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魏娜
摘要:病理學是醫學中非常重要的學科,占據關鍵地位,它也是醫學基礎學科,因此需要重點掌握。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知識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并且教學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很多學生不能有效發揮出自主學習能力。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病理學教學也需要不斷改進,以更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和規范化。
關鍵詞:病理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規范化培養;教學效果;
引言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主要是在常規教學規范化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將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通過學生的支持與配合,讓學生可以逐步進入學習狀態,通過有效預習課本的內容,并通過自主利用互聯網查詢參考資料,將自己查到的相關內容在同學之間形成信息共享與互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可以讓學生發揮主觀學習意識,逐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一、病理生理學傳統教學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大部分教師以PPT的方式“一站式”授課,學生尚未對相關知識充分理解吸收的情況下無法構建整體的知識框架,削弱了學習的主動性。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待加強。組織進行小組討論、團體學習是極少部分傳統教學模式使用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及合作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病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規范化培養
(一)構建“病理生理學”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升階學習模式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的獲取方式逐漸多元化,但信息量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有針對性越好,學習在于內化,在于知識的深度交互與互動。在當前教學模式下,學生知識儲備及學習能力的參差不齊與教學內容的削足適履之間的矛盾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設計了階段學習這種模式,主要包括低階與高階學習,其中包含學習、練習、答疑三個板塊,低階學習階段,主要適用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板塊,主要以錄播課為主,講授內容以基礎知識及重難點病理生理學機制的講解為主,同時配合以舉一反三及簡單的臨床案例拓展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學習板塊后增設一定量的練習進行學習成果的自我檢測與查漏補缺,同時設計線上答疑論壇等,老師以及處于高階學習階段的同學可以參與低階學習階段問題的答復,不僅創造了一個學習答疑相互討論的平臺,而且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地解決了教學資源缺失及耗費教師大量精力的問題。高階學習階段適用于基礎比較扎實的同學以及完成并掌握了低階學習要求的同學,這些階段的學習板塊,主要采取錄播與直播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知識講授與課堂互動相結合,課堂講授內容由基礎轉向結合臨床病例分析,聯系臨床其他學科知識及最新科研研究報告等進一步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貫徹落實教育部在2018年工作會議中對于本科生教學教育改革的要求。其中同樣增設練習與答疑板塊,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及協作能力。
病理學教學的特點之一即為知識點眾多,圖文并茂。如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及時經驗豐富的教師也很難讓學生消化當堂的知識。而混合式教學模式強調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混合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搜集病例,查詢資料,積極思考每一個疾病基本特點,將病理學知識與臨床應用融會貫通,擴寬了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視野,并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此外,通過線上觀看視頻資源,帶著問題去學習,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在線下,教師通過進一步講解,以及翻轉課堂等活動的開展為學生進一步解疑釋惑。在本研究中,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傳統的線下教學。這說明通過混合式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奠定了堅實基礎?;旌鲜浇虒W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有效的加深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翻轉課堂等活動的開展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這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和鋪墊。在混合式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求授課教師靈活掌握教學進度,重視病例討論的深度和廣度,將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相結合,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引入課堂
病理實驗教學中引入的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使用了虛擬技術,是互聯網+智慧教育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與顯微互動系統充分結合,更能體現出平臺的作用。該平臺改變了傳統的玻璃切片、標本、模型、板書等教學輔助媒體,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將圖像、動畫等注入系統中,引入課堂上。某醫藥大學的病理實驗室引進數字人公司的教學平臺,該平臺集成了病理學切片庫系統、大體病理系統、資源中心、在線學習等多個資源模塊和功能模塊,包含病理切片1400余張,大體標本700余個。數字切片包含了傳統切片的信息,對病變區域還有專業的注解,可以進行360度翻轉和平移,從各方位全角度觀察。切片最大可放大至400倍,與顯微鏡觀察到的最大倍數一致,使用鼠標滾軸即可實現切片的放大或縮小。三維大體標本也可以進行同樣的觀察。虛擬切片的使用提高了教學的可行性,彌補了傳統切片“肉眼看不到,鏡下看不全”的缺陷。另外學生可以自主瀏覽病理學、組織學數字切片或大體標本,比較組織、細胞正常和異常的形態結構。高清數字切片庫和豐富的虛擬大體標本庫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數字化教學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短時間內向學習者傳遞信息,有助于學生在課堂內外提前預習,反復練習,優化考核模式,既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又節約了教學成本,豐富了教學資源。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病理學學習中,通過規范化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意識,達到良好學習效果。有助于提升學生理論成績以及實踐技能成績,讓學生得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綜合能力有顯著的提升作用,有很高教學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謝亞芹,趙娟,董雅潔,等.基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形成性評價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6):194-195.
[2]楊雄,蔡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及其對教學效果影響探析——以高職高等數學教學為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0,22(4):4-5.
[3]譚斯品,肖子輝,涂自智,等.基于案例和問題的交互式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9,18(9):88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