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鏈
摘要:現代語文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因為在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下,語文課程教師的課程教學目標已經從傳統的知識教育轉變為能力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學習和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在課程講解過程中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本質在于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意識的逐步建立。因此,本文深入探討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路徑,希望提升小學高段語文課程教學實效,為學生個人語文知識學習能力的發展提供一些指導。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高段;語文素養;培養分析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程不斷實施的教育環境下,傳統的立體化教學目標逐漸轉變為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課程素養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中教師的重點研究內容之一。筆者認為,培養學生語文課程素養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通過文本內容的形式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開展合作學習和課程實踐創新的形式,在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程課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一系列學科素養。
一、結合學生實際,培養學科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源于生活,很多內容都能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形成有效的關聯。那么教師首先要深入分析語文課程內容中的生活化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借助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來理解知識,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但是在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更重視學生卷面成績的提升,在設計生活化的語文課程內容時,往往只是簡單為學生講解生活中的語文課程內容,這種問題導致學生的課程理解能力有限,難以將所學語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由此可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培養學科素養。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的過程中,鑒于寫觀察日記需要大量的理論課程知識,無論是對寫作順序還是寫作技巧的內容,學生的理解都是有限的。那么在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日記的寫作的過程中,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了我的寫作模式,描述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小貓,從貓的姿勢到貓的顏色,再到大小和動作。在組織學生學習相關寫作知識后,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向學生展示了狗、蝴蝶和螳螂的圖片以及相應的視頻。然后我組織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具體”和“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進行描述。同時指出了在撰寫觀察日記過程中應注意的格式和時間。通過這種教學形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獨立觀察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科素養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除了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之外,促進學生各項學習能力的發展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點教學目標之一。推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寫作能力和集體意識,在深化語文理解的基礎上為學生未來語文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是語文課程教師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那么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增強課程內容的直觀性,還可以為學生拓展優質的語文學習資源,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例如,當我組織學生學習《盤古開天地》課文的內容時,除了教授學生新生字和詞組的基本知識外,我更注重拓展學生的課程視野。這篇文章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重要體現。在開始課堂教學活動之前,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我在安排課前預習作業的過程中,先將學習小組進行分組,要求每組收集一個中國傳統神話,然后在課堂上,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輪流為每個人講述傳統文化的故事。然后,在收集故事材料和準備講述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能力,有效拓展個人文化視野,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
三、創新課程實踐,培養學科素養
課程實踐是拓展學生課程知識、加深學生課堂理解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許多語文課程教師更注重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語文課程知識,對語文課程實踐的參與程度有限。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首先必須創新課堂實踐活動,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古詩《夏日絕句》的過程中,鑒于這首詩著重表達了作者對收復中原的期待,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在本課程中,我組織學生開展“詩歌競賽”的課堂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收集愛國詩歌。在探索之后,每個人依次背誦這些詩。這些詩不能重復了。看看哪個學生背誦的詩最多。在活動中,學生將思考所學詩歌的主要含義。通過這樣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古詩詞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從而實現學科素養的有效培養。
結語
綜上,培養學生語文課程素養的途徑是多樣性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探究或小組教學為主導,組織學生在探究不同課程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有效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積極性有所提升,才能夠形成對不同知識的有效理解與應用,從根本上提升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夏曉勤.培養再造想象力 發展語文學科素養[J].教書育人,2021(28):60-61.
[2]何露.結合多元化教學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J].小學生(下旬刊),2021(09):68.