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瑞宏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體育系,甘肅合作 747000)
高校所培養的體育教師畢業后主要從事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以及競技體育等相關領域的工作,承擔著各領域體育教學方面的主要任務.在培養體育教師的整個過程中,課程設置決定著培養對象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也反映著社會對體育人才的能力需求.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本文將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等文件精神為依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通識+專業+職業”課程體系,突出“基礎+特色”的專業能力提升訓練體系,對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簡稱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2020 版課程設置方案進行研究,對照其與相關文件精神的符合程度,分析其與服務面向社會發展和要求的適應性,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對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和專業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思路建議,為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和師范類專業認證打好堅實基礎.
在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是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和安排教育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也是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一般包括入學要求、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目標與規格、畢業要求、課程設置與學時安排、教學進程安排等內容.這種規定了培養模式和預期達到效果的辦法就叫做人才培養方案[1].學校的性質不同、地域不同、類別不同,同一個專業的培養方案會有一定的差異.“課程設置計劃”為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完成培養任務的主要手段.
從字面意思理解,課程設置就是課程的選擇和系統組織的過程,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出口導向的引領,由特定層次教育機構的教育工作者有計劃安排課程內容的體系化過程.劉天娥[2]認為課程設置是指根據既定的培養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課程選擇、課程組織與課程安排的系統化過程,目的在于形成合理的課程結構.
根據對以上課程設置概念的理解,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是由體育學院(系)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國家、省和學校各方面的文件精神,在廣泛調研社會對畢業生需求和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根據既定培養目標,對相關的各類課程有計劃地進行篩選、組織和安排.
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適應甘肅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初級中學體育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較好的科學和文化素養、較強的體育教學能力和一定的體育科研能力,能在城鄉初級中學以及社會體育培訓機構從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競賽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體育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規定了畢業5 年后的素質與能力要求并逐條進行了可直觀測量的文字表述.在培養目標中基本清晰地表明了服務面向、職業特征、人才定位、服務領域和基本素養,符合專業發展對人才培養定位要求,符合國家戰略、經濟社會對學校教育的需求,符合用人單位對學校教育的需求,并用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和學會發展4 個方面的8 條畢業要求支撐培養目標,表述基本規范具體.體育教育專業標準學制4 年,學生可在3~6 年內完成學業.總學分179,總學時為2344.
專業課程結構取決于學校整體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與學校的類別和性質有密切的關系[3].甘民院2020 版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采用 “通識+專業+職業”課程體系,采用“平臺+模塊”的形式予以體現,詳見表1.通識課程51 學分,占總學分的28.5%;專業課98 學分,占總學分的54.7%;教師教育類課程30 學分,占總學分的16.8%.選修課52 學分,占總學分的29%;實踐類教學88 學分,占總學分49.2%.

表1 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結構
2.2.1 通識課程(公共基礎課程)設置分析
體育教育專業開設了甘民院除大學體育之外的所有通識類課程,這部分課程涵蓋思想政治教育、社科和自然科學等教育知識.
由表2 知,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通識課程根據國家和地方要求開設了思政類、工具方法類、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以及實踐等四類課程,思政類和全省其它體育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基本相同,通識平臺的實踐類課程以及人文類選修課程有較大差異.由于甘民院是地處民族地區的民族師范類本科院校,因此開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把大學生體質測試納入通識課程范疇,不計學分,通識課程平臺中也涉及了個別教師教育課程.在通識課程平臺中占學分比例最高的是思政類課程,共21 學分,占通識課程總學分的50%.

表2 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通識類課程開設一覽表
2.2.2 學科專業課程設置分析
不同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科專業課程的分類略有不同.一般情況下,主要分為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或方向兩類課程[4].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指體育專業類學生所要學習的通識內容或基礎知識;而專業主干或方向課程主要是指體育教育專業的專業理論和技能課程,也可詳細劃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或學科課程和術科課程.從性質上課程設置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把學科專業課程劃分為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學科專業發展課程、學科專業選修課程和學科專業實踐課程四種類型.專業實踐課程主要指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見表3.

表3 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科專業課程開設一覽表
學科專業課程設置共98 學分,1472 學時,在教師教育課程平臺教師教育技能課程模塊開設體育課程與教學論(64 學時4 學分)和中學課程標準解讀與教材分析(32 學時2 學分),因此,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共設置104 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為58%,符合《體育國家標準》專業課程學分不低于50%的要求;總學時1568,占方案總學時的67%.學科專業理論課程(學科)共39 學分,實踐課(術科)共60 學分,必修課程52 學分,選修課程40 分.選修基本都是限選,意味著方案設計者按現階段政策文件要求和市場對人才實際需求給學生把科目已選好,學生只有在專修運動項目理論與實踐課程上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其余課程為必修課程,在這方面方案還需要完善,有個別實用性強且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以及體現地方特色的課程也未設計到選修課程模塊中.
專業理論課程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涉及到的7 門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體育各專業的基礎課程,18 個學分也符合標準規定不低于16 個學分的要求;標準要求的體育教育專業必須開設的3門核心課程中,2 門即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控制和學校體育學開設到學科專業發展課程模塊中,體育課程與教學論開設到職業課程模塊中;專業主干理論課程除以上標準要求的體育教育專業的3 門核心課程和體育專業基礎課程必須開設的7 門之外,另外在選修課程中開設了體育統計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奧林匹克文化、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保健學.理論課程設置按培養方案的目標要求,除保證學生具備較好的科學和文化素養、掌握基本教學能力之外還具備一定的體育科研能力,能夠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競賽管理等基本的體育訓練和從事社會體育工作的能力.學校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院校,因此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概論.
學科專業發展課程以田徑、體操、足球、籃球、排球、武術、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課程為主,并且上述課程在選修類課程中還開設了專修項目理論與實踐(專選).和以往培養方案相比,在體育教育專業核心課程中加強了乒乓球和羽毛球項目的教學.體操課程包括基本體操(體操1)和競技性體操(體操2);健美操作為本課程設置方案中的主干課程,在具體內容上要求以民族健身操的內容為主重構課程內容體系.為了適應基礎體育教育多元化的趨勢,還在選修項目上開設了形體訓練、體育舞蹈、瑜伽等以健美和表演為主的課程;開設了跆拳道、戶外運動與拓展訓練等新興體育運動項目;開設了鍋莊舞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專業實踐(術科)類課程的設置體現了體育專業不同于其它專業的特殊性,作為體育教學的技能類課程,是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核心內容,課程學習以實踐形式進行傳授,并在實踐中掌握教學方法,豐富教學經驗,體驗運動過程[5].
2.2.3 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分析
隨著方案的修訂,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的門數和學分都在不斷增加,獨立設置教師教育類課程平臺,包括教育理論課程、教育技能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3 個模塊,從課程性質上來說也可以分為公共類、專業類和實踐類.教師教育類課程平臺共計30 個學分.在學科專業課程平臺中還開設教師教育類課程:體育心理學、健康教育學、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控制,共計6 個學分.通識教育類課程約8 個學分.因此在2020 版課程設置方案中,教師教育類課程的總學分約44 學分,占總學分的25%,詳見表4.

表4 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開設一覽表
通識教育類選修專題中要求學生選修不低于32 學時,即2 個學分的課程;學科專業教學類選修專題要求學生選修4 個專題,每個專題4 個學時,總計16 學時1 學分.教育實踐類課程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訓練主要指普通話、三筆字等課程,貫穿于所有11 個學期中,每年認證2 次;教育實習一個學期(16周)9 學分;教育見習從第1 至第8 學期,內容和時間相對靈活,視具體情況統籌安排.從總的學分分布來看,本課程設置方案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學分設置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
專業課程設置中“必修課程”為58 學分,“選修課程”為40 學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比例為1.45 ∶1,選修課程比例偏低.而且通過對課程設置進一步研究得知,40 學分的選修課雖然滿足《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體育教育專業必須開設不低于40 學分選修課的要求,但選修課是方案制定者根據現階段實際情況為學生選好的課程,除“專修理論與實踐課程”之外,其余課程學生沒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從性質上來說等同于必修課程,所以應該調整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學分設置比例,降低專業發展課程模塊中的部分課程學分,縮短課時,增加到選修課程的自由選擇課程即專修理論與實踐當中去,增加選修課程學分比例.同時增加選修課程的門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真正需要的課程,最理想的做法是把選修課程模塊化,讓學生選擇自己適用的課程模塊,適當增加選修的自由度.還有一種解決方法是根據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能適時調整選修課程,提高課程更新的頻率,形成選修課程可進可出或時進時出的合理機制.
應該把體育教學案例開發與案例教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評價、體育教學技能訓練、體育運動代表隊管理與訓練、體育多媒體課件制作、體育運動競賽組織編排與裁判實踐、體育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創新創業、考研輔導等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安排到選修課程當中去,以專題形式進行上課,讓學生有選擇的空間.運動代表隊訓練、運動競賽組織編排和裁判實踐工作等職業技能類課程應設置一定的學分,作為創新獎勵學分置換通識3 課程模塊中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與學術報告的學分.要定期組織開展體育理論專題講座,傳達和討論近期出臺的相關體育類的政策以及學術前沿的相關文件精神,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作為地方綜合性師范院校所辦的體育教育專業,雖是校級一流專業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但總體來說在課程設置上特色還不明顯,缺乏針對體育教育專業區域特色的專業性教材,也缺乏根據學校的教學設施、師資水平和學校所在區域特點、地方對體育人才需求的特色課程,課程設置的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均不明顯.課程設置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鍋莊舞”課程,并未出版自己的專業教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未能有效利用并進入課程設置方案.作為甘南地區唯一的大學所辦的專業,應該為甘南地區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目前承辦或指導承辦各類比賽的能力尚顯不足,所以課程設置中要對競賽組織與裁判法等綜合實踐類課程有意加強,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提升專業服務社會的水平.
市場需求始終是檢驗課程設置的重要指標之一[6],對服務面向主要區域的調研工作要持續跟進,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是辦專業應該遵循的指揮棒,只有通過全面調研和詳細研判,才能確定課程設置是否脫離基礎教育需求、是否存在中小學即將淘汰的教學內容在高校仍在傳授等問題的存在,要了解培養的學生在基本知識、技術水平能夠達到畢業要求的同時是否還達到“會講”“會做”“會教”的能力要求.
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結合當前形勢,進行充分的論證與分析,利用本校優勢,適時適度調整課程結構、數量,動態推進課程設置改革模式,創建與時俱進的現代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模式[7].“雙創教育”要求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工作推進對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會提出新的要求和思路,新時代各類體育文件的出臺必將加快甘肅民族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步伐.
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課程設置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課程設置是培養方案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教育科目及其排列順序,并隨著社會需求而不斷更新[8].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課程設置改革勢在必行,而且會常態化.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2020版課程設置方案在目前來說基本能夠滿足現階段人才培養需求,也基本符合各類文件精神的要求,但還存在急需進一步優化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分析過程中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在后續工作中,主要搜集全省其它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方案進行對比研究,希望在比較分析中發現問題,開拓思路,進一步設計和優化甘肅民族師范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方案,為把甘民院體育教育專業建設成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和順利通過師范類專業認證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