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麗 鄧芳麗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立足近代中國教育實際,對傳統教育中只注重知識教學,忽視學習者身心發展進行批判,創新出結合生活實際的教育方法,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為了進一步增強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有效性、針對性,將幼兒科學教育與兒童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文章探索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的實現策略,以期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策略
引言:
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科學教育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聯系兒童的實際生活,是豐富科學教育素材、強化科學教育實效性的基礎。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強調,要將教育活動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關聯,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教育素材。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教育的核心板塊,其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幼兒對世界的科學認識、對生活的科學理解、對未知事物的科學探索。縱觀我國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現狀,仍然存在著教育內容、活動主題偏離幼兒生活實際的問題,從而導致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活動參與性有限,無法真正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探索能力、探究欲望[1]。
一、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
科學精神、探究能力構成了幼兒的核心素養,而科學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科學精神、探究能力的直接途徑,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首先,通過科學教育活動聯系幼兒生活實際,從幼兒生活中尋找教育素材,并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呈現,從而鞏固幼兒的科學知識,強化幼兒的科學意識,開發幼兒的科學探索頭腦,促使幼兒從小養成對新事物感興趣、充滿探索欲望的精神狀態。其次,幼兒處于思維發展的初始階段,現實表明,人類科學精神的養成需要從啟蒙教育入手,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的實施,是啟迪幼兒思維與大腦,充分點燃幼兒科學探究精神的根本需要[2]。
(二)有利于促進幼兒科學認識世界、生活、新事物
通過分析以往的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模式可知,幼兒教師大多是通過教材來引導幼兒認識世界、認識生活、認識新事物,雖然教材是對生活經驗、生活實際的凝練與總結,但是幼兒年齡較小,對新事物、新知識的理解有限,這種方式無法真正促進幼兒認識世界、認識生活、認識新事物。因此,只有將科學教育活動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實施科學教育,從生活中尋找科學教育素材,才能真正發揮出科學教育的作用。
二、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兒科學教育實踐
(一)營造科學教育環境,發現生活中科學元素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幼兒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只是局限在校園中,而是應該將其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教師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為其創設營造科學的教育環境[3]。
首先,需要借助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開展教學,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中含有大量科學元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提升科學教育的效果。如,幼兒園可以組織孩子們參觀當地的消防隊,讓其跟隨消防員認識各種各樣的滅火器材,參觀消防車內部的結構,掌握基礎的消防知識。不僅如此,還可以與消防員進行配合,在確保安全的同時了解滅火器的使用方式。這樣一來可以讓幼兒意識到火災的危害,在腦海中建立防火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防火觀念。其次,還可以讓家長與幼兒共同走進生活社區中,擔任一天志愿者,為一些孤寡老人購買食材、清潔設備、參觀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情況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與家長進行深入溝通,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日常表現和行為,有助于調整和優化生活化科學教育防范。在這樣教學模式下,幼兒可以接收更加全面、系統的知識,讓其多角度、多層面地了解科學知識,體會到科學自然魅力,以此激發自身學習欲望和興趣。
(二)引入生活案例,構建科學情境
幼兒教師要跟隨生活理念的指導步伐,就生活中比較真實的科學案例進行搜集,然后在現代載體的輔助下針對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規劃,讓幼兒獲得更加直觀、生動的活動氛圍,并有效感受和理解相關的科學內涵,讓幼兒在情感層面獲得更加深刻的感悟。
比如,在“水果沉浮”的科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將生活中洗水果的現象進行整理,如在洗水果的過程中,們可以發現有些水果在水盆中是漂浮的,而有些水果則是下沉到水底的,將這一現象通過動畫情境的方式進行展示,然后讓幼兒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并引發幼兒進行大膽猜測,思考還有哪些水果是上浮的?哪些是下沉的?讓幼兒進行舉例,并根據具體的現象引導幼兒自主總結相關的科學規律。之后,在生活情境的有效助推下,讓幼兒借助具體的生活事物對所提出的假設展開自主驗證。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準備冬棗、橘子、蘋果、香蕉、桂圓等,引導幼兒將其分別放置在盛滿水的水盆中,然后觀察不同水果的漂浮情況,讓其根據自身所看到的現象就具體的科學規律進行深入總結與歸納。
(三)注重落實科學實驗探究活動,強化對于科學知識的鞏固
在針對幼兒階段的幼兒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他們的記憶時間比較短,常常在完成了新知識教學之后,需要對幼兒進行一次又一次地知識復習,否則幼兒很容易遺忘幼兒教師所講的知識。所以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幼兒教師可以采用科學實驗探究的方式,把科學實驗探究變得常態化,融入幼兒的實際生活當中,既能夠降低時間消耗,又能夠豐富幼兒的科學學習體驗,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比如,可以結合幼兒日常生活當中經常觀察到的種子發芽,來進行相關的實驗探究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幼兒教師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黃豆,給每個幼兒分發5~10粒。然后,挑個容器,底下鋪點紗布,澆點水使紗布濕潤。放黃豆下去,不要放太滿,然后蓋一層濕的紗布在上面,保持濕潤,再把幼兒的容器放在陰涼的地方。
結束語
總之,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不僅是培養幼兒科學精神、探究能力的根本需要,更是引導幼兒正確認識世界、生活、新事物的關鍵舉措。要實現幼兒科學教育生活化,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把科學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更需要幼兒教師從幼兒的實際生活中尋找科學實踐材料,帶領幼兒從課堂步入課外。如此,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科學精神、探究能力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朱藝婷.淺談如何將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J].才智,2020(16):60.
[2]張詩婷.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13):55-56.
[3]梁麗華.生活化,讓幼兒科學活動更有趣[J].當代家庭教育,202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