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后續寫作為新興的寫作題型,融文本、思維與語言為一體,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有著獨特優勢。本文結合案例闡述在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教學策略,即運用問題鏈培養邏輯性思維,開展角色扮演或思維導圖繪制活動培養創新性思維,組織寫后評價或開放性討論培養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思維品質;讀后續寫;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盧藝,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
一、引言
思維品質是個體在思維活動方面的能力與智力表現,其本質是思維的個性特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把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并定義其為“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新課標對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提出了具體目標: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思想觀點,創造性地表達觀點,具備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葛炳芳認為,“學思結合”是當今教育界的共識,思維、語言和內容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在關注學生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應把思維品質培養貫穿于各教學階段。
縱觀高考發展趨勢,英語試題更加注重對學生思辨素養的考查,對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讀后續寫題型也逐漸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讀與寫的緊密結合,讀后續寫將語言輸入與輸出整合于同一語境,對“學思結合”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解題時需運用多項高階思維,如批判思考、解讀文本、構思情節,從而保證有效輸出。因此,合理的讀后續寫教學設計對于思維品質培養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二、在讀后續寫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
本文以2021年高考全國I卷的讀后續寫題“A Mother's Day Surprise”為例,探討如何優化讀后續寫教學設計,助力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文章主題為“人與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主題意義是體驗勞動及學會感恩。具體內容是母親節來臨之際,一對雙胞胎計劃為母親做早餐,然而進展并不順利,廚房變得一片狼藉,弟弟被燙傷。續寫部分應為姐弟化解危機,給母親獻上驚喜。
(一)設置問題鏈助力文本解讀,提升邏輯性思維
在思維活動中,邏輯性思維是進行語言分析與理解必不可少的能力,涉及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和抽象概括等。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教師應在寫前階段設置問題鏈指引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為讀后培養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做好鋪墊。鑒于教學設計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問題設計應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向更高階層發展。教師引導學生先對文本脈絡進行梳理、提煉和總結以探究主旨,然后對語篇信息進行捕捉、加工和轉化,以培養其分析、歸納和建構等邏輯性思維。
1.提煉主旨大意,發展抽象概括思維。在深度剖析情節前,教師應布置較低階的思維活動以激發學生思維,再逐步過渡到對思維要求更高的問題。不同于傳統段落式閱讀的問題設計,續寫前的問題應強調文章的整體性,圍繞文本主題,從基本要素和主旨大意等角度設問。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運用思維策略梳理和整合文本內容,提升邏輯性思維。
【教學片段】
Q1:What are the settings and the “surprise”? 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Q2:How was their preparation going?
Q3:Why did they fail at first?
Q4: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設計意圖】
問題1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基本要素,從宏觀上把握主線。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讓學生抽象概括文章的情節發展。學生無法直接從原文中獲取答案,需回溯文本進行整合,這種由整合到抽象概括的過程就是邏輯性思維的過程。問題3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深度,學生結合已有經驗,在分析后提煉答案。問題4鍛煉學生總結主旨大意的歸納能力。
2.挖掘行文線索,培養推理判斷思維。良好的邏輯性思維的表現是:在表達時能抓住關鍵點,所談論內容前后存在關聯性且有論據支撐,所得結論順理成章。因此,指導學生分析和探究語言現象背后的理據及邏輯關系,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有著重要意義。提煉主旨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在邏輯展開推理和判斷,包括對角色品質和暗線的分析。學生調動邏輯性思維,尋找語篇背后的情感態度和寫作目的,構建新的知識關聯,獲得對語篇意義的深層理解。
【教學片段】
Q1:How do the twins'feelings change?
Q2:What qualities can you find in the twins?
Q3:What might the “surprise” symbolize?
Q4: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Q5:Why does the author share the story?
Q6:Will the twins succeed in the end?
【設計意圖】
文章包含兩條線索,明線是情節推進,暗線是雙胞胎的情感變化,兩條線索體現了文本邏輯和內在層次。理清文章脈絡是思維訓練的初級階段,找出暗線涉及更高階的思維能力。在問題1的基礎上,問題2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性格。對于學生較簡單的回答,教師應繼續追問:“Can you find some words or phrases to prove it?”若學生的表述缺乏邏輯性,教師可借此講授邏輯思維方法,帶領其尋找論據支撐觀點。挖掘線索后,問題3指引學生繼續思考文章的主題意義。教師進而提出問題4和5,引導學生聯系個人經驗,推測原文作者寫作目的,為續寫部分的情節構思打下基礎。學生的續寫之所以出現天馬行空的描寫,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忽視了文本或續寫段首句提供的線索,導致后續情節不連貫。教師可設計問題6,培養學生搜集線索和合理預測的習慣。
(二)開展讀后活動助推情節構思,培養創新性思維
續寫是語篇的創造性延展,而情節構思是創新性思維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重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再次挖掘語篇,產生新的思維產品,從而鍛煉其聯想創新能力。為避免學生思維模式固化,教師不宜過多引導。例如,以提問形式指導情節構思不利于發展學生思維,易導致其在獨自處理情節時無從下手。為融合寫作教學與思維發展,教師可開展角色扮演或思維導圖繪制活動,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予其更多的思維發展空間。
1.合作型角色扮演,激發創造思維。由于缺乏創新性思維訓練,情節構思成為一些學生讀后續寫的痛點。為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激發其創造熱情,教師可組織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情景演練,幫助其養成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角色扮演是以文本為基礎又超越文本的語言輸出活動,有助于學生體驗人物情感,進一步感知寫作意圖。同時,角色扮演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其創新性思維。學生通過與他人交流和協商創作,實現思維碰撞,生成新的思維成果。
但角色扮演并不適用于所有續寫主題,因此科學合理地選擇主題才能確保“學思結合”的教學效果,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其中,脫離困境型文章是讀后續寫的常見文本類型,能為角色扮演提供相對真實的情境,例如2021年全國I卷的母親節驚喜和浙江卷的南瓜卡頭事件。在這類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學生主動創造的意愿更為強烈。在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幫助角色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教師可視情況提醒學生在活動中展現細節,必要時增設旁白。
2.繪制思維導圖,激發發散思維。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創造性思維工具,具有形象直觀、層次清晰的特點,因此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并在思維發散過程中產生新想法。通過捕捉和再現發散性思維,思維導圖直觀地呈現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它以某關鍵詞為中心,向外輻射連接相關字詞或想法,幫助學生有序連接分散信息,使構思問題簡單化,并明確續寫思路。
圖1以“A Mother's Day Surprise”為例,展示如何借助思維導圖發散續寫思路。學生在文本分析時已對結局有了大致預測,根據線索得知雙胞胎最終解決了危機,但對于細節描寫感到力不從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記敘文的基本要素為關鍵點,分段落展開聯想:首段可能出現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可能說或做些什么?他們可能有怎樣的情感變化?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利用段首句搭建思維框架,為其提供清晰的續寫思路。學生在頭腦風暴中逐漸充實續寫細節和人物描寫。
(三)搭建反思與互動平臺,發展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可以理解為人們通過思考,對知識的真實性、精確性、性質及價值作出的個人判斷。新課標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即合理質疑觀點,辨析判斷其價值并作出正確評價。在續寫后設置評價環節或開放性互動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
1.續寫成果自評與互評,培養評價思維。在續寫訓練中,“從教師評分到范文分析”的傳統評價模式容易使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思維狀態,阻礙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讀后續寫題通常無固定答案,學生可以有獨特的思路,并根據自身對結局的不同理解,作出不同詮釋。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續寫成果,養成評判的思維習慣。對情節進行評價有助于學生結合自身認知,批判性地吸收他人觀點,從而促進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相長。教師應引導學生先了解讀后續寫各層次的評分標準及內容,為學生開展自評或互評創造必要條件。在評分標準的指導下,學生批判性地自省或評價他人,對續寫內容的邏輯性、連貫性、豐富性以及準確性提出反饋或建議。
2.開放性討論啟發思考,提升判斷思維。不同于續寫前階段圍繞主題而設計的問題鏈,續寫后階段的問題設置可以更加開放,以啟發學生超越文本深入思考。教師可以故事中的某些做法或現象為切入點,讓學生基于自身背景知識和價值觀念進行思辨,并作出價值選擇判斷。開放性問題的答案不唯一,因此能激發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合理質疑,并積極深入思考。雖無標準答案,但教師應提醒學生用事實和理由證明結論,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
以“A Mother's Day Surprise”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以下問題:(1)父親是否應該幫助雙胞胎做好早餐,還是僅給予他們指導?(2)未成年人是否有必要承擔和分享家務?(3)在你心中,什么樣的母親節驚喜是最有價值的?教師先給學生布置獨立思考的任務,再組織組內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觀點。類似的開放性問題屬于價值判斷的問題設計,它具有開放性與啟發性的特點,有助于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學生在反思過程中, 將自我認知、情感及價值自主聯結,從而有效推動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三、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教師應當重視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培養,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思維活動,助力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通過整合讀后續寫的教學設計,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得以加快。在續寫前階段,教師應設計層層遞進且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鏈,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推斷等邏輯性思維。在續寫階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依據文本情境展開角色扮演或繪制思維導圖,在情節構思中鍛煉其創新性思維。在續寫后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基于一定的標準進行自評與互評,或拋出開放性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批判性討論,以實現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智能的突破口[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21-26,3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葛炳芳,印佳歡.課程視域下英語閱讀課堂“學—思—悟”教學思路[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6):1-6.
[4]黃遠振.英語閱讀教學與思維發展[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9.
[5] Linda Elder,Richard Poul. 什么是分析性思維:(英文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6]程曉堂.核心素養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20.
[7]劉儒德.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J].教師教育研究,1996(4):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