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麗
摘要:在小學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想要良好實現故事教學法,可以通過為學生們進行組織相關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活動中,在故事中受益良多,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去組織相關活動,要勇于創新對學習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并且要學生們積極樂觀地參與到活動中,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們在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勇于探索,發現新的知識。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
本文闡述了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以識字、拼音、閱讀、口語交際為例,展示了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并提出了針對非故事型題材中故事教學法的應用建議。
一、故事要具有哲理性
故事教學法的目的在于通過一個短小的故事,達到豐富學生的認知,懂得做事的道理,助力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故事就必須具備哲理性,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事做人。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不僅可以將烏鴉是如何一步步將瓶子里的水喝到口里的,還可以引入“烏鴉反哺”的故事,引導學生具備孝心。從烏鴉這一形象身上,學習孝敬、敬老的可貴品質。故事要在特定的場合里發生才能傳達出生動的情節和真實的情感,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置身于故事情境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課文的主題和內涵,落實課堂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秋天》時,教師就可以采集一些秋天的產物,如落葉、玉米等,來導入課堂故事的情境,將實際生活中的秋天景觀和與故事中的秋天聯系起來,讓課程更加秋意盎然,讓學生置身其中更加投入,對“秋天”的內容也會理解得更加透徹。故事的趣味性,符合學生的興趣,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鋪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學《端午粽》的時候,教師可以編排或搜集幾個與端午節、粽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屈原的故事,端午節賽龍舟的風俗等,吸引學生們的興趣。真實性的故事才能夠打動小學生,吸引小學生的關注,因此不可以隨意捏造。比如,在學習《升國旗》的時候,教師可以講關于國旗的故事,例如開國大典上的國旗是經過如何調整,克服怎樣的困難才準時準點升上去的,讓學生對國旗產生的正確認識并建立愛國情感。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故事種類越多樣才能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學習知識的同時,擴展視野,増加=知識儲備。例如在學習《四季》一課時,教師可以選取不同種類的故事,如春季的清明節、夏季的端午節、七夕、上元節,秋季的中秋節,冬季的春節等節日來感受四季在吃穿用行上的不同和景色的變化。也可以向學生講解關于四季的神話傳說,以及關于四季節氣的民間故事,還有冬溫夏清、冬日夏云、春暖花開、落葉知秋等關于四季的成語故事等。
二、故事教學法在語言能力教學中的應用
語文識字教學不能孤立地進行,應創設識字的語言環境。識字的最好方法是能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來學習識字。如《日月水火》的教學中,學習日字,引入“后羿射日”的故事;學習月字,引入播娥奔月的故事;學習“水”字,引入“大禹治水”的故事;學習“火”字,引入“鉆木取火”的故事。我們可以將拼音融入故事中,引導學生趣味學習拼音。如,設計這樣一個故事:清晨的村莊舉行起音樂會,小姑娘在河邊大聲地唱“aaa……”,大公雞聽到了小姑娘的歌聲,也唱了起來:“ooo……”,大公雞的好朋友大白鵝聽到大公雞和女孩子優美的歌聲,也在水中翩翩起舞唱起了:“eee……”。這場音樂會終于熱鬧地開啟了。下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也開始參與這場音樂會吧。通過故事,將拼音串聯,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拼音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在口語交際中應該能夠大膽說話,認真聽話,樂于說話,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因此,可以在口語交際中運用故事教學法。以《小兔運南瓜》為例,讓學生們說一說小兔子能夠用哪些方法把南瓜運回家?然后把這個過程變成一個小小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說清楚編故事的要求,讓學生認識到故事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展、經過、結果等,然后開動學生的腦筋,鍛煉口語交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習更有趣。
三、故事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非故事型題材中的應用建議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對于非故事型題材的課文,似乎不能融入故事教學法,但是我們能夠從它的題目著手,圍繞題目展開故事。例如《秋天》這篇課文,雖然無法直接引入相關的故事,但是可以通過與秋日特色和秋日的節日相關聯,融入“一葉知秋”、“丹楓迎秋”等成語故事,以及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的故事,增進學生對《秋天》的喜愛。在非故事型題材的教學中,不能忽略關鍵詞的重要作用。可以在教學時牢牢抓住關鍵詞,將其故事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進而把握住課文內容。例如在《小小的船》中,抓住“船”這個關鍵詞,引入“仙女與月亮船”的故事,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有些文章屬于非故事型題材,但也可以在教學中插入故事,便讓教學更加形象生動。例如課文《四季》,融入了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季節節日的故事,也可以講述“植樹節”、清明時節等故事,讓學生充分認識四季。在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圖片情境圖,教師可以吧突破情境串聯起來,通過故事的講述,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小小的船》的時候,根據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的插圖,引出“仙女與月亮船”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領悟課文主旨。
參考文獻:
[1]戴海軍. 小學語文寓言故事教學的問題和對策[J]. 思維與智慧,2022,(04):58-59.
[2]施萍一. 試談故事化教學對小學語文課程建設的創新價值[J]. 江蘇教育,2022,(09):7-11.
[3]羅含情.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難文淺教”探析——以六年級“好的故事”教學為例[J]. 西藏教育,2021,(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