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潔
摘要: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與人才的培養質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在新課改革發展背景下,小學教師的主要職業結構可具體內容包含為三類:基本專業技能、教育授課才能和實際創新能力,這三個方面的力量對教師隊伍的綜合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本文通過對中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特長與主要職業認知特征進行深入研究,給出了教師具體實施的技能發展對策。
關鍵字:小學數學教師;課程專長;職業認知特征
引言:對小學的教師來說,其主要工作重點是課堂教學能力,而老師的學科發展工作重點決定于其課堂教學能力,所以老師定期性的反省、連續性地改進教學方法和同行互助,是提高其專業課堂教學能力的關鍵所在。小學數學教師所擔負的任務為學校培育適應型、綜合型人才的重擔,是學校教師的主要組成。所以,在新課程時代背景下,了解小學教師的職業能力特征,并采取相應方法進行培訓,是促進小學教育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教師專業化問題越來越成為高等教育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我們現在已經普遍了解到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典型特點就是具備良好的教學表現,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復雜的知識結構。其內容是教師隊伍專業化的主要基石,是老師完成教學的基本保障。
從教育學科的功能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教育知識細分為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即通過教育而所擁有的專門的學科專業理論知識;要求性知識、即教育學與心理問題相關的知識點;實用性專業知識、即相關教學情境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從現有的對教師基礎知識的研究成果來看,這些學者都還未能真正深入接觸到教師職業知識各類型間的關聯。教師的職業知識作為一種體系的構成,不同知識成分間又究竟具有一種什么關聯呢?對成功的教師課程而言,不同知識成分間所起的不同意義又是什么?中國傳統的教師課程,往往是學科知識的教學;但是僅有教師豐富的專業知識,卻無法作為一名好老師呢。本研究主要從教師基礎知識出發、考慮當前中國教師知識的現狀和知識架構的特征,并試圖從教師培訓的內容上進行理論性指導。
二、從小學數學教學的職業知識特點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的職業知識就是教學本身所掌握的,一些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以及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充分展示出的專業知識,并利用自身的經驗以及教學策略來實現課堂教學的相應目標。然而教學本來便是一個具有內容的概念,并不僅僅局限于老師對教學能力內容及其構成的認識和基于教學方法的掌握,而更多在于教師掌握了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等。
(一)教師教學的基本任職能力
基本職業素質大致包括兩方面,一類是指教師作為授課人才具有的基本職業素質,另一類則是指老師進行具體教學活動的基本素質。而教師的素質又被稱為老師的一般才能,或稱基本素養,是教師教學水平的真正反應,可通過對教育才能的實際表現以及老師所擔負的教育任務加以分析,有部分研究者提出,教學水平是從認識能力基礎,在各個專業的教學活動中表現起來的某種特別才能,也正是數學老師的專業才能。有些研究者也十分關注老師的五種基本教育功能,這五種基本教育功能包括教學研究水平、老師的實踐教育水平、教師課堂創造力、教育理解程度,及其對教育過程的綜合素質。但是事實上,這種能力的培養情況都與老師的職業素質、專業技術水平及其進行課堂教學需要掌握的教學專業知識分不開。
(二)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從教育學科發展領域來理解,數學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形成。二零一二年,國家對全國中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和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師專業規范中分別明確提出了職業道德為先,學員為本,技能為主和終生教學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對各個層次教老的專業知識力量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除去先進的教育理念之外,也要更重視教育品格、教學才能的養成。此外,由于當代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各類新教育技術手段和工具也進入了學校教育傳統課堂,極大地改變了學校老師的傳統教學方式和上課理念,學校老師在面對著各類全新挑戰的同時,也同樣產生了極多的創新與機會,學校老師們對學生的認識已不僅只局限于在課堂教學上和平時的學生交談互動,而且還能利用各類全新的教學技能與方式全面地增進老師對學生的認識,找到促使其發展的關鍵點,從而使其教學轉變為人性化指導,以老師為指導、學生教育主導的教學模式也就越來越成為了事實,所以,在新信息時代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師的上課技術能力、使用教學輔助工具的綜合能力和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能力,均給出了更高更嚴的標準。
三、知識結構的定義
(一)學科知識
為什么在學校教育中進行數學教育,是因為不同于傳統文字的知識熏陶,數學教育更講究的是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腦洞大開的思維拓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比較其他科目而言,具有一定困難度與挑戰性。學生在數學練習中,因繞彎道的地方太多,需要動腦的地方太多﹐似懂非知,思維易于混亂,容易進入認識誤區,因而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老師們對課堂知識的了解程度并不能較好地接近小學生的實際狀況。教師在對基礎的數學概論、四則運算與計算、計算方法方面的課程,多為課本內容的照本宣科,書上原例原題的生吞活剝講解和課后練習作業的固式布置,老師的專業知識了解程度較為粗略;教學內容較簡單;對學員的指導方式學習較呆板。小學數學老師要加強學生處理上述問題的基本能力培養、以及新式學科知識的建構,這并不僅僅是對老師們本身教育理論知識儲備的挑戰,甚至關乎到學校教育成效的整體展示。
(二)條件性知識
條件性知識主要是指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心理活動的掌握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挫折意識,數學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單計算和測量能成的﹐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新題。解題的不順和出錯易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心理,對授課老師產生逆反心思。因而正確引導學生在面對新、難和彎問題時心平氣尤為必要。其次,要意識到每位學生的天生智力情況不同,因為要加強學生個性化發展教育,對先天稟賦不一的學生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智力超常的學生增值引導、對心智平庸的學生加深輔導,對領悟低下的學生反復指導。這就是最基本的條件性知識的說明。
總結: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專長和職業知識主要包括教師的基本職業能力和專業教學能力,只有通過對教師職業知識結構的深刻分析,才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小學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菁.生活情境塑造在“數與代數”教學例題中的應用研究--以揚州市H小學第一學段為例[D].揚州大學,2021.
[2]李月瑩.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表征的個案研究[D].河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