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陽鎖
摘要:隨著經濟不斷地發展,機械制造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制造業正處在新一輪轉型升級的大變革中,這對世界各國制造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施加了很多壓力。本文力求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我國機械制造行業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獻言獻策,爭取為“中國制造2025”偉大戰略規劃的順利實現提供微不足道幫助。
關鍵詞:人才培養;機械制造;創新
1.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現狀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但是,從全球產業機構調整的形勢來看,世界制造業強國紛紛實施新一輪的戰略計劃,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從國內的形勢來看,我國制造業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第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逼近,適齡勞動人口減少,要求制造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第二,資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環境的破壞制約了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制造業的發展方式進行轉變必須加快。第三,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匱乏,處處受制于人。中國制造業要跟上并超過發達國家的前進步伐,就要堅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強化基礎、智能轉型、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在制造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結構性失調具體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人才學歷的結構性失調?!吨圃鞓I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出,制造業從業者未來五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至少達到11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達到其中22%的比例。將來制造業從業者需要有更高的學歷背景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但是,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計算得出,我國2015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是10.5年,受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及以上)的為16.8%,其中僅僅1.7%的從業人員是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說明了職業教育中學歷結構性失調的嚴重程度。其二是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結構性失調。一來,結構性的人才培養短缺出現在與十大領域所對應的專業,沒有在新興制造產業形成對應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系列和集群。高職學生在我國重點發展的制造業十大領域中的規模,高等職業教育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六大領域相關專業的招生完成率達不到80%,招生狀況最差的是農機裝備制造領域,只有50.1%。二來,職業院校盲目遵循“大而全”的思想設置專業,導致自身辦學特色不斷弱化。
2.機械制造業職業教育所遇困境
由于目前沒有一套成熟的能用來指導職業教育加工制造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的理論體系,使得人才培養模式脫離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實際。第一點,在學生的培養中忽略了其創新能力的養成,而且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清晰。例如有個職業學校的汽車制造與檢測專業沒有按照職業崗位的實際用人標準,反之模糊設定“為汽車企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職業技能、自我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具有較強崗位工作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其培養人才的目標。第二點,課程設計落后于新興制造產業的發展,不能與新興產業良好銜接,缺少對學生服務意識的樹立。第三點,專業教學銜接制造業生產實踐的程度不夠。學者對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在制造類專業,認為學習內容大相徑庭于崗位需要的人有21%,認為學習內容陳舊的占16%。第四點,"雙師型”教師發展。機制仍待建立。職業教育的發展脫離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沒有建立起學校教師與企業人才相互兼職的制度和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的良好制度,對學生的培養造成了不利影響。
人才培養體系相對閉塞。我國職業教育目前人才體系的閉塞體現在:其一,人才培養體系的內部開放性不足,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與社會培訓體系相互獨立。獨立的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對市場需求不敏感,職業導向不夠強,對學生的培養遠離了一線生產的要求。獨立的社會培訓體系過于功利化,無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其二,人才培養體系的外部開放性不足,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交流銜接不到位。沒有把職業生涯教育滲透進普通教育中,而普通教育學校也沒跟職業教育學校建立學分互認的體制機制。目前的機械制造課程試點實踐中,學校和企業現在還沒有能夠建立起可供推廣的完善的雙導師選拔、培訓機制。由我們通過調研從試點合作單位了解來的真實情況可以知道,許多學校的現實做法是從“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中選拔導師,而不是先研究制定出明確具體的導師選拔標準,再根據這個標準認真衡量、選拔出適合將機械制造課程認真實踐下去的優秀導師;大部分企業對導師選拔的做法也不能令人感到滿意,他們一般的做法是從“行業大師”中選擇導師,而對“行業大師”也沒用制定清晰合理的衡量標準,對其是否能夠滿足機械制造課程教學的要求也沒有充分的考慮。這樣隨意的選人用人方式產生了相當多的令人檻尬不己的問題。導致最突出的問題有兩個,其一,合作企業選拔出的導師雖然具備突出的專業技能,但往往沒有掌握足夠的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機械制造課程的實質也了解不到位,因此對學生的培養成效就大打折扣。其二,學校選拔出來的導師往往需要進企業車間實地學習,相比以前學校教學任務來說更為繁重的任務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相關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就是還沒有建立起激勵雙導師的獎勵標準,這關系到選好導師后能否用好導師的嚴肅問題??傊?,雙導師的選拔和獎勵標準的制定迫在眉睫,構建選拔、培訓機制的工作必須進行下去。
3.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創新的思路
機械制造課程應該突破學校教育的局限,重新塑造學徒制,緊密結合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整合技能教育與理論教育。從機械制造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來說,都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合作。但是,我國應用機械制造課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規模小,深度淺,相應的管理制度建設進度比較滯后,社會各界沒有太多適當的機會和合理的動機參與相應實踐探索,這點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社會各界積極合作是機械制造課程能夠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學校跟企業的合作是重中之重。歐洲發達國家都吸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機械制造課程建設,尤其重視學校跟企業的合作,從而保證了卓越的實踐成果。我國應該深刻認識企業力量沒有充分參與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現狀,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分別進行拓展和挖掘,為我國實踐機械制造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慧媚. 地方綜合性高校機械工程類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20.
[2]江桂云,羅遠新,李聰波.“大工程觀”視域下一流機械工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Z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