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培培
摘要:作業的作用是彌補學生在學習時的不足,重點在于補充,但傳統課堂往往忽略了這一要點,部分教師更青睞于以量取勝,導致學生積極性受限,在繁重的作業中停滯不前。在此種教育形式下,雙減政策應運而生,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政策的指引下,積極完善作業形式,并對其進行優化設計,以此起到有效的彌補與補充作用,為初中生提供恰當的學習指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本文主要通過因材施教、實踐作業與創新作業,對初中語文作業形式進行優化,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實現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語文;作業優化
雙減政策的出臺,改善了現有教育生態環境,也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除了要完善課堂教學方案以外,也應對語文作業進行優化與設計,確保語文作業能夠對學生能力起到針對性的指導作用,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教學的高效開展。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深入探究如何設計語文作業、如何滿足育人需求、如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并在問題的逐一引導下,合理布置作業,積累教學經驗,朝著減負增效的角度出發。
一、因材施教,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合理布置作業內容,避免傳統一刀切的作業布置形式,要對不同階段學生的開展針對性幫助[1]。如果作業形式始終堅持統一,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會浪費學生的精力,導致學生對完成語文作業產生抵觸心理。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減輕學生的負擔,因人而異布置不同的作業,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學習收獲中獲取快樂。在每一學期初始階段,教師可對學生開展摸底檢查,了解學生的語文基礎情況,以此保障作業設計的合理性,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作業能夠起到有效的補充作用。
在初中語文學習階段學生需要背誦較長的詩歌,如《記承天寺夜游》、《三峽》等等,對于語文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而言,在背誦此類古詩歌時,往往較為困難,且部分學生的記憶力是優勢,如果采取統一的作業形式,則無法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基礎較強的學生則會浪費時間,做一些無用功,而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卻并未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給予學生恰當的教育指導。例如,在學習《三峽》時,對于基礎較為夯實的學生,教師可讓學生自行進行背誦,并了解作者寫作詩歌的背景與詩歌的主要內容;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可讓其在熟讀后,抄寫一遍,使其更容易記憶詩詞;而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可先指導其按照詩歌范讀熟讀詩歌,并抄寫兩遍,使其能夠對詩歌熟悉掌握。通過對作業層次的調整,教師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夯實其語文基礎,獲取最大化的教學效果,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雙減的目的[2]。
二、實踐作業,增強學生知識積累
實踐類作業的布置是讓學生帶著語文知識走進生活,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實現學生知識積累層次的提升。教師要教會學生學語文,而不是一味的灌輸語文知識,要讓學生結合實踐類作業,充分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高個人綜合實力,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實踐作業的布置不僅能夠對語文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開拓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升。教師要充分開展綜合性學習,指導實踐活動的有序進行,通過設計生動靈活的語文作業,實現對作業模式優化,從而踐行雙減政策,真正落實減負增效[3]。
比如在學習《岳陽樓記》這首詩詞時,除了掌握基礎知識以外,教師可聯合布置實踐類作業,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收集有關于岳陽樓的風景圖片、構建信息、故事傳說、景觀特色以及詩文寫作背景等等,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立體、豐富。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發揮想象,結合圖文游記分享個人感受,并讓學生在課下結合收集的材料,準備好介紹文稿,在課堂中展示出岳陽樓的壯麗景觀與風貌特色,強化全體學生的參與感與探索欲望。在此種實踐性作業的指引下,作業形式不再死板,學生能夠結合實踐探索,增強對詩詞的學習欲望,使其能夠更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實現雙減政策頒布的初衷。
三、創新作業,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育的又一重點,通過研究性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能夠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掌握知識的來源,逐漸拓展語文思維,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研究性作業可圍繞著自然社會等生活問題展開,實現對作業形式的創新,讓學生在研究探索過程中能夠主動收獲知識、應用知識。而教師也可通過設計研學項目,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結合當地的景觀特色,實現作業形式的拓展[4]。讓學生能夠在創新型作業形式中,實現綜合素養的培育;讓學生在感興趣的作業中,提升自我實力,貫徹減負增效這一教育觀念。
比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就可以以此為依托,布置開放性作業。課堂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桃花源,你有見過嗎?”并在學生思考中布置作業,作業形式包括:結合當地景觀設計旅游路線,介紹家鄉特色,讓大家尋求心中的“桃花源”;或者學生可以選擇多種形式,講述自己的旅行趣事,結合旅行路線,分享當地歷史文化,描述風土人情,介紹特色美食等等。而學生最終作業的表現形式可以以考察報告類為主,或者學生可寫作一篇作文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此種開放性作業中,學生能夠充分結合生活拓展語文思維,使得作業更加充滿趣味性,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要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積極優化作業形式,通過采取因材施教、布置實踐性以及創新性作業,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潛移默化的提高語文綜合實力,拓寬視野,為課堂高效教學做好鋪墊,實現雙減政策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丁凱.基于“雙減”政策的初中語文課堂作業設計與研究[J].新課程,2022(11):6-7.
[2]顧紅.“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與實施的探討[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12):26-28.
[3]景欣.“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優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0):157-158.
[4]羅浩宇.“雙減”政策背景下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對策[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1(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