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蓮
摘 要:計量單位是貫穿小學數學始終的重要內容,對小學生思維發展、實際應用等能力的培養助益良多。而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計量單位作為約定俗成的名稱和符號,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下面的內容即從實物感知,建構表象;合理參照,深度理解;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注重方法,系統學習等四個方面進行計量單位教學策略的探索,以期達到突破教學瓶頸、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計量單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2-0142-03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easured Units Commonly Used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WANG Yulian (The Fourth Primary School of Jingtai County,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unit of measur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it is of great help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ies. In practice, the unit of measurement, as a conventional name and symbo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straction and generality. It is difficult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easurement units from four aspects: physical perception, construction of appearance; reasonable reference, in-depth understand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focus on methods, and systematic lear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Unit of measuremen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trategy
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階段,常用的計量單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有秒、分、時等時間單位,還有面積單位、體積單位、質量單位等,都是需要小學生清晰理解、重點掌握的基礎知識。小學數學教師要立足學情,分析教學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升計量單位的教學效率。
1.實物感知、建構表象,形成直觀性量感認識
計量單位的表象和內涵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必須掌握的重點知識。小學生偏于感性、更重直觀,想要真正明白計量單位的實際意義有些困難,因此教師要從實物感知出發,通過直接觀察、觸摸、對比等方式來建構計量單位表象,以期形成直觀性的量感認識。
首先,分析計量單位,找到對應的典型性生活實物。每一種計量單位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比較合適的表征對象,也可稱之為典型性實物,這恰是認識、理解計量單位的最佳載體,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分解剖析計量單位,對其內涵特點形成透徹認識。另一方面要在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中尋找能夠形象表現計量單位的典型性實物,如面積單位的表征對象可以是數學書的封面,長度單位的表征對象可以是一個拳頭,時間單位的表征對象可以是學生眨眨眼等。這些實物都非常直觀形象,也易于學生接受,能夠為學生迅速建立實物與計量單位之間的客觀聯系奠定基礎。
其次,觀察對比實物,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生成表征。實物觀察是直觀認識計量單位的第一步:拿出一段繩子,請同學們先看一看,觀察繩子的外部特征,很快就有學生把繩子與線段聯系起來,然后再通過量一量得知這段繩子的長度有1厘米,進而使學生對1厘米這個長度單位形成了直觀認識;實物對比則是深刻理解計量單位的第二步:將一段1厘米繩子和長寬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放在一起對比,大家發現長度單位1厘米是一個線段,面積范圍1平方厘米則表示了一個平面,在兩兩對比中自然生成了符號表征,印象深刻、很難混淆。
最后,深入思考內涵,通過直觀性量感認識建構表象。在觀察對比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結合大量直觀性量感認識建構計量單位表象,理解計量單位的內涵并用數學化邏輯語言進行表達,實現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以面積單位教學為例,教師可同時出示兩個正方形:一個是邊長2厘米的4個正方形組成的,另一個是邊長1厘米的9個正方形組成的,請同學們比較大小并說一說對面積單位的理解。學生先是自己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對面積單位的表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真正認識到“物體所占平面圖形的大小”即為面積單位。
2.合理參照、深度理解,積淀貼合性量感經驗
選取合理適宜的參照物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重要策略。鑒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他們腦海中留存的計量單位表象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一旦實物長期不出現在視野里,他們對計量單位的認識就有可能出現偏差或模糊,比如,不確定1厘米到底有多長、1千克到底有多重等,從而影響計量單位的學習。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都會選取一個適宜的參照物,使其成為計量單位教學的“拐杖”,幫助學生更輕松地理解計量單位,積淀更多量感經驗,建立更穩定、更鮮明的表象。
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1厘米到底是多長呢?有尺子時可以用尺子量,沒有尺子怎么辦?教師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大拇指,一般來說,大拇指的寬度與1厘米的長度差不多,可用拇指寬度為參照物來計算1厘米,1分米則是把手伸開一拃長的距離,1米差不多是課桌的長度。這里的大拇指、手、課桌就是教師選定的參照物。如此當需要小學生進行估算時,他們就會快速想起參照物的表象,甚至能夠利用參照物進行實地測量、估算,并且得出較為準確的答案。參照物用得多、用得熟練了,自然而然會積淀深厚的量感經驗,提升自身計量單位的量感認知。
參照物的選取要科學、合理,具體要遵守三個原則:一是熟悉性,即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或日常所見中選取參照物,既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讓他們不陌生,又要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計量單位,如對于1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可用的參照物不少,手指寬度、訂書釘、硬幣等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避免用木條、小棒等辨識度不高的物品;二是關聯性,即參照物與所教計量單位要有緊密關聯,不能將沒有任何關系的兩者生拉硬拽、牽強附會,以免造成學生的認知混亂,如學習時間單位時可引入紅綠燈為參照物、學習體積單位時可選擇小木塊為參照物,而不需要小圓球、秒表等;三是易操作性,即參照物要方便帶進課堂、方便學生的動手操作,最好是拿來就能用,不需要費心準備、精心設計等,如1厘米的參照物訂書釘、硬幣等都是如此。
3.實踐體驗、拓展延伸,倡導可操作性生活應用
第一,設計多種課堂體驗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過程而加深理解。愛玩愛鬧是兒童的天性,據此設計游戲、扮演等教學環節,特別是計量單位相關的體驗活動,能夠帶領學生全情投入概念理解、推導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時間單位的1分鐘是多長時間呢?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小游戲:①擊鼓傳花,即隨著音樂將小紅花依次傳遞,在一分鐘的時間內看看小紅花能傳遞多遠,鼓聲咚咚,學生的心也隨之沸騰,1分鐘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同學們覺得1分鐘很短;②木頭人,即在1分鐘時間內不許動、不許說話、不許笑,全班同學靜靜地坐在座位上,不管是頭、肩、臉部表情還是手腳都不能動,否則就要重新開始,對于小學生來說,這1分鐘則顯得十分漫長。通過這兩個游戲體驗,學生親自體驗了1分鐘的長度,對分、秒等時間單位有了深刻認識,對時間單位的概念、換算等大有助益。
第二,組織有效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拓展延伸中提升認知。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消化吸收等“再創造”,才能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中“活”的元素,偏重于意識領域的計量單位教學更是如此。而課外實踐活動則是知識“再創造”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計量單位表象,不斷感受計量單位內涵,最終熟能生巧,達到熟練運用的教學目的。以長度單位教學為例,當學生學習米、千米后,教師可設計一道實踐題:請大家估算一下你家到學校的距離。很多同學皺起來眉頭,這該怎么量?。恳矝]有這樣長的繩子啊,就算有繩子,也沒辦法測量吧!后來經過小組討論,學生們提出了兩種方法:①步測,即先測量自己一步的長度,再計算從家到學??偣沧叨嗌俨?,用步數乘以一步的長度就能估算出家到學校的距離;②分測,即先測量一分鐘內勻速走了多少路程,再計算從家到學??偣残枰嗌俜昼姡靡环昼娮叩穆烦坛艘钥偣灿脮r數就能估算出家到學校的距離。
4.注重方法、系統學習,完善整體性知識結構
計量單位教學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而是貫穿小學階段始終,因此教師特別要重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性學習,將不同單位的知識逐漸填充到“知識樹”上,在不斷內化、不斷完善中形成整體性知識結構。
第一,開展階梯式學習,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所謂階梯式學習,即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一步步深入地學習,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計量單位知識結構,是常規化學習方式之一。例如,學習長度單位時,先要學習厘米、分米、米,再學習千米,在橫向維度構建了層層遞進的學習階梯,相似的還有時間單位的秒、分、時,重量單位的克、千克、噸等。除此之外,還有縱向維度的知識階梯,如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米、平方米、立方米等。在這樣階梯式上升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要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抓住重難點循循善誘,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
第二,開展比較式學習,幫助學生多角度認知計量單位。所謂比較式學習,就是將相同類別的單位集中起來,比較其中的異同點,從不同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計量單位。如在長度單位的橫向比較中,厘米、分米、米、千米的相同點在哪里?它們都表示物體的一段長度,只是在長度上有所區別、大小不同,分別應用在不同物體、不同場合中;在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的縱向比較中,厘米表示的是線段的長度,平方厘米表示的是一個平面的面積,立方厘米表示的是物體的立體容積,三者分別代表了不同呈現形態的單位,學生明白了其中的區別,也就能更深刻地認知計量單位。
第三,開展貫穿式學習,幫助學生系統性學習計量單位。所謂貫穿式學習,即抓住一點線索向兩頭延伸,沿著計量單位的共通之處進行探究挖掘,系統化、結構化地學習。不管是長度單位還是重量單位,同類別單位之間的換算有個共通支持,即從小的單位向上換算為大的單位,要除以進率,如從厘米換算為分米,則要除以10,從厘米換算為米,則要除以100,而從大的單位向下換算為小的單位,要乘以進率,如從米換算為分米,要乘以10,從米換算為厘米,要乘以100??梢哉f,每種計量單位的換算都要用到此種方法,借此一點就可以進行線索貫穿式學習,形成清晰的量感經驗,進而穩步提升計量單位的教學質量。
5.明確主體、探索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階段學生無論是在思維方面還是意識方面都不健全,所以,數學教師在進行計量單位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這樣才能保證無論學生面對任何題型的數學題都能夠正確解答。在以往的小學課堂中,教師不能從根本上明確小學生才是教學主體,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由圍繞自己開展教學活動轉變為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達到最佳的計量單位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要計量單位的基礎知識以后,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時間,如果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停留在理論上,那么其學習探索性和實踐性就會極大程度降低,甚至不具備實際應用素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活動,用學過的測量知識、計量單位去量一量教室內、校園內學生感興趣的物體,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這種方式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索去了解身邊的數學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探索思維與探索意識。
6.巧用問題、拓展學習,培養學生拓展思維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計量單位包括千米、米、分米、厘米等,但是真正的計量單位除了這些還有很多,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學生展開拓展教學,激發學生對計量單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有趣之處。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片樹葉,當引導學生學習完計量單位的基礎知識以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有誰能夠測量一下樹葉的厚度?當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學生可能會躍躍欲試,但是經過實際測量可以發現,樹葉的厚度要小于一厘米,這該怎么測量呢?從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思維,學生就會非常想知道樹葉的具體厚度到底怎么測量。這是教師就可以引出計量單位中最小的并不是厘米,比厘米小的單位還有毫米、納米等。這就在極大程度上加強了計量單位教學的深度,增加了學生的數學視野,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奇妙之處,原來還有比厘米更小的計量單位,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小學數學常用計量單位教學雖然有實物感知、合理參照、實踐體驗、縱橫對比等多種方法,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等隨時變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師要不斷探索新方法、認真教授,學生要積極主動、認真學習,才能將計量單位教學質量推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王海風. 小學數學“計量單位”的教學策略[J].數學大世界,2018(05).
[2]竇平.淺談大計量單位教學策略——以《噸的認識》一課為例[J].教育視界,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