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照
摘要:高校團學干部是做好共青團工作的關鍵力量,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梁。本文系統分析了新時代大學生團學干部的性格特點,從團學干部角色認知、成長需求、積極性成因等角度進行分析,探究大學生團學干部的培養路徑,從而推動共青團組織的質量建設。
關鍵字:團學干部積極性培養路徑
高校共青團承擔著思想育人的政治使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團學干部做為具體執行者,即是學習者也是服務者,團學干部是高校團學工作中的關鍵少數,是推動高校共青團事業的核心力量,對促進高校治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團學干部角色行為分析
本調查采取不記名的方式,對象覆蓋理工科、人文經管類等,共回收240份數據。內容主要包括大學團學干部的性格特質、工作現狀、積極性決定性因素和弱化因素。并采用訪談的方式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一)調查對象對學生組織定位的認知
調研顯示,在對學生組織的意義作用的認知中,69.87%的學生認為學生組織的主要作用是服務同學,簡單的理解為只是辦活動的同學僅占12.66%。在認為優秀學生干部應該具備的素質的問題中,工作能力、服務意識、奉獻精神排列前三位。52.4%的同學認為主動幫助他人是學生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要求。總體而言,團學干部對學生組織的定位呈現積極狀態,能將為同學服務的精神定位為學生組織任務的首要方向。
(二)調查對象加入學生組織意義的認知
提高自身能力、拓寬人脈、展現自我特長分別是學生最初選擇參選團學干部的前三項原因,有利于評獎評優排在加入學生組織原因的最后一位。組織協調能力、團隊意識、責任心分別是參加學生工作后排名前三的主要收獲,82.53%的同學認為在參加學生工作中付出越多得到的成長越多,62.45%的學生認為在學生組織里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95.34%的學生認為可以處理好學業和工作的關系。調查顯示,學生們大都能認可自己在擔任學生干部的過程中有所成長,總體呈現以自我鍛煉、結交朋友為初始需求。
二、新時期大學生團學干部的性格特質
(一)信息時代帶來的快捷性的“獨立思考”
由于信息化浪潮的影響,新時代學生更加傾向于通過自己的渠道來獲取信息,而非是被動地接受某種信息。對于信息的辨識也常常采用自洽后才加以接受。但自洽的前提的深入了解,而信息化浪潮又使得深入了解變得困難,接收到的信息更加碎片化。于是新時代學生常常陷入矛盾,但這種矛盾是由于獨立自主、希望嘗試去思考所導致的。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而對身邊的事物處于完全漠不關心的狀態,但走進他們的內心中可能也是對這種態度自洽而導致的結果。
(二)價值觀多元化碰撞形成的性格“冷熱交替”
新時代的大學生普遍表現出對周圍事物和周圍人的熱情,對熟悉的人很熱情,但對陌生人十分冷漠,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交圈子的狹窄,使得孤獨與熱情共存在這個群體身上。陌生場合的融入集體需要循序漸進或一個關系突破口,開會或其他嚴肅場合發表意見或回答問題時很少主動發言,更喜歡調查問卷等文字形式表達看法,很少主動找老師聊天,有心事更習慣自我消化。
(三)生活質量提升形成的應對挑戰“抗壓缺失”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在一個相對優渥的環境里長大,充滿信心并且樂于接受挑戰,但往往由于挫折教育不足,使得面對困難沒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和處理能力。新時代的大學生對未來大多抱有美好憧憬和宏大的理想,但由于他們的社會實踐經驗不豐富,理論知識不扎實,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容易缺乏理性思考,相對而言他們對創意性、未知領域樂于嘗試,而對產生的意料之外的問題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
三、影響團學干部工作積極性與耐力的主要因素
能力增長的期待。學生選擇擔任團學干部角色的初衷大多是因為想要充實生活,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對學習時間的緊張感,是一種希望得到鍛煉與證明相互疊加的動機。參與任務的獲得感、參與任務后能否學習到一些新技能、提出的建議是否得到團隊的足夠重視、采納后是否執行了或者是否有足夠充分的理由來否決,這些對于學生是否長效的保持積極性都至關重要。
自我價值的發揮。學生組織要代表最廣大學生群體的利益和訴求[1],群眾性是高校學生組織中的最根本原則[2],在調研中也能發現大多數團學干部認為學生組織就是應該發揮服務作用。加入學生組織是一種將自己的力量注入到學生自治組織或者“用自己的力量來影響他人”的一種契機。在服務大家的過程中獲得的被認可感和被尊重感,能使的團學干部對自己的角色有進一步正確的認同感。
四、新時代團學干部的培養路徑探析
(一)強化政治引領,凝聚價值共識
五四運動以來,青年的運動一直同黨的方針路線同向而行。團學組織應該弘揚主旋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傳播青年的正能量[3]。加強對團學干部這支關鍵隊伍的政治建設,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黨對青年的關懷、對青年成長的需求融入到日常工作當中。在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把青年們動員起來、行動起來,培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二)創新工作平臺,在實戰中鍛煉本領
引入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激發團隊合作間的積極性。在開展各種活動時,充分發揮學生自治能力,了解大家想要開展怎樣的活動,確定要開展什么主題的活動。團學干部是年輕的充滿朝氣的群體,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提供更多有意義或學生干部感興趣的課題或活動,要讓學生干部這一群體感受到其所做的工作對服務同學有切實的作用,不把活動流于形式或表面,要建立起一定范圍內的學生組織“品牌”,形成向心力與號召力,學生干部的積極性也自然提高。
(三)提升組織力建設,完善管理機制
要優化資源配置,健全組織結構,引入合理的獎懲機制,激發積極性,但也不能涉及至過多的“功利性”。大多數高校將評獎評優、綜合素質加分等實質性的激勵過度強調,而容易忽視精神上的鼓勵,使得激勵成本日益增高[4],而此類激勵模式的遠離群眾性而會使得學生組織公信力受損。可以加大對優秀團學干部和工作成果的宣傳,樹立優秀典型的標桿,使得學生干部的經歷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實用的工作經驗。
團學干部作為學生組織中的管理者,其綜合素質的高低極大的影響到團學組織的工作效能;作為學生中的先鋒團隊,肩負著服務同學、服務院校工作的重任,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團學工作要以服務學生成長為重點,立足人才培養,推動共青團工作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華龍;高校學生會組織力建設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2019(592).
[2]孫志飛,陶丹;高校學生組織公信力:現狀、問題與對策[J].高教探索,2019(10).
[3] 胡家保;眾媒時代高校共青團組織“意見領袖”培育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2017(6).
[4]李鈺田;淺析如何提高高校學生干部的工作耐力[J].教育探索,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