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
摘要:書法藝術是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優秀藝術形式,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演變出了不同的書體,受到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愛。在學習書法時,臨摹與創作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表現在:臨摹如同房屋構建的地基,只有掌握了書法的書寫方法,才能為創作提供豐富的養分和靈感,并在臨摹基礎上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在書法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決定著學生書法臨摹與創作的質量,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具有的優勢提升學生臨摹與創作的效果,快速實現書法教學目標。
關鍵詞:書法;臨摹與創作;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引言:
我國書法家米芾曾經發表言論:“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將書法的創作要點充分表達了出來,對書法學習者進行了指引。書法學習與其他藝術學科學習具有相同的特點,應遵循書法自身擁有的法則與規律,而要實現全面掌握書法法則與規律,需要通過臨摹學習的過程[1]。由于當代的學生已經習慣了運用現代書寫工具進行書寫,在學習書法藝術時會因為書寫習慣而很難在臨摹學習與創作中突出書法具有的“內在美”。因此,應在書法臨摹與創作教學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將書法的“內在美”表現出來,除了可以增強學生書法學習興趣外,還能夠顯著提升學生書法臨摹與創作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各類書法
無論哪種學科教學中,第一項目標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書法臨摹與創作教學中更是如此。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各類書法作品,學生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法藝術形式。在隨后的書法臨摹與創作中,讓學生臨摹自己喜愛的書法藝術形式,可以讓學生產生臨摹與創作的積極性,對學生臨摹與創作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2]。
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我國著名書法家米芾、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等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教師應盡可能地展示更多的書法藝術類型,目的是實現每位學生都能夠選出自己喜愛的書法家的作品,激發學生臨摹與創作興趣的同時,也在深入書法臨摹與創作學習中持之以恒不輕言放棄,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書法藝術創作的效果。同時,在書法作品展示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為什么喜愛這一書法藝術作品的理由闡述出來,讓學生積極思考:“如果你是書法家,想要創作出怎樣的書法藝術作品形式呢?”可以通過此類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在后續書法臨摹與創作中,讓學生將自己的思考落實于實踐中,再通過與書法家的作品相對比,挖掘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有效改善,實現不斷提升學生創作質量的目的。
二、捕捉特點——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掌握書法藝術的特點
要實現學生臨摹與書法家創作的書法藝術形式達到一致化,需要學生能夠掌握書法藝術的特點,包括用筆、結字、章法、氣韻四個方面。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學生在臨摹之前先對書法藝術作品進行分析與理解,可以說這一環節是書法臨摹與創作轉換中的基礎內容,也是重點內容。要實現學生能夠有效地分析與理解書法藝術作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書法藝術作品全面、清晰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清晰的賞析并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達到掌握書法藝術特點的目的。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專業書法APP軟件,實現每位學生都能夠熟練運用這一軟件去觀察學習書法作品的藝術特點。比如書法家米芾創作的《三吳帖》,帖中的每一筆畫、結字、章法、氣韻。學生通過書法軟件方大縮小來不斷觀察米芾作品,并通過教師的專業演示,投屏等方法了解書寫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米芾書法作品的表現形式為“齊平”。所謂“齊平”是指每一行字的外形之間的連線可以形成一條或者是若干條的直線,或者是曲線,這種創作方式是為了表現出“秩序感”。同時,在專業書法軟件中,還存在著動態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研讀,并引導學生在學習后進行書法臨摹與創作,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書法水平。
三、分類臨摹——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掌握書法創作要素
在書法教學中會采取分類臨摹的教學方法,目的是促進學生將臨摹中掌握的書法藝術作品要素應用于書法創作中。教師在實施這一策略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輕松集字、組字、擴展字庫、智能篩選等功能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進而通過直觀化欣賞的方式快速掌握學習要素,提升臨摹學習的效果。
以筆者所在的廣東省何仁名師工作室為例,由何仁老師主講的湛江市2022年“互聯網環境下城鄉教育一體化”名師課堂,采用互聯網直播形式,各縣(市)區的美術、書法老師和學生們在線積極參與觀摩學習,并現場分享了《書法智慧課堂--智慧教育環境下的(顏體楷書二)教學案例分析》,詳細地介紹了智慧課堂中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高效運用過程。課前根據“兩段三環六步”的教學模式,對接相應微能力點展開,使用線上智能平臺APP給學生推送微課與學習任務等。課程中學生用軟件集字內容練習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比較碑帖中漢字的筆畫形態、結構的組合方式、章法布局的構成等提高了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書寫模仿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素養。課后進行鞏固測評以及提升總結,完美的展示了信息技術手段助力中國傳統書法教學的過程。
在研討部分何仁老師還特別強調了分類臨摹的重要性。鼓勵我們增強信息技術的內生動力,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字外形訓練”分析同一書法家創作的同一篇書法內容中,同一個字在創作時采用的不同的書寫方式。教師可以利用書法家的作品展示其“筆勢”,或者利用動態視頻的方式將不同的“筆勢”表現出來,進而幫助學生掌握“字形線”的重要性,在臨摹時能夠注重“字形線”的應用;利用多媒體平臺開展“筆法把握訓練”,如直線與弧線、中鋒與側鋒、藏鋒與露鋒、提與按、轉與折等,借助信息技術采取綜合性分析、組合規律的措施,進而幫助學生在臨摹時注重這些因素并提升臨摹效果,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闡釋書法精神,演繹書法的神奇魅力。
結束語:
我國書畫大家張彥遠曾經說過:“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于心手。”教師在引導學生臨摹與創作時應注重學生理解與分析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與理解的過程,達到全面掌握書法藝術特點的效果,體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精妙之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和多樣化功能,讓學生對古代優秀碑帖心追手摹,既能注重技法練習,又能注意藝術體悟,在傳統書法的學習中百尺竿頭更上一層。
參考文獻:
[1]杜戰鋒. 書法臨摹與創作轉換方法之探析[J]. 江蘇教育, 2021(39):3.
[2]周興婷.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書法課堂教學實效性[J]. 讀天下:綜合,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