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 翟鳳艷 霍云鳳 王洪亮 吳艷兵
[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探索和嘗試,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和政治認同感,充分詮釋高校在發揮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作用。植物保護技術是一門闡述植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的應用科學,挖掘該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效融入課程中,是本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本課程旨在通過挖掘課程涉及的愛國熱情、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感、工匠精神及環境保護意識等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效融入課程講授之中,進一步提高課程的協調育人效果,并為其他思政課程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3-0046-04
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傳授知識及答疑解惑作為教師的主要職責。當前,國家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門課程當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進一步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學目標[1]。早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我們“要打造教育強國,真正意義是做到立德樹人”。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2]。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所授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切實提升課程的育人效果,這對進一步實現課程思政的“鑄魂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南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我?!保┦且凰员究平逃秊橹鳌⒀芯可逃秊檩o,以農業相關專業為優勢學科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以“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為校訓,校訓既體現了學校廣大師生十分注重思想道德修養,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現代文明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又體現了學校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符合當前國家號召高校要以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目標的要求。為此,在此背景下開展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思政課程的建設,對深入踐行高等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及培養符合當前國家發展需求的畢業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植物保護技術課程背景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植物保護技術既是當前確保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證,又是確保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的植物保護技術學習,并將最新、最成熟、最有效的技術及時、準確、有效地傳授到農業生產一線對確保農作物的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當前農業工作者所必備的素質[3]。2020年3月,《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頒布為保障我國糧食以及農產品的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依據?!稐l例》鼓勵在生產實踐中推行專業化防控、綠色防控,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各參與單位和個人在防控過程中的責任[4]?!稐l例》的頒布和實施不僅顯著提升了我國現代植物保護的治理能力和社會認知度,而且開啟了我國植物保護工作的新紀元。同時,這也對當前農業工作者尤其是在生產一線開展農業技術工作的植物保護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的現代化建設需要農業院校培養出更多的適應當前農業發展新形勢的專業技術人才,讓這些人才肩負起扎根農業科學研究或農業生產一線的使命,切切實實地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我校作為以農業為優勢學科、以農學專業為學校老牌專業的高等農業院校,培養道德修養高尚、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生產實踐能力過硬的農業專門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最基本要求?;诋斍靶蝿荩陂_展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深入開展農業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課程的建立,對進一步培養“愛農、知農、懂農”,且道德修養高尚、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生產實踐能力過硬的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顯得尤為重要。
植物保護技術是我校農學及種子科學等植物生產類專業的基礎課和必修課,是一門闡述植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的應用科學。本課程采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內容由植物病理學基礎和農業昆蟲學基礎知識兩部分構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植物保護的基本理論,掌握植物病理學和昆蟲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蟲害的診斷方法、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同時本課程要求學生認識植物保護在農業高產、穩產、優質栽培中的重要作用,能用經濟學觀點、生態學觀點及環保觀點分析每一項防治措施。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的開展,能顯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開展農作物病害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學生積極參與作物植物保護工作的熱情,并為今后從事農業相關工作,尤其是農業生產一線的植物保護工作奠定理論基礎。為此,在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該課程的思政元素,積極發揮課程思政的功能,切實助力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與國內其他高校遇到的基本情況一樣,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也是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難點是將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與所教授的專業知識有機地融合起來[5]。本課程是教學團隊成員在多年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調研和總結,共同對本課程思政元素展開挖掘,并試圖將其進一步與理論知識進行充分融合,以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經過研究、匯總與實踐,本課程主要挖掘了如下思政要點。
(一)激發學生的“學農”熱情,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受傳統思想與思維模式的影響,農業及農業技術工作者曾經被認為是落后和貧窮的象征。同時,一部分人認為有些農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層次較低、選擇面較窄,導致近年來一些農業類專業招生困難,部分農業類專業學生剛入學時普遍存在“親農愛農”意識淡薄、對專業的認同度較低、專業熱情較為缺乏等現象[6]。此現象與當前高等農業院校培育道德修養高尚、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生產實踐能力過硬的“愛農、知農、懂農”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教學目標不一致。為此,在專業課講授過程中,適時地開展針對課程知識點的思政教育十分必要。本研究試圖挖掘以植物保護技術為代表的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適時地引入相關的思政元素踐行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培養“愛農、知農、懂農”的后備農業科技工作者。
緒論是吸引學生積極開展本課程學習的重要章節。在緒論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用圖片及數據來充分展示“愛爾蘭饑饉”“孟加拉饑荒”及“非洲蝗災”等與植物保護直接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充分闡明有害生物,尤其是農業有害生物對人類的危害及其對整個人類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針對農業有害生物來科學地開展植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這樣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提升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熱情,為學生畢業后積極開展農業相關工作儲備豐富的專業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體現在科學工作者身上的一種最基本的精神狀態,是開展好科學研究的基礎。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以求實和創新為核心訴求,是實現可能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結合[7]。
在植物保護技術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必要。經過教學團隊的實踐,我們一致認為在本課程講授過程中,可以通過搜集國內知名植物保護專家(朱有勇院士、陳劍平院士、吳孔明院士、宋寶安院士、康振生院士、周明國教授、陳萬權研究員等)的先進事跡以及媒體報道資料,并將其發放到超星學習通、班級微信群或QQ群中供學生學習,在講授相關知識點時適時引入相關事跡作為案例進行講解,讓學生領略專家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任勞任怨、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科學精神,培育農業青年人才“立志為農”的科研情懷,進一步激發農業青年學子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的興趣。同時,將以康振生院士和陳萬權研究員為主的兩個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的田間實地調研和反復的實驗論證,總結出我國小麥條銹病的越夏規律,相關科研成果最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實例,穿插在講解病害循環知識這一環節[8],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植保工作者對待科學研究迎難而上、不畏艱險、實事求是、積極追求真理的態度。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同樣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當講到“有害生物化學防治”時,我們可以將南京農業大學周明國教授團隊結合當前小麥赤霉病對常用殺菌劑產生嚴重抗藥性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開發出了防治小麥赤霉病特異性的殺菌劑——氰烯菌酯,并通過在黃淮小麥主產區開展“聯防聯控”的策略將其應用到小麥赤霉病的防控中,有效控制了小麥赤霉病在我國主要小麥產區的發生和擴散,確保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有效保障了我國小麥的安全生產,因成果顯著、意義重大,其最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例子來闡釋創新及創新實踐的重要性,激發廣大青年學生不僅要具有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而且要十分注重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
此外,在“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章節中,我們可以通過當前生產上引入“無人機”區域性防控農業有害生物的案例,進一步詮釋創新的意義和實踐價值,并通過比較在農業有害生物防控過程中,由傳統的“人工背負噴霧器噴霧”,到“田間拖拉機噴霧”,再到“無人機噴霧”的防控技術的變革,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創新可以“解放生產力”,創新實踐尤其是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實踐在農業生產一線大有可為。
(四)追求卓越,詮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標識,更是時代強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當前形勢下,農業領域的工作者更需要弘揚工匠精神。在講到昆蟲分類章節時,可以與我校植保系的李衛海教授開展昆蟲分類研究的鮮活事跡相結合起來。李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利用假期帶領研究團隊踏遍太行山的角角落落,踏踏實實地開展昆蟲學分類研究,經過數十載的潛心科研,已明確了襀翅目類昆蟲在我國的特征、特點和分布范圍,開創了襀翅目類昆蟲研究領域的先河,先后在國際知名昆蟲學分類雜志Zootaxa上發表論文100余篇,讓襀翅目類昆蟲研究屹立于世界昆蟲學分類領域的前列。李教授及其團隊孜孜不倦、勇于創新、數十年如一日悉心地開展昆蟲學研究的鮮活實例很好地體現了我校及我國植保工作者如何熱愛植保事業、積極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工匠精神。
此外,近年來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團隊及四川農業大學陳學偉教授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分別在國際頂級雜志Science和Cell上發表,這為我國馬鈴薯、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重要病害的綠色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努力方向。這些相關成果體現了以王源超教授及陳學偉教授團隊為代表的我國植保工作者“愿坐冷板凳”、潛心科研、追求卓越的品質,為引領我國主要農作物病害綠色防控的新策略,帶動我國植保學科的前沿研究在國際上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對待科學研究的這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態度,同樣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可以通過挖掘和列舉這部分的思政元素,并通過這些“身邊事”以及“有血有肉”的事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明白以植保工作者為代表的廣大農業工作者在新形勢下是可以有大作為的,并號召大家要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在校期間用豐富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已,積極追求卓越,在后期的工作中通過和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來詮釋和踐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五)秉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們全人類需要共同為之奮斗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講授“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章節時,我們可以結合我國由“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物保護方針,到“公共植保、綠色植保”,再到“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畹淖兓?,來進一步闡釋我國在作物有害生物管理意識上的轉變,在有害生物防控過程中,要更加重視人、自然和環境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教育學生在生活及有害生物防控過程中尊重自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注重生態文明,切實踐行當前我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策略,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外,當前在農業有害生物防控過程中,我國對重要作物病蟲害采取了“聯防聯控”“跨區域聯合作戰”的有害生物防控策略。該策略通過在小麥赤霉病、銹病、稻瘟病及草地貪夜蛾等重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中得到成功的實踐,有效減少了上述有害生物對農作物的危害,保障了農作物的安全生產,有效保障了我國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滿足了國民對農產品的正常需求。這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優越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熱情。
三、小結與展望
植物保護技術是一門以闡述植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為主的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科學,也是我校農學等植物生產類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該課程覆蓋面廣,基本涉及全部農業生產類專業的學生。在當前的新形勢和新背景下,開展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思政課程的建設工作,對激發學生的“學農”熱情,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農業科學研究和有目的地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開展植物保護技術防控有害生物的熱情,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有重要的意義。號召學生積極追求卓越,努力詮釋工匠精神,在秉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對實現當前農業高等院校努力培養道德修養高尚、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生產實踐能力過硬,以及“愛農、知農、懂農”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教學目標具有現實意義。但由于課程尚處于建設階段,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思政元素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且已挖掘的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銜接還需要進一步磨合。筆者相信,經過3~5年的建設,本課程將會建設成為一門優秀的農業類專業思政課程,課程在踐行我?!俺绲律心埽泻弦弧毙S柕耐瑫r,還能擔負起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此外,我們堅信通過植物保護技術思政課程的開展與實踐,能達到專業知識和思政教學協同育人的效果,培養出一批道德修養高尚、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生產實踐能力過硬,“有農業情懷、有責任擔當”“愛農、知農、懂農”“愿意扎根基層”的現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及保障糧食作物的豐產豐收做出重要的貢獻。
[ 參 考 文 獻 ]
[1] 徐淑艷,姜凱譯,陳春晟.農林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0(4):269-271.
[2]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旗幟,2019(4):5-7.
[3] 魯繼紅,湯軍,肖新華.思政教育在高職《植物保護技術》教學中的探索[J].吉林農業,2019(21):85-86.
[4]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J].種業導刊,2020(3):10-13.
[5] 詹忠根.高職理工類課程思政資源的開發與實施要領[J].職教通訊,2018(20):29-34.
[6] 王玉辭.農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研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0(3):118-122.
[7] 劉大椿.論科學精神[J].求是,2019(9):61-67.
[8] 王海光.在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J].大學教育,2019(3):96-9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