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得新媒體越來越廣泛走進大眾的生活。毫不夸張地說,一部手機,只要連接網絡,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可辦天下事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新科技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為電視節目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傳統的電視節目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下的時代發展,其變革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傳統電視節目的發展瓶頸,對其未來的創新方向提出了建議,旨在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節目;發展瓶頸;創新方向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于傳統電視節目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而新形勢下,電視節目只有轉型、變革,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占據一席之地。
一、傳統電視節目的發展瓶頸
一是內容質量有待提高。新媒體的大力發展使得國內外一些短視頻更多走進人們的視野,傳統的只能守著電視看節目的時代已經過去,眾多電視節目不得不向短視頻所體現的流行化、快餐化方向發展靠攏,使得電視節目內容眾多、繁雜但缺乏內在的文化內涵[1]。一些夸大事實、嘩眾取寵的節目頻頻出現,嚴重脫離了觀眾的審美需求,缺乏社會價值,更何談文化意義與正面導向。
二是傳播途徑有待拓展。電視節目的播放,其背后凝結著眾多創作者、組織者、策劃者的心血,一檔節目的制作需要時間,而當下新媒體的沖擊使得一些具有時效性的新聞喪失了競爭力,其傳播途徑大大弱化了[2]。
三是受眾范圍有待擴大。當下,從小學生開始幾乎人人擁有一部甚至多部手機,而網絡無線幾乎覆蓋每個角落,很多人,尤其年輕人越來越習慣于從網絡觀看視頻、獲取新聞,傳統的電視節目無人問津,甚至出現嚴重“老齡化”的傾向[3]。
二、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策劃的創新方向
一要深入挖掘節目內容。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普羅大眾對于信息的接受和了解越來越廣泛,審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人們的自主意識在不斷增強。電視節目策劃人應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增強自身文化底蘊,積極改變傳統的策劃思維模式,深入挖掘節目內容的多個維度[4],例如對于一個社會熱點,既要看到其客觀現實,又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情感關懷,只有有溫度、有深度的節目才能深入人心,博人眼球。當然節目內容的豐富不能一味只滿足觀眾的口味、需求,只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還應當堅持正確的、積極的價值導向,時刻謹記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和擔當[5]。例如《中國詩詞大會》,此檔節目填補了市場對于傳統詩詞文化的空白,寓教于樂,使得看似高遠的“陽春白雪”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準確抓住了當下傳統文化大熱的熱潮,定位精準,受眾廣泛,從中小學生到耄耋老人,無一不是該檔節目的熱衷者。既使得該節目在眾多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保證了收視率,實現了經濟利益,又滿足了大眾的文化需求,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了整個品牌的競爭力。
二要創新節目形式。無論是節目報道形式還是節目本身的播放、錄制形式都應當跳出傳統思維,摒棄因循守舊的觀念,要敢于、善于創新。新聞報道不再局限于過去有一說一,單一錄制的形式,轉而應與現當代新興技術相結合,例如將AR技術引進一些新聞報道類節目,為原本單一枯燥的新聞注入活力,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增強了觀感體驗。同時在節目錄制中要善于利用燈光、音樂、音響等設備,制造懸念,烘托或憂傷、或緊張、或歡快的情緒和氛圍,緊抓觀眾的心,保持其持續觀看的興趣。另外,要注重碎片化的傳播,可以制作一些小視頻、短新聞,與當下流行的抖音、微信等新的傳播形式相結合,注冊公眾號、視頻號,第一時間發布最新時事熱點,或選取節目的精彩片段進行預告播放等,觀眾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和興趣點擊自己喜聞樂見的內容,打破了時間、地域及傳統僅限于通過電視觀看的形式。此外,還可以根據當下的社會環境來創新策劃方案。例如疫情肆虐的今天,很多明星通過抖音直播等方式開演唱會。既滿足了觀眾的視聽需求,又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三要注重品牌的打造及一些衍生品的創作。品牌的打造是一檔電視節目區別于其他電視節目,體現其個體化差異性,使得其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保障。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必然注重其品牌的創造[6]。新媒體時代下,電視節目策劃者必須創新思維模式,結合國內外新形勢、潮流,以極快速度完成轉型、發展,打造具有品牌效應、品牌優勢的獨有的電視節目,并利用品牌優勢及時擴大傳播效應,創作出圖書、音響制品、宣傳冊等一系列衍生品,強化人們的思維意識,引發受眾對于節目多維度的思考和認同。例如北京電視臺推出的《上新了故宮》這一檔文化綜藝類節目,為廣大受眾傳播故宮文化的同時,也在每期都推出一個衍生品,該類衍生品一經推出,廣受大眾推崇,鮮明的古文化元素與品牌的宣傳、舞美、字幕等呼應,為傳統的中國文化注入了年輕的血液,使故宮文化品牌與受眾產生了更多鏈接,更容易引發受眾共鳴,也在客觀上提高了經濟效益,擴大了該節目品牌的文化傳播力。
所謂“不破不立”,雖然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所遭受的沖擊顯而易見,但是只要電視節目策劃人擺正心態,積極行動,致力于深耕細作,結合當下時代與社會發展的主流,與受眾的文化需求、審美特點,實現不斷創新與發展,相信電視節目一定可以永葆競爭力,持續獲得觀眾的青睞!
參考文獻
[1]王大勇. 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節目策劃研究[J]. 科技傳播, 2014, 000(014):38-39.
[2]佟悅.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策劃[J]. 新聞傳播, 2015, No.269(20):35.
[3]林靜. 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策劃編輯創新[J]. 電視指南, 2017(22).
[4]舒泊寧. 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電視節目策劃的轉型與變革[J]. 新聞傳播, 2015, No.272(23):78-78.
[5]夏宏偉.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節目策劃與編導創新[J]. 記者搖籃, 2019, 000(008):10-11.
[6]范穎. 新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策劃的創新探討[J]. 西部廣播電視, 2019, 000(024):45-46.
作者簡介:馬靜(1985.4-),女,云南大理人,三級文學編輯,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