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純礫 熊麗麗
剖宮產為有效解決臨床產科常見的各種異常分娩或產婦合并癥等問題的重要技術手段,但其作為一種有創的治療方式,在圍術期,大多數初產婦可能會由于手術創傷、恐慌、焦慮或疼痛等刺激不可避免的產生一系列生理或心理應激反應,將會對初產婦、甚至新生兒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1]。既往曾有學者[2]對初產婦進行有效的循證護理模式以減少產后的各種并發癥,圍術期的循證護理模式,即在手術室由護理工作者根據臨床研究證據,結合臨床工作實際,分析常規手術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或缺陷,結合產婦不同病情而制訂的一系列積極、全面的護理措施,以達到以患者為中心,全面提高護理質量、更好為患者服務的目的[3-5]。因此,本研究選擇積極有效的循證護理模式措施對改善圍術期初產婦的不良狀況進行探討分析。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我院行剖宮產分娩的100例初產婦,納入條件: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產婦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存在認知、言語或精神障礙等,不能有效溝通;存在其他臟器系統性疾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49例和觀察組51 例。對照組:年齡22~38歲,平均26.53±2.64歲;孕周38~42 周,平均39.45±0.35周。觀察組:年齡21~38歲,平均 26.47±2.35歲;孕周37~42周,平均39.28±0.31周。兩組初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2 觀察組 在上述對照組手術室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圍術期循證護理模式措施。循證護理模式是將循證醫學與護理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模式,即根據既往研究結論及過往經驗得到相關證據,進行有計劃護理的一種手段。圍術期按計劃進行循證護理模式措施,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2.2.1 提出循證問題 手術室牽頭成立由高年資的婦產科醫師、麻醉醫師及護士組成的圍術期循證護理工作小組,根據產科、麻醉學等理論知識為指導,與臨床護理實踐相結合,提出有意義的循證護理問題 :①對初產婦來說,難免對剖宮產手術存在一定的恐懼、顧慮和疑惑,把握初產婦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是圍術期全程護理的關鍵環節。②術后有效的禁食水主要目的在于預防圍術期麻醉誤吸,減少腸梗阻的發生。既往臨床研究認為,長時間的禁食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初產婦低血糖、精神緊張及預后差等問題,影響整體手術護理體驗及滿意度。③切口疼痛是初產婦剖宮產術后影響護理質量、手術預后的重要因素。術后切口疼痛會為產婦帶來很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初產婦心理狀態,影響手術預期。因此,與產婦及家屬積極進行溝通,確定合適的鎮痛泵拔除時間,降低患者切口疼痛閾值。
1.2.2.2 尋找可靠的循證證據 查閱既往剖宮產術圍術期存在問題,根據PubMed、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等,查詢以往研究者初產婦圍術期存在的主要問題,剔除研究經驗模糊、措施不可靠的文獻資料,篩選出有價值的臨床醫學或護理研究資料,并對上述研究資料的真實性、實用性進行探討和評價,最后結合本醫院手術室情況制訂圍術期全程護理實施步驟或措施。
1.2.2.3 圍術期循證護理的全程實施
(1)術前心理護理:進入手術室后,派專人迎接初產婦,并做好與初產婦的溝通交流工作,加強對初產婦心理狀況的關注,詢問初產婦的想法、需求和顧慮,實時了解初產婦的基本心理狀況,向其詳細講解剖宮產手術的基本流程、術前及術后常規注意事項,講解產后新生兒的護理、喂養等初產婦經常擔憂的問題,結合初產婦情況予以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安慰,緩解初產婦及其家屬的焦慮、恐慌、緊張等不良情緒。
(2)術中護理:主要是心理護理和環境狀況護理。做好手術室溫度調節,避免手術室溫度過低加重初產婦的緊張情緒;通常采用椎管內麻醉,提前告知初產婦麻醉相關的注意事項,講解椎管內麻醉的操作過程、注意事項,解除其疑慮,消除其緊張情緒;指導產婦選擇合適體位及麻醉前后正確的呼吸方式;做好產婦私密部位的保護;術中注意加強對初產婦四肢的保暖,預防低體溫等常見并發癥的出現[6-7];順利分娩胎兒后,及時告知產婦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并讓母子(女)相見,增強初為人母的成就感和安全感。
(3)術后護理:主要為環境狀況護理。洗手護士嚴格清點手術器械、使用紗布數量,避免紗布、器械等遺留體內;注意術后提前做好保暖工作,及時對產婦身體進行清潔消毒,監測患者血壓、呼吸、脈搏等,確保產婦生命體征平穩;術后病情穩定,可安返病房,注意與產科病房護士的合理交接,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此外,向初產婦及其家屬交代產后護理的注意事項,做好產后新生兒哺乳工作,增進母子(女)感情。
觀察兩組初產婦術后的應激反應狀況、滿意度以及術后泌乳、排氣改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二是編制老字號國寶級烹飪大師傳承譜系。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搶救性工程,甄選了14位老字號國寶級烹飪大師的師門傳承譜系,是老字號傳承“原汁原味”的立身之本,書中記錄和挖掘這14位受到過黨和國家表彰的“國寶級烹飪大師”的師承體系、絕活絕技,通過走訪他們的徒弟、家人,并搜集整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加以整理、完善。
(1)應激反應: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心率(HR)、C反應蛋白(CRP)及血糖指標。
(2)滿意度:自制手術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手術體驗、醫護服務態度、術后護理等,每個項目設置3個選項,即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
(3)初產婦術后泌乳時間、排氣改善情況的對比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的收縮壓、舒張壓、血糖、HR及CRP 等應激反應指標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初產婦應激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滿意程度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后開始泌乳及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術后泌乳及排氣時間比較(h)
初產婦中多數人對有創的剖宮產術認知不足,術前容易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恐慌及緊張等不良情緒,這些勢必會嚴重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手術后產婦的快速康復。多數學者研究發現,剖宮產初產婦由于手術刺激、對剖宮產認知不足或個體經歷的差異,容易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應激,甚至誘發生理性或心理性障礙疾病,而傳統護理工作僅僅注重生理障礙的出現,很少關注心理性障礙問題,而手術室積極有效的循證護理模式可以減輕初產婦的分娩壓力,穩定患者情緒,緩解生理或心理應激反應,加速產后康復,提高初產婦的妊娠質量[8-10]。
近年來,循證護理模式是一種新興起的護理模式,其主要強調臨床護理需要相應的證據,護理人員應通過既往科研研究及臨床護理經驗,把臨床患者需求與既往最佳證據相結合,從而制訂出更好的護理措施,以便更好地為臨床服務,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獲得良好的醫療質量。圍術期循證護理模式,是手術室護理工作者根據以往科研結論,與手術室護理措施或經驗進行結合,分析常規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缺陷,結合產婦病情或需求而制訂的一系列積極、全面的循證護理模式措施,與常規臨床護理相比,圍術期循證護理模式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初產婦的分娩需求,做到把手術室護理流程具體化、落實細致化,解決常規手術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高護理效率,更好地服務患者,規避手術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11-13]。有研究表明[14],圍術期采取循證護理措施可明顯降低剖宮產不良反應,提高滿意度,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可從94%減少到24%,滿意度可從74%提高到96%。黃淑平等[15]研究發現,在剖宮產手術護理中使用循證護理干預,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心理預期。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循證護理模式后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血糖、HR及CRP應激反應指標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可見循證護理模式有效地應用于初產婦剖宮產手術圍術期中,可明顯減輕產婦的應激狀態,加速產后康復。分析原因后發現,觀察組圍術期實施的循證護理模式措施,可明顯改善剖宮產手術初產婦的生理或心理上應激反應。在優質護理措施引導下,手術室的護理人員、手術醫生及病房護理人員達到一種良好的臨床工作銜接和配合,術前為初產婦提供一系列舒適的護理措施,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術中器械護士運用嫻熟的操作技術與婦產科醫師充分配合,手術過程中初產婦得到陪伴,同時予以良好的心理安慰和指導,嚴密觀察初產婦的基本情況和胎兒狀態,盡早發現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果斷處理,保證孕婦及胎兒圍術期的安全。手術室巡回護士的主要職責在于為患者充分講解手術進程、生產過程,例如術中從子宮取出胎兒時可能引起局部牽拉疼痛,需要指導產婦進行深呼吸,緩解產婦生理不適、心理緊張和疼痛刺激,生產后盡早告知產婦新生兒的基本狀況,如性別、健康情況等,提高產婦的自信心。此外,術后的隨訪工作依然非常重要,產婦術后的隨訪護理由手術室安排專職護士進行,積極主動給予產婦關懷,予以母乳喂養方面的細心指導,增強醫患信任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中,觀察組滿意程度優于對照組 。圍術期循證護理模式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手術護理人員在圍術期全程予以人性化的服務,給予產婦親切的關懷。手術室護理人員根據臨床循證醫學證據,結合不同初產婦的心理狀況,采用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立足于強調產婦健康的心理狀態,以飽滿的心態去應對剖宮產手術,滿足產婦的不同需求,提高臨床醫療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此外,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泌乳及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目前,臨床產科可能會碰到各種高危妊娠或難產,而剖宮產術是其重要的選擇。剖宮產術作為一種有創的治療手段,手術中可能出現出血量較多的情況,甚至會引起術后各種合并癥或并發癥,因此,圍術期的手術室護理顯得尤為重要。產婦在術后恢復過程中,切口疼痛是機體組織遭受創傷后的一種表現,多數產婦會出現切口疼痛、宮縮引起的疼痛以及導尿管引起的不適,長時間臥床引起的不適等,這些會嚴重影響初產婦的心理狀態,經常出現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不良的心理狀態、產婦的生理狀態以及周圍環境的好壞都會對產婦的泌乳量和胃腸道功能的恢復造成不同的影響,良好的護理措施可以增加產后的泌乳量,促進并加快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縮短產婦術后的排氣時間[16-17]。因此,術后護理的關鍵在于減輕疼痛、改善產婦的整體狀況。
綜上所述,在初產婦剖宮產圍術期護理中,采取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減輕產婦術后的應激反應,促進產婦術后早期泌乳和排氣,提高其對手術室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