化和孤立敵人,而避免自己陷于孤立。當時,我們曾經和受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西北軍的許多部分有聯絡,有往來。對那些不堅決反對革命運動的地方團隊、幫會勢力,做爭取工作,使他們保持中立。這些工作都很有成效。”⑧
(二)游擊戰爭是開展武裝斗爭的基本戰略
在長期的兵運斗爭實踐中,劉志丹、謝子長等共產黨人對陜甘邊區革命斗爭形勢越來越了解,也更加清楚如何發揮陜甘邊區自身優勢,開展武裝斗爭。這就是要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開展游擊戰爭。劉志丹認為應該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三不管的地方,各種地方勢力有矛盾的地方,去建立游擊區,開展游擊戰爭,逐步發展成根據地。通過利用陜甘地形開展游擊戰爭,根據地就發展起來了。在陳家坡會議上,在對此前紅二十六軍南下失敗的教訓中,實事求是提出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積小勝為大勝”的游擊戰略戰術,這是共產黨人根據實際、運用游擊戰術的體現,表現出政治上的成熟與獨創。周恩來高度評價陳家坡會議的作用與陜甘游擊戰爭戰術原則。“你們根據實際情況,打小仗不打大仗,積小勝為大勝。這就很好啊!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就推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不和強大的敵人硬拼,發展起來了。”
(三)創建紅軍是武裝斗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就必須進行武裝斗爭。“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⑨在經過大小70多次起義、兵變的失敗后,陜西共產黨人也逐漸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這也正如劉志丹在總結起義經驗教訓時指出的:“搞武裝斗爭非靠山不可。應當先建立組織,積蓄力量,進而武裝起來,打擊敵人。”“槍桿子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現成的辦法,是把各種民間的武裝和敵人的武裝變成革命的武裝。”⑩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陜甘邊游擊隊的工作及創造陜甘邊蘇區的決議》。指出,“首先應從現在的游擊隊中選拔中堅的有力的隊伍,編成經常的正式紅軍,這是毫不能延緩的最迫切任務”。根據這一決議要求,1932年12月24日,陜甘游擊隊在宜君縣轉角鎮進行整編,改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紅二十六軍是陜甘邊唯一一支正規紅軍,擔負起了創建照金蘇區的重任。
三、黨的建設,成為“兩點一存”的根本保證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幼年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擊敗強大的敵人,就在于始終重視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碩果僅存”,原因就在于此。
(一)堅定理想信念,思想建黨促黨性
眾所周知,土地革命時期陜甘革命鮮明的特征就是敵我力量極為懸殊,斗爭異常殘酷。面對殘酷的斗爭,共產黨人不怕犧牲、百折不撓、愈挫愈奮。“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他們堅守信仰初心的最好印證,劉志丹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之時,就堅定地表示:“入黨就是要為自己的信仰奮斗到底。作為一個人來說,奮斗到底,就是奮斗到死。”謝子長在入黨宣誓時激動地說:“我把一切都交給黨了,我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習仲勛回憶說:“那時沒有最大的犧牲決心,是不能夠在國民黨軍隊中做兵運工作的……不管多么辛苦,就是下決心要革命。”在敵人屠刀面前,王泰吉大義凜然:“這頭顱任你割斷,這肉體任你踐踏,一切聽自然。”李妙齋立下“不推翻這個貧富不公的世道我誓不還家”的誓言。正是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者這種不怕犧牲、頑強拼搏、堅信革命最終會走向勝利的堅定信念支撐下,西北革命星火延綿,革命中心由照金轉至南梁、由南梁轉至洛河川、瓦窯堡,最終陜甘邊和陜北連成一片,形成了面積3萬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的鞏固的陜甘革命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
(二)筑牢基層堡壘,組織強黨保政權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后,十分重視組織建設。1933年3月8日,中共陜甘邊特別委員會在照金兔兒梁成立,隸屬于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中共陜甘邊特別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在陜甘邊的最高領導機關。
加強組織建設,就是要擴大黨的組織,純潔黨的隊伍。1932年時,陜甘紅軍游擊隊就選定在群眾和地理條件比較好的芋園村開展黨建工作。據記載,“李妙齋在韓天成家,白天與群眾一起上地干活,了解各種情況,晚上走家串戶,秘密宣傳革命。在群眾覺悟提高的基礎上,李妙齋開始建立黨組織,他發展了鄧允乾、鄧克勤、王金海、韓天成、潘世珍等人入黨,成立黨支部”。芋園黨組織成立后,積極將黨員數量和黨組織發展到周圍村莊。邊區特委還注重照金周邊地區黨組織的發展。這些基層黨組織均由陜甘邊特委領導。
(三)錘煉優良作風,紀律建設倡廉潔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毛澤東概括的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十分注意加強其作風建設,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照金秀房溝一個劉氏老太太就曾經回憶,“紅軍剛到秀房溝時,大伙都以為又是梁子(土匪)來了,都嚇得躲到山里去了。過了幾天,紅軍走了,我回到家,就看見一鍋攪團吃完了,一缸酸菜也被吃沒了,但罐罐里的雞蛋還在,一個也沒少,紅軍戰士還在桌子上放著錢,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隊伍”。這就是優良的作風。懲治貪官污吏,被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列為頭等大事。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帶頭執行工作人員供給制度,當時從吃飯穿衣到公文草擬所需的筆墨紙張等用品,均由財政委員統一計劃,統一籌辦,按每個人的最低需要發放,形成“以艱苦為榮”的良好作風。南梁蘇維埃政府還制定了這樣一個法令:凡一切黨軍干部,如有貪污5元以上者撤職,貪污10元錢以上者執行槍決。有了這條法令后,陜甘邊根據地工作人員中沒有發生過任何貪污案件。
歷史已經證明,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正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共同作用的結果。今天,要開創統戰工作新局面,就是要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各方力量匯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上來;要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就是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要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更加注重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現實依據、內在邏輯、實踐導向,從陜甘邊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中,汲取全面從嚴治黨的養分。
[注釋]
①⑩劉力貞,張光編.紀念劉志丹(內部資料).1998年版:198.
②習仲勛.群眾領袖 民族英雄.人民日報,1979-10-16.
③④馬錫五.1930—1932年的革命活動[M]//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延安地委黨史研究室編.劉志丹.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24-325.
⑤習仲勛.難忘的教誨——紀念劉志丹同志九十誕辰.人民日報,1993-10-24.
⑥陳永恭,秦生著.西北革命根據地創建史[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133-134.
⑦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劉志丹紀念文集》,第622頁.
⑧《習仲勛文選》編輯委員會編.習仲勛文選[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165.
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