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探索與實踐“新藝科”建設中高校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現狀及優化路徑,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深入調研,旨在構建一套集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于一體,適用于服務藝術鄉村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高校舞蹈學專業人才“軟實力”為目標,提升學生服務鄉村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搭建課堂與鄉村藝術的聯動實踐平臺,夯實振興鄉村文藝發展的“硬動能”基石,解決鄉村文藝建設與舞蹈生就業問題,實現高校舞蹈學專業發展與鄉村建設的同頻共振。
關鍵詞:鄉村振興;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
注: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舞蹈學專業從‘軟實力’走向‘硬動能’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213290)研究成果。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舞蹈學科建設困境
(一)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亟待構建
教育是國之大計、國之根基。培養服務于鄉村建設的應用型藝術人才,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自身發展、造福社會、價值體現的重要風向標。鄉村振興,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區域高等教育的對接[1]。從現狀來看,被賦予了時代使命的高校舞蹈學科發展是不太樂觀的。按照傳統培育模式、學科定位、培養目標等構建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校舞蹈學專業對推動鄉村建設發展的意識不夠,無論是學校管理層,還是專業師生,都并未進一步思考舞蹈學專業人才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引領價值及促進作用,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沒有真正打開農村、基層建設的大門,不能快、狠、準地對接當下鄉村藝術建設的需求,導致專業發展面窄、就業導向單一、美育功能擴展不夠等問題的出現,無法滿足鄉村藝術建設對于領頭人的迫切需求。二是藝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需要站在更高層面進行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目前,高校舞蹈教學關于如何服務藝術鄉村建設的內容較少,沒有結合美育來共同探賾學科定位,深化教學改革,體現高校的引領功能,使舞蹈學科的自身發展陷入瓶頸期。這個領域十分缺乏挖掘及探究,在行業市場中的體現更是空白。因此,構建適用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舞蹈學專業人才體系已刻不容緩。
(二)學科體系建設缺乏同頻共建機制
地方高校的舞蹈學科體系建設可以參考專業舞蹈院校的建設方案,在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評價等方面借鑒“舞蹈圈”的行業標桿,例如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這些學校的專業發展方向明確,旨在培養“高、精、尖”人才,其優勢明顯:一是學校招收的生源是通過層層選拔考試錄取的全國最好的舞蹈學專業學生;二是學校的硬件設備充足完善,建有專業大劇場、黑匣子劇場等;三是學校的實踐項目平臺起點高,常常讓學生參加國內頂尖的專業級比賽及大型演出;四是學校的師資團隊聚集全國最優秀的舞蹈教師、舞蹈編導,他們所編著的舞蹈教材、舞蹈作品等,也是按照本校學生的水準制定的;五是學校畢業生首選發達的一線城市就業,面向的崗位多為市重點學校、專業舞團、省市級文化單位。從以上幾點來看,這些學校的學科體系建設與地方高校的舞蹈學專業發展并不符合,二者在培養目標、生源情況、實踐平臺、就業方向等方面都相差甚遠。因此,必須探索符合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高校舞蹈學科體系建設路徑,做到與專業舞蹈院校同頻共建、同向同行。
(三)師資隊伍建設缺乏引領功能
高校舞蹈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滿足時代發展需求,著眼當下鄉村文藝建設的更替和變遷,清晰辨別行業發展方向,對師資建設是否具備藝術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做出翔實的規劃。根據現狀,筆者認為傳統的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再符合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現狀,同樣,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是不符合現狀的。教師就像運動場上的先鋒,是引領者,他們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技藝傳遞,采取“口傳身授”的單一授課方式,以及以學生技能成績為主的評價考核,就會忽略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出現產教不對接、學用不融合等問題,導致鄉村藝術建設嚴重缺乏能匹配的專業人才。這些問題的根源歸結于師資隊伍建設缺乏引領性、前瞻性、時代性,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四)學生植入文化底蘊與服務意識不足
鄉村藝術建設需要的專業人才是具有現代知識、現代思維、現代眼光的優秀青年才俊,不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及文化底蘊,有較強的基層服務意識,能夠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地方高校的舞蹈學科基于其專業特性,在招生時按照專業成績從高到低發放合格證,所以學生只要文化成績達到對應的本科分數線即可錄取。此外,部分中專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小學習舞蹈,對理論知識的儲備量嚴重不足。而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又照搬專業舞蹈院校的培育模式,將專業類課程比例定為70%,直接導致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積淀與認知能力不足。同時,大部分學生不了解新農村建設藍圖,不重視自身缺乏的綜合能力,對投身于農村建設的主觀意愿不強烈,認為到鄉村就是吃苦、受難,忽視了鄉村藝術建設的發展前景和市場需求。
(五)實踐平臺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核心與關鍵在于大批優秀的鄉村人才[2]。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市場發展需求也在革故,高校也要多舉措、多途徑地引導大學生了解振興鄉村戰略部署,積極投身鄉村就業、創業。首先,部分鄉村藝術建設規劃不能與時俱進,沒有深入研究藝術進鄉能為農村帶來什么樣的效益,更有少部分鄉村剛經歷了脫貧攻堅戰略,對文化藝術建設的觀念薄弱,并且其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藝術建設相關設備設施的構建。其次,鄉村建設的藝術版塊不夠系統和具體,在藝術統籌、藝術管理、慶典匯演、舞蹈培訓等方面的實踐平臺不夠完善,并且各地方單位對舉辦此類活動的執行力也有待提高。最后,高校與鄉村建設的合作機制不夠成熟,合作方式不夠新穎,合作內容不夠豐富,同時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的聯動平臺對接不一致,導致學生在策劃組建、人員管理、培訓實施等實踐活動中出現諸多問題,對參與鄉村文藝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舞蹈學專業
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路徑
(一)構建符合鄉村建設的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以筆者所在單位為研究對象,調研同類高校舞蹈學專業發展現狀,進行縱橫對比,結合鄉村振興人才計劃,對舞蹈學專業近兩年人才培養方案的學科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進行篩選、整理、融合、修訂。首先,明確育人要求,細化育人目標,深入梳理專業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打造適用于鄉村振興的高校舞蹈學專業育人理念,抓住舞蹈學專業在鄉村藝術建設中的核心方向,制定符合鄉村藝術建設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盡量縮小專業課程與理論課程的占比差距,在重新設置理論課程時應考慮將其與專業實踐的延展課程相結合。教師授課可以打破常規場地的束縛,采用室外采風、實地調研、田野考察等形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中汲取理論知識、樹立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把握市場需求的大方向。實習項目及實踐環節設置要與鄉村藝術建設息息相關,讓學生能夠在聯動平臺發揮所長、學以致用,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理論知識掌握水平。
(二)教學體系與藝術鄉建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銜接
地方高校應根據鄉村藝術建設對舞蹈學專業人才體系構建的需求,對傳統教學體系進行改革與創新,將其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聯系、有效銜接。可結合專業課程進行新一輪的教學改革,采用“情景設置”“主動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方式,讓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環節,使學生自主完成專業知識的轉化。以“舞蹈劇目”課程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完成整個課程的教學設計。首先可以從紅色精神、鄉村非遺、鄉村民間文化等多個方向思考劇目內容,讓各組對此進行分析并提交方案,最終選取分數最高的組別題目。其次,讓學生按組別對每一段落進行學習,并且各組再相互引領、交流、合作。教師要對每個組別進行指導,而學生也要分別對其他組別進行評價,最終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最后,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本年級的學生集體匯報劇目,并且請三位本專業教師進行現場指導,讓學生從實踐中找出自身不足,及時修正和完善。
(三)提升學生服務鄉村建設的核心素養
教育要緊跟時代,與時俱進,讓學生成為振興鄉村的專業化人才,滿足鄉村藝術建設的人才需求,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育人目標,提升學生內在核心素養,這也是高校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的最終目的。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及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各項實踐活動中啟發學生成為知農愛農的時代新人,并且浸潤式地將愛國情懷植入學生心靈深處,引領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為提升學生的鄉村文化振興意識,使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在畢業后走向一線,投身鄉村振興,教師引領、組織學生采集時事要聞、民俗文化等作為素材,創作以時代先鋒和模范人物的真實事跡、地方傳統文化等主要方向的舞蹈,讓學生在參與編創的過程中感受時代正能量,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由于舞蹈學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亟待加強,教師可結合鄉村振興進一步細化教學設計,在課程執行的過程中,實現專業實踐與理論知識的共融共通,有效將“軟實力”轉化為“硬動能”。
(四)師生共創“課堂+實踐”雙鏈結構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因此高校需要提升師資團隊的育人能力,從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具有個性化、思維性于一體的創新教學模式,更好地增強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及傳導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尋找鄉村建設與專業培養的“觸點”,合理有效地制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探尋具有滲透性、全程性的教學方法,采取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雙鏈模式,提升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其一,依托鄉村振興戰略計劃,部署新一輪的師資團隊建設,從走進基層到實地研修,提升教師的跨界思維、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要對接培育新時代接班人的要求,把樹立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理想標桿作為方向,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其二,舞蹈學科使得教師與學生有著更加密不可分的教學關系[3],所以教師要引領學生,大力推廣“三支一扶”“志愿服務西部”等國家引才引智計劃,使學生向基層一線集聚,并且為學生提供鄉村藝術建設人才需求的相關信息。其三,通過“課堂+實踐”雙聯結構,打造鄉村振興的藝術專業領頭人,使課堂內容延展至課外拓展。教師可帶領學生積極參與鄉村中小學培訓、鄉村文藝匯演、鄉村非遺舞蹈傳承、鄉村舞蹈創作等活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藝術建設的現實需求和舞蹈生就業的市場化需求。
(五)打造校外聯動實踐平臺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將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4]。高校可依托川渝地區鄉村振興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與當地政府合作打造校地共建的合作機制,構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聯動的實踐平臺,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藝術交流中心與鄉村人才平臺。實訓基地可全面開啟文藝匯演、舞蹈培訓、藝術講堂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實踐項目,提升當地居民對藝術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素質,起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舞蹈藝術源于大眾又服務于大眾,還能引領大眾[5]。提取鄉村民俗文化等內容進行加工、提煉、再創造,形成獨有的舞蹈項目,既能打造鄉村文化藝術名片,又能創造本地域獨特的舞蹈項目。
三、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在新時代為農村發展設定的新目標。融合高校美育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深度挖掘“新藝科”建設中高校舞蹈學專業的潛在需求與發展前景,剖析高校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現狀,明確其存在的問題并且探究相應的改革路徑是時代賦予高校的命題。駕乘鄉村振興與高校教育的“雙翼”,構建產教對接、學用融合的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適用于鄉村振興的學科體系和聯動實踐平臺,突破傳統就業導向,提升學生服務基層的意識和投身鄉村藝術建設的領頭精神,將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從而高要求、高目標地實現高校培育應用型舞蹈人才的宗旨與方針,填補藝術類人才在鄉村振興的缺失,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韓嵩,張寶歌.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三個重要向度[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6-91.
[2]劉春桃,柳松.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類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8(6):16-21.
[3]徐瓊.文化傳承背景下高校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分析[J].戲劇之家,2017(20):184.
[4]馬建富.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職業教育機會與應對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5-11.
[5]蔡艷.高等職業教育舞蹈表演專業課程設置問題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3):105-113.
作者簡介:
陳亞芳,重慶文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