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順應跨界融合發展的時代需求與趨勢,吉林省初中生物學名師工作室和浙江省科學名師工作室結成跨界課題組,以前瞻性的教育視野,嘗試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改革路徑,探索出跨教材的單元教學、跨學科的融合教學、跨學段的銜接教學、跨課堂場景的真實性學習、跨時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跨身份體驗式學習等課型,開發了生物學與地理跨學科實踐活動課、國家濕地公園課程等無邊界校本課程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具有未來競爭力的跨學科人才。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 ;核心素養;跨界教學;無邊界校本課程;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2)02-010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9
一、開展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探索的背景及旨歸
21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的模型。在核心素養概念的界定上,芬蘭的新國家課程標準使用了“Transversal Competence ”一詞,一般直譯為“跨界素養”[1]。從在核心素養的內涵來看,中芬兩國的提法相似,我國基礎教育政策制定和實踐研究過程中給予了芬蘭此方面較大的關注。芬蘭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實施現象教學,不再實行分科教學,而我國學校目前還在實行分科教學。因此,在學科教學中實施跨界教學、在不同知識和技能領域開發無邊界校本課程,應是我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
“跨界”的含義已為當今大眾所熟知。用生物學的細胞學說來闡述跨界教學,就是“破壁”,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跨越教材、學科、學段、空間、學習方式、文化等方面的界限,在多領域內展開學習活動,其實質是思維模式與方法的改變。
為順應跨界融合發展的時代趨勢,應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挑戰,適應我國中高考改革中注重對考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評價的要求,吉林省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和浙江省科學名師工作室跨地域、跨學科結成課題組,實施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課例研究”。課題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旨歸,通過跨界教研提升教師的跨界思維水平和跨界教學能力,通過對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路徑的探索以及課例實施開發跨界融合的無邊界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在學好生物學的基礎上進行跨界學習,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社會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未來人才。
二、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探索的現實困境
跨界教學是學校課堂教學方式改革與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方向,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基于學科又超越學科的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與研究,是尋求開放式的真實世界生物學問題解決方案,是基于課程形態的創新性實踐。由于我國當前施行分科教學體制,跨界教學尚處于起步與摸索階段,正視并解決教學困境就成為實施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關鍵任務。綜合目前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師資、課程、教學及評價等現實因素,實施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既亟需理念引領,還要面對師資水平、開展路徑、實施課例、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實然困境。
跨界教學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在聚焦核心素養、整合教學資源、融合教學內容、開放教學場景等環節和過程中形成的新思想,也是融課程觀、知識觀與方法論于一體的教育實踐,旨在完善學生的知識、思維體系與人格結構等諸多方面[2]。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通過問題導向,探索解決生物學實際問題的各種途徑,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應試教育環境下長期存在的“升學主義”價值觀是實施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羈絆。應試思維影響下,指向核心素養的跨界教學教育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運用跨界教學解決綜合性問題、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跨界教學實踐新形態尚未形成。初中生物學名師工作室作為省級骨干教師的學習和發展共同體,要成為跨界教學的倡導者、先行者,要直面開展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探索的困難,并積極尋求破解難題的路徑。
(一)教師勝任力滯后于發展所需
由于我國師范教育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實行分科教育和知識教學,基礎教育系統中的師資主體均為師范教育所培養的教師。教師所接受的職前教育追求學科專業知識的縱深化,缺少對專業知識的綜合化學習、系統化培養;教師的職后教育缺少跨學段、跨學科的一體化培訓,校本課程開發的系統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實施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時教師缺少整合知識的能力,難以突破學科邊界,常常陷入分科教學—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思維慣習之中。實踐中,教師通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跨界教學的實施會產生輕視學科、去學科化的傾向,從而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會影響教學成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對教師核心勝任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初中生物學教師需要樹立跨界教學意識,提升跨界思維水平和實施能力。
(二)無邊界課程的開發不受重視
教師、課程、評價是開展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探索的三要素,課程是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開展跨界教學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課程教學資源,目前初中生物學無邊界課程開發面臨著不受學校重視的困境。首先,很多初中生物學任課教師自身并不具備跨學科的知識結構,也沒有掌握跨界教學的形式、方法、手段。其次,教師參加跨界教研和主題培訓的機會較少,跨界教學校本課程設計與開展得不到應有的專業支持。最后,開展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路徑并不清晰。因此,需要在開設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積極探尋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有效路徑。
(三)跨界教學課例研究處于起始階段
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怎樣組織教學,既要強調教師的教,還要關注學生的學。受初中生物學科班級授課課時少的影響,各校中生物學教師數量較少。在實施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時,教師備課過程中缺乏研制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課例的集體智慧。同時,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課例研究方面目前可以借鑒的文獻有限,尚查閱不到初中生物學實施跨界教學的典型課例。為探索和開拓生物學跨界教學的路徑,吉林省初中生物學名師工作室通過和全國發達地區名師工作室跨界組建教研聯盟,課題組研制并實施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課例,希望能探索出各種類型的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課例,引領生物學教師走上專業融合發展之路,提升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實施效果。
(四)發展性評價的推行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
在國家頒布并實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背景下,遵循教育規律,改進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的弊端,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已是大勢所趨。這需要與國際接軌,探索增值評價體系的建構與實施方案,著力破除“五唯”痼疾,建立起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跨界教學評價的理念符合國家當前倡導的評價導向,但初中生物學科教學評價目前深受應試主義價值取向影響,實施跨界教學評價舉步維艱。長期以來,中考學科的教學評價一直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已形成唯分數取向的教學評價生態。實施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要踐行學生發展性評價理念,構建全員、全面、全過程的學生多元綜合評價體系面臨著與其他中考科目一樣的困境。
三、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構建名師工作室跨界開展教研活動的機制
為解決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理念引領、師資水平等難題,吉林省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自主跨界結盟,通過建立跨界教研機制,引導教師把跨界融合思維引入課堂,激活學生的多向思維,在多元、綜合性的學習體驗中彌補傳統課堂中強調學科知識而帶來的封閉性的缺陷,把師生的思維從原有框架下解放出來,進而生成有價值的思想火花或創意,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吉林省初中生物學名師工作室跨學科、地域、學段,與浙江、上海等地名師工作室建立了 7個跨界教研聯盟,還與廈門市6位初高中生物學科專家型教師組成教研聯盟,開展同臺展示、同課異構、共研課題、成果共享等跨界教研活動。2018年,吉林省初中生物學師工作室在加盟“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后在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年會上展示了全學段、全學科的“大跨界”教研新范式,使基礎教育核心素養的提升由理念走向實踐,開始落地生根。
(二)探索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實施路徑
面對當前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實施路徑模糊的困境,課題組以提升核心素養為指向,開放教育邊界,拓寬教育空間,開展了跨教材、學科、學段、教室、時空、身份等組織形態的教改實踐,開發了“以學生為主人、以活動為載體,以世界為書本、以情境為場域、以對話為形態、以提升素養為旨歸”的無邊界校本課程。探索出跨界教學的路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課程教材的跨界。二是無邊界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單元教學為初中生物學實施跨界教學的主渠道。
1.聚焦基于重要概念的單元教學,高水平地實施國家課程。課題組聚焦《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主題和重要概念,在復習課單元教學的整體化設計方面進行了研究:根據教學實情,跨教材重構教學單元,進行課例教學設計。通過開展單元教學,使學生在掌握生物學重要概念的基礎上構建起關涉學科核心素養的生命觀念。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注重建模和論證式教學,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關注STSE教育中的真問題,在生活化的生物學問題探究過程中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跨界教學,高水平地開發無邊界校本課程。通過跨界到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語文等學科,跨界到高中生物學科,乃至于跨界到大自然、釀造廠、科技館等實踐、研學基地,開發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無邊界校本課程。名師工作室成員校開發了系列無邊界校本課程,如吉林大學附屬中學開發的跨身份的“小老師活動課程”、吉林大學附屬中學英才學校跨課堂開發的“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課程”、吉林大學附屬中學力旺實驗中學開發的融合學科的“基于STEM理念項目的學習”、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開發的“生物學與地理跨界學習活動課程”等。
(三)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課例類型
為應對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實施課例不足的現狀,課題組通過跨界教學課例的實施構建起了跨界教學的7種課型:(1)跨教材的單元教學;(2)跨學科的融合教學;(3)基于STEM 的項目學習;(4)跨學段的銜接教學;(5)跨時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6)跨課堂場景的真實性學習;(7)跨身份的體驗式學習。
1.跨教材的單元教學。單元教學在國外興起較早。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隨著國內對深度學習研究的深入,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及實施日漸興盛。《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生命科學知識中選取了10個一級主題,該設計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但教材呈現出的碎片化知識,卻不利于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在初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聚焦生物學重要概念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3],以期高效地達成單元教學目標。這里所指的“單元”不是指教材編寫的單元,而是學習單元,需整合教材后方能進行重構。初中生物學教材共8個單元,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教學實際,及《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的主題,課題組將教材內容重建為 15個學習單元(見表1),并進行了單元教學課例的設計和實施。
2.跨學科的融合教學。跨學科融合教學是指教師將學生學科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與自然、社會、生活相關的問題,以專題活動課等方式進行研究和解決的一種教學方式[4]。2021年,教育部著眼于未來學生能系統靈活地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修訂了義務教育學段各學科課程的標準,其中最具標志性的進展就是更加注重跨學科的實踐。生物學科作為自然科學,與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與人文科學科也有交叉。課題組在初中生物學和地理跨界學習活動課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拓展和延伸,活動課的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關于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屬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升階的思維跨界。活動課程打破了學科組織的邏輯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和能力為基礎,開發校本無邊界課程。由于生物學、地理學科的相關性,課題組設計了融合這兩個學科的活動課。首先組織生物學和地理學科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科培養目標,每學期聯合組織一到兩次跨學科教研活動,開發了各年級的活動課程。如七年級的系列活動課:美麗校園、美麗家鄉、了解家鄉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親近大自然,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基于STEM的項目學習。STEM教育就是融合科學(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數學(Mathematics)等多學科的綜合教育,是近年來盛行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真正要做的不是多學科教學,更多的是在學科的基礎上進行融合,要做的是多學科間的交叉、整合。STEM教育提倡以培養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方式培養學生。科學家著重探究現象背后的本質,工程師解決的則是現象所引發的問題,因此STEM教育是從研究科學現象和解決工程問題兩方面來展開的。STEM教育的問題一定是從生活中來的,要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學習,因此STEM教育最好的學習途徑是做項目。
課題組成員在全國中小學“教學轉型與課堂創新”優質成果展示會上展示了基于STEM理念 的“挑戰鯉魚入侵”項目學習,并榮獲一等獎。該項目式學習課基于學科融合的STEM課程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亞洲鯉魚入侵美國事件作為真實教學情境引入項目學習之中,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主動設計解決該問題的方案——通過數學統計建立捕食者模型。建模和分析預測的論證式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理解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營造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科融合教學氛圍[5]。
4.跨學段的銜接教學。初中生物學教學受其課時計劃的限制,每周的課時相對較少,只能講授部分高中階段課程的重點內容,又由于初中生物學到初二就結束了課程,到高中時有些知識已大多遺忘,因此可以利用初高中知識相銜接的那些內容(見表2)進行跨學段的銜接教學。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網課成為停課不停學期間的常態化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例如,“北湖公園植物資源調查及植物標本簡易制作”活動課屬于跨場景、跨身份的真實性學習課型。這種跨身份的體驗式學習課可以讓學生成為“小老師”——課堂的主角,讓教師真正地成為幕后導演,產生的自主學習效果超越了傳統課堂教學。
四、反思與展望
課題組通過參研成員、研究內容與機制方面的“跨界”,實現了初中生物學的“無邊界”教學,創新點是通過跨界教研機制實現跨界教學。跨界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境界,很好地回應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新目標對教師核心勝任力的挑戰。跨界教學實現了世界課程改革視野下初中生物學教學的新突破,開發出了無邊界校本課程;跨界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跨界思維水平,較好地適應了中高考改革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等進行考核的要求。課題組研究成果“跨界引領名師成長”“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跨界學習的思考與探索”等多篇論文已公開發表。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1版)中新增加課程內容的學習主題為“跨學科實踐”,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實踐探索有利于推動此類新標準、新教學內容的落實。但由于對跨界教學評價研究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沒能解決綜合評價的難題。另外,在內容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有待今后繼續深入探究。這要求深化研究如何構建跨界教學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如何引領教師達到專業化的融合發展等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明霞,楊晶晶.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跨界學習的思考與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12).
[2]任超,邱均平,蘇強.跨學科教育的三重審視[J].浙江社會科學,2020(08).
[3]周初霞.聚焦生物學重要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實踐研究[J].生物學教學,2019(04).
[4]李巧薇.初中生物地理跨界學習的實踐與探索.科教導刊(電子版)[EB/OL].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198019kjdkdzb.html.
[5]楊晶晶,李秀壯.利用STEAM教育理念幫助學生理解生態平衡的動態特征[J].中國校外教育,2018(07).
Crossover Biolog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LI Mingxia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cross-boundary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Jilin Provincial Biology Master Studio and Zhejiang Provincial Science Master Studio formed a cross-boundary research group to try the reform path of cross-boundary biolog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with a forward-looking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Explored acros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unit teach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cohesion, across the classroom scene of authenticity, across time and space online hybrid learning lesson teaching, cross identity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development of the biology and geography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 activity, such as national wetland park course borderles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s core accomplishment, to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futur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bi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core literacy crossover teaching;borderles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unit teaching
[收稿日期]2021-12-10
[基金項目]吉林省“十三五”科學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學跨界教學的課例研究”(項目編號:ZD19176)。
[作者簡介]李明霞(1964-),女,吉林乾安人,特級教師,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正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